网约农机破解“农机没活干,农户找农机难”问题,无人农场首年丰收便实现了“吨粮田”,即食猕猴桃新技术掀起了产业变革……近年来,在科技赋能之下,宝鸡农业开辟出一片新“绿”,发展潜能巨大。
当前,宝鸡市加快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通过科技手段提高农业生产力、降低生产成本,提升农业发展质效,加快谱写农业现代化发展新篇章。
■ 牵住智慧农业“牛鼻子”
“在‘嘟嘟’下个订单,农机手就能准时进田服务,农忙时再也不慌了。”11月4日,回想起前不久顺利结束的玉米收割季,岐山县凤鸣镇种植户刘川川说。
刘川川口中的“嘟嘟”,全名是“嘟嘟农机”,是岐山县农业机械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研发的农机网约平台。基于“互联网+农机作业+物联”,该平台可提供播种、施肥、收割、秸秆处理、耕地整地一键预约服务。
“嘟嘟农机”的出现,打破了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将农户、农机手、农业合作社和维修点高效连接起来。
岐山县农业机械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主任张新忠介绍,农忙时节,农机使用密集度高,要么是农户“抢”不上农机,要么是农机手找不着农户。如今,通过农户线上下单或预约,农机手线上接单,实现农机资源高效利用。
当前,宝鸡“嘟嘟农机”总用户量9.4万人,其中注册认证农机手1821人,机具5000余台套,已完成订单2.27万单,成为农田作业的“好帮手”、农机作业服务的“好管家”。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面对农业现代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宝鸡市加快科技成果在农业生产领域的应用,农业发展日新月异。
一部手机、一台无人收割机、一辆无人运粮车、一天半时间,300亩小麦悉数收获。这是宝鸡市陈仓区利民无人农场开展的一场科技感十足的无人农机作业。
“在无人农场建设中,我们采用智能化设备控制耕、种、管、收全过程。这种方式相较于传统作业方式,效率提高20%以上,农机装备利用率提高30%以上,综合经济效益提高20%以上。”陈仓区利民无人农场负责人王九利说。
宝鸡市农业农村局总农艺师张永科介绍,下一步,宝鸡市将继续开展全程农机装备无人驾驶、关键生产环节作业智能化控制、农情信息感知与智能作业管理等方面的应用探索,提升农业生产质效,带动建设更多智慧农场。
■ 牢牢攥紧种业“芯片”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种业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石。
今年,在岐山县的一块示范田里,由宝鸡自主培育的大豆新品种“宝豆10号”,平均亩产达294.2公斤,创下全省大豆百亩“实打实收”单产纪录。
“‘宝豆10号’优质高产,耐旱、喜冷凉、不裂荚、抗倒伏和丰产性突出,可有效解决轮作种植中缺水的问题。”宝鸡市农科院豆类研究室主任屈洋说。
这是宝鸡攥紧种业“芯片”,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宝鸡市在农作物新品种选育方面持续发力,选育出小麦、甘薯、玉米、豆类、辣椒等农作物新优品种20多个。
当前,全球种业进入育种“4.0”时代,生物育种已成为种业创新的前沿和核心。对此,宝鸡市建成生物育种实验室,向生物育种领域迈进。
“相较于传统育种技术,生物育种具有高效、精准和定向的优势,能够培育出多抗、优质、高产、高效的突破性新品种,还可减少农药使用,在缓解资源约束、保障粮食安全、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潜力巨大。”宝鸡市农科院院长王周玉说。
宝鸡市先后实施了甘薯茎尖诱导组培快繁、玉米抗病分子标记实验,联合生物公司对育成大豆品种的蛋白、脂肪进行了基因测序和品质测定,通过分子生物技术筛选和创制优异种质资源,快速选育突破性新品种,为种业安全和农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新的力量。
■ 主动探寻产业升级“密码”
猕猴桃是一种畅销的陕西特色水果,然而,国产猕猴桃却面临着即食难关——“硬着不能吃,软了吃不及”。针对此问题,在中国猕猴桃之乡眉县,一系列探索正在展开。
“传统猕猴桃到消费者手里后,还需要进行催熟,不仅影响消费者体验,也制约着猕猴桃产业的发展。”眉县果业服务中心主任杨金娥说。
去年,眉县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开展合作,成立了即食猕猴桃技术研发推广中心,组建了一支由15名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技术研发团队,着力解决猕猴桃“硬着不能吃,软了吃不及”的问题。
“我们通过变温等手段让猕猴桃进入后熟过程,使果实变软、营养物质充分转化、糖度提高,达到可食的程度。这种成熟状态的猕猴桃投放到市场后,消费者能立即食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副教授丁毓端说。
11月6日,在陕西贝壳果园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果品分拣包装厂房,一盒盒即食猕猴桃被打包、装车,准备发往全国各地。
“今年,我们的即食猕猴桃销量达到350万公斤,占我们猕猴桃总销量的90%。消费者拿到即食猕猴桃后,即可食用。”陕西贝壳果园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学说。
杨金娥介绍,在推进猕猴桃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国际化进程中,眉县连续17年实施猕猴桃产业技术示范工程,攻克制约产业发展的技术难题,让科技为产业发展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