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瞧瞧,估摸着今年我这地里的水稻,两季加起来,每亩怎么也得上千公斤了。”站在合作社的田边,钟育贤指着地里金灿灿的水稻乐呵呵地说。
钟育贤是湖南省益阳市资阳区中正粮食种植病虫害统防统治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已经在益阳市种了10多年的地,但在高标准农田建成前并不是每年都能丰收。
回忆起2013年刚种地时,钟育贤直摇头,“那年连着60多天没见着雨水,地里浇不上水,干得都要裂开了,一亩地连500公斤都没收到。”
说着,钟育贤领着记者一行人来到农田沟渠边。当天正下着小雨,一眼望去,只见沟渠内宽阔整洁,不断有水顺着田边的小孔流进来,不一会就蓄了不少水。此时,钟育贤按下操控按钮,沟渠内挡板缓缓升起,水便顺流而下,汇入附近河流中。
“我们建设的高标准农田通过河、沟、渠相连,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灌排系统,既能做到将河水引到田间,又能将田间积水排入河里。”王德红介绍,他所在的益阳市农业农村局农田建设与农垦科一直在负责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
而在王德红看来,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好处远不止于此。
相较于传统农田,高标准农田有诸多优势,包括提高机械化程度、提升地力、降低种植成本等,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保证粮食生产能力的稳定。相较于传统农田“靠天吃饭”,高标准农田内完善的灌排体系能够做到旱能引、涝可排,大幅提高农田防灾减灾能力。
“前年,桃江县沾溪镇沾溪村的贺家坪水稻种植与农机化服务专业合作社还送了一面锦旗。”王德红解释,因为帮助他们建成了1600多亩高标准农田,2022年特大旱情基本没减产。
如果说益阳市的高标准农田在粮食稳产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长沙市的高标准农田则更多承担起了增产的任务。
“去年,全市‘四高’千亩核心示范片双季稻平均亩产高达1298.52公斤。”长沙市农业农村局农田建设管理处副处长彭骞告诉记者。
这得益于长沙市2022年开始建设的粮食生产“四高”基地,以高标准农田为底座,聚集良种、良法、良机,并集成推广双季稻绿色丰产增效技术,于是有了良好的示范成效。
对于高标准农田的增产效益,长沙吉名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钟名深有体会:“高标准农田建成后,每亩地能增产80公斤左右。”
增产的原因在于高标准农田内可以实时监测水稻长势,根据生长周期需求,第一时间浇水和排水,实现精准的“干湿交替”,提高水稻结实率。
除此之外,长沙市还因地制宜探索推进小型农田水利项目工程建设,用于改善因区位和规模限制而暂时无法建设成高标准农田地块的灌排条件,两者统一规划、统一标准、互为补充。
“小型农田水利项目建设使灌水效率提高了60%以上,得到基层群众、农业经营主体的一致好评。”长沙市农业农村局总农艺师张平安说。
展望未来,张平安表示:“下一步,我们计划在稳步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同时,从市级层面推动水利工程、高标准农田、小型农田水利在规划衔接、资金支持等方面通盘考虑,做到‘同步规划、紧密结合、上下贯通、互为补充’,为扛牢扛稳粮食安全重任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