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粮食供给,要用好市场和政府“两只手”

2024-10-16 10:10 来源:农民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高原)
2024世界粮食日
图说三农
首页 > 滚动资讯 > 正文

保障粮食供给,要用好市场和政府“两只手”

2024年10月16日 10:10   来源:农民日报   

  粮食的事,不能只听市场的。保障粮食供给,市场和政府“两只手”,哪只都不能缺位,从耕地至餐桌、由生产到消费,粮食供应链上的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放松。

  今夏以来,日本多地大米供应紧张,米价飞涨,引发全球关注。虽然9月以来随着新米上市,供需紧张的情况有所缓解,但高企的价格仍令当地不少消费者望而却步。日本总务省日前公布的8月消费价格指数显示,米类价格同比上涨28.3%,创近49年来最大涨幅。而在9月23日至29日一周内,日本全国超市的大米销量比上年减少了24%。

  日本大米短缺涨价因何而起?日本官方将其归因为去岁酷暑导致大米减产、质量受损,同时受日元贬值影响,外国游客增多使需求增加,叠加地震灾害预警加剧囤积行为等短期因素。而从长期来考量,有观点指出,日本政府为维持米价而推行的控制耕地规模以及稻米减产政策,才是造成当前大米短缺的深层次原因,尤其在全球粮食危机和能源短缺的背景下,只要供需两端稍有波动,就很容易造成大米短缺、价格上涨局面。引发更进一步关注与讨论的是,从供需缺口初现端倪,到“米荒”愈演愈烈,日本政府迟迟未能采取足够的应对措施,反而寄希望于让问题随市场调节自然解决。有关部门甚至以“恐对大米流通造成影响”为由,拒绝了各方投放储备米的请求,引发不少日本民众的不满和质疑。毕竟悠悠万事,吃饭为大,一日三餐的口粮预先疏于保障,事后未能应对,对粮食安全不足够重视,老百姓必然出现担忧与恐慌。

  值得注意的是,在吃饭问题上有焦虑的不仅是日本,同为近邻的韩国近几年同样因调控耕地等政策和自给率不足,造成粮食价格不稳定,极易受到气候和外界因素的影响。尽管每个国家的粮食问题都有着其自身的特殊复杂性,但要看到,气候灾害、贸易保护主义、经济冲击、能源危机等因素加剧全球粮食体系脆弱性,是当前所有国家需要共同面对的问题。

  备豫不虞,为国常道。我国在粮食安全问题上向来足够重视,端牢了中国饭碗,但粮食安全并非理所当然,当前国内粮食消费需求还在增长,供需仍处在紧平衡状态,日本“米荒”也在提醒着我们,粮食的事,不能只听市场的。保障粮食供给,市场和政府“两只手”,哪只都不能缺位,从耕地至餐桌、由生产到消费,粮食供应链上的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放松。

  一方面,要确保粮食供应链韧性和安全。粮食连年丰收、饮食结构取向多元,是否耕地就可以放松“红线”了?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拿日本来说,减耕减稻和农业补贴的政策虽然在短期内提升了粮食结构多样化程度,达成一定经济效益,却忽略了大米生产和供应数量的安全底线。“一粒粮食能够救一个国家,也可以绊倒一个国家”,底线思维没有树立,粮食安全重要性未足够重视,便是将国家安全、民生大事置于危墙之下。守住底线,掌握主动,意味着要居安思危。不仅要确保产量安全和产能安全,更要强化粮食供应各环节韧性,优化供给结构,增强供应链全链条管理能力,为可能到来的各种风险做好预案、留好余地。

  另一方面,在“吃饭”大事上,不能打着市场化的旗号“砸饭碗”。日本大米供应紧张的局面在几个月前就已经可以预见,截至今年6月末,该国大米民间库存量为156万吨,比去年同期减少了41万吨,创1999年以来新低。在大米供应紧张的情况下,有关部门既未能提前着手有效避免大米价格的大幅波动,也没有拿出合适的应对措施来缓解老百姓的“吃饭压力”,想靠市场自我调节来把“米荒”扛过去的做法定然无法让消费者满意。这也提醒我们,端牢饭碗,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缺一不可,对于突发局部农产品供应风险,掌握主动权,还需积极应对耕地“非农化”“非粮化”挑战,加快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统筹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同时,完善国内粮食与重要农产品物流、仓储与应急体系建设,不断提高储备水平和轮换能力,密切监测重要农产品国际市场供需与价格变化,确保政策与市场预期稳定。

  无农不稳,无粮则乱。“吃饭大事”是人们倍加关心的话题,保障粮食安全是永恒的课题。历史的纵向经验与国际的横向经验多次向我们证明,任何对粮食安全的忽视与懈怠都可能带来不可承受之重。要在未来的粮食安全挑战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守住底线,端牢饭碗,令耕耘者有获,方能让食者无忧。


(责任编辑: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