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工程”的高原画卷如何绘就?

2024-10-29 10:25 来源:农民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高原)
聚焦中央乡村工作会议
2023稳秋粮 夺丰收
首页 > 滚动资讯 > 正文

“千万工程”的高原画卷如何绘就?

2024年10月29日 10:25   来源:农民日报   

  大美青海,生态山河。习近平总书记今年赴青海考察时强调,推进高原美丽乡村建设,推动移风易俗。这是总书记首次提出“高原美丽乡村”,为青海等中西部地区绘就“千万工程”的高原画卷,塑造高原乡村的绿水青山格局,提供了重要指引。

  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早在2003年,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就提出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开启了万千村庄的美丽蝶变,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提供了生动范例和标杆。但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区域发展程度相差巨大,尤其对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来说,要建设什么样的乡村?怎样建设乡村?总书记提出“高原美丽乡村”,为中西部高原地区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乡村建设模式指明了方向。

  大致看来,我国的高原主要集中在“胡焕庸线”以西的区域,该线东南方以平原、水网、丘陵等地貌为主,西北方则是草原、沙漠和雪域高原的世界,它以57%的国土供养大约全国6%的人口。同其他各地美丽乡村建设一样,高原美丽乡村建设不仅是助力美丽中国建设的生态工程,也是促进共同富裕的民心工程,旨归都是让农牧民切实感受到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

  应该看到,新中国成立75年来,许多曾经住毡房、铺羊皮、点羊油灯、饮大河水的农牧民,如今住进了亮堂堂的新房子,享受到现代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在如画风景中享受着品质生活。但也不能忽视,在乡村建设上,高原地区相较其他地方还有不小差距。而且,建设高原美丽乡村也面临独特的考题。干旱、寒冷、高山,生态环境脆弱,地广人稀,交通不便,基础建设难度高,加上多民族多语言的复杂人文环境,种种因素如一道道天然“门槛”,加剧了高原地区美丽乡村建设的难度和复杂性。例如,每年长达数月的冻土期,考验着施工的质量和速度;个别地方还存在“人畜混居”问题,如何开展好人畜分离项目,考验着人居环境改善的进度;高原地区是少数民族的重要聚居地,能否尊重少数民族习惯和传统,打造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民居,考验着建设的温度……这些都对高原美丽乡村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综合考量,统筹兼顾。

  高原美丽乡村既要塑形,更要铸魂。从传统“逐水草而居”到过上现代化生活,农牧民对现代文明理念的理解和认识需要过程。在农牧区推动移风易俗,要避免简单粗暴地改变民族传统习俗,可通过制定村规民约、党员干部带头示范等方式,努力成风化俗;可从农牧民喜好着手,通过完善文体活动室、电影放映室等丰富农牧民精神文化生活;要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作用,引导群众自觉接受现代文明理念。

  缺氧不缺精神,雪域高原常被看作是锻造精神的高地,推进高原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长期任务、系统工程,必须稳扎稳打、坚持不懈、久久为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容不得随意“翻烧饼”,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生态环境需要,也决定了美丽乡村建设“绝不能刮风搞运动、做表面文章”,只有扎扎实实地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才能让农牧民由内而外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

  千山堆绣、百川织锦,灿烂的秋阳洒落在大山大河间的座座村落。我们期待看到,更多具有地域特色、民族风情、时代风貌的美丽乡村,如格桑花般绽放在壮美的高原。


(责任编辑: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