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在坝上地区的温室大棚里处处有“玄机”、智慧乡村管理平台让乡村治理“耳聪目明”、数智化设备为留守的“老”“少”群体生活护航、各类农产品搭上电商“快车”畅通增收渠道、特色产业蓬勃发展成为乡村新的经济增长点……近日,记者跟随工业和信息化部新闻宣传中心走访了河北省张家口市康保县和沽源县,看到数字技术赋能下,乡村发展正涌动着新的生机与活力。
破困局,为农业提质添“智”
“康保县地处坝上,平均海拔1400多米,冬天最低温度在摄氏零下三十七八度,最高温度有的时候都是摄氏零下二十七八度,此外还缺水,发展传统农业困难重重。靠这些双层温室大棚,发展数字生态循环种养殖业,解决了农业只能靠天吃饭的问题。”秋风萧瑟中,中国联通派驻康保县定点帮扶副县长石磊对张纪镇数字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园区内的这一排排适合高寒地区种植的双层温室大棚很有感情。
走进大棚,内外温差显著,记者随即被眼前的景象吸引:右边是鱼跃水池中,与之管道相连的另一边蔬菜苗郁郁葱葱。
“鱼菜共生系统是以合成微生物为核心的生态种植养殖循环生产模式,养鱼的水经过生化池处理顺着管道流向菜地,养鱼不换水、种菜不施肥,实现了淡水养殖和水培蔬菜种植。”园区负责人王鑫介绍,当前,“鱼菜共生”养殖基地一个养鱼池可以容纳3000斤左右的鱼,每年每亩地可节水1000吨,亩均收入可达25万元以上。
自动卷帘机、热交换机、水肥一体化灌溉、虫情监测系统……各种智能设备让大棚科技含量十足,一键操作、精准调控让种植更高效、管理更精准,种出来的农产品品质也更好了。
“我们正尝试基于不同农作物培育建立数字模型,增加病害菌落超标预警功能,建立人员智慧管理系统,更好保证农产品质量,实现每个环节都可追溯。”王鑫对未来智慧农业发展有自己的想法。
在沽源县石头坑村的另一个大棚里,则是种满了中草药。村里大棚不多,棚内应有的技术却很完备。
农业生产靠天吃饭,一场雨一场冰雹可能就颗粒无收。该村党支部书记赵艳彬心里很清楚。但智慧大棚建设成本高,并不是所有的村都有实力将种植活动都搬到大棚进行。
“我们建的这些大棚可以看作是实验棚,主要是为了控制变量、搜集信息、培育种苗,比如可以分析出中草药最适合的土壤温湿度、酸碱度数据,尽量找最合适的环境大规模移植,提升质量确保产量。”赵艳彬说。
近年来,在联通定点帮扶下,石头坑村在乡村安全、产业数字化、物联网场景化等方面进行信息化建设,通过新时代农民夜校、500KW光伏发电站、数字乡村平台等项目,带动村集体收入实现从零到数十万元的增长,带动村民人均年收入提高到13500元。
随着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与农业生产深度耦合,各类农业领域的数字化应用场景不断“上新”,传统农业已加快向数字农业转型。
拓场景,乡村治理更精准高效
在数字化浪潮的推动下,乡村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不仅是生产模式的转变和经济效益的提升,依托乡村数字平台的建设,乡村治理向乡村“智”理推进,数字触角深入乡村各个生活场景,为和美乡村建设助力。
“您好,我家老母亲出门因为楼道里有冰差点打滑摔倒,请问可以派人处理一下吗?在平安小区11号楼4单元,我在外地出差回不去。”一大早,康保县“民生直通车”的工作人员就接到了群众电话。
工作人员连忙联系物业公司到现场查看,判定出现管道漏水情况后,随即派单协调相关部门进行处理,短短一个多小时,维修完毕并清理了楼道内积水。晚上六点多回访现场确认无误后,该事件结案。
“事主对我们的响应速度和处理时间表示非常满意。从今年2月1日正式上线运营以来,我们已经受理群众求助、咨询、投诉建议的民生事项764件,结案756件,办结率为98.95%。”该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民生无小事。如今,“5512345,有事找政府”已经成为许多康保县城乡群众挂在嘴边的一句顺口溜。通过“数字康保”智慧平台全面整合县域各部门数据,统筹县域经济社会民生需求,数字化、智能化应用在应急救灾、森林防火、交通指挥等领域不断延伸,协助解决百姓的“急难愁盼”问题,满足县域数字化治理需求,让城乡治理变得“耳聪目明”。
在康保县,张纪新城幼儿园面向全镇免费接收儿童;忠义乡幸福互助院为乡域内有住房问题、符合一定条件的农村空巢独居老人打造养老社区;零工市场线上线下精准对接供需,方便零工求职和企业招聘;数字化管理运营的智慧公交让县域出行更方便……实现幼有所育、老有所养、弱有所扶,人人安居乐业,乡村振兴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开销路,特色产业全链蓬勃发展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作为藜麦、燕麦黄金产区,围绕“两麦”打造全产业链是沽源县一直在做的事情。
据中国联通挂职副县长焦力仕介绍,当前,沽源县藜麦种植面积突破8万亩,年产值达亿元以上,多渠道带动3000多户群众稳定增收。通过打造富硒燕麦产业数字化工厂,全县燕麦年种植规模已达40万亩左右,年产量约7.2万吨。“两麦”产业已成为沽源特色产业发展的金名片。
如何进一步拓宽销路,将农产品转换为切实收益?一直想将家乡特产推向全世界的返乡创业青年安艳鹏走上电商的路子。
在伯启通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内,主播正拿着一款“走进沽源”的书本样式的礼盒产品在直播,将沽源的土特产品、风土人情以直播的形式介绍给各地消费者。货架上,藜麦、燕麦代餐奶昔、各类米面杂粮、干货果蔬等300多种沽源特产琳琅满目。
“公司刚成立的时候我整合了一年,全县能卖的产品只有30余种,而且都是以杂粮、杂豆初级农产品为主,没有什么市场竞争力。”安艳鹏告诉记者,起步很难尤其是找不到市场。通过联通消费帮扶后开始逐渐积累资金能开发更多产品,创建自有品牌。如今直接销售额能达到1000万元。
为进一步拓宽沽源农产品营销渠道,中国联通投资支持“电商扶贫小微企业孵化基地”及农产品溯源体系建设,构建集电商运营、快递物流、冷链系统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打通农产品上行和下行双向流通渠道。
此外,通过对燕麦秸秆的资源再利用,发展燕麦秸秆画非遗文化产业成为沽源新的经济新增长点。
“目前燕麦秸秆画均由当地居民制作,以订单制方式销售。未来我们将推行半成品收购模式,老百姓在家进行燕麦秸秆的初步处理,再由企业进行收购。”河北燕藜坊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王京平介绍,项目全部建成后,可以上线“智慧沽源”平台进一步拓宽销路,预计年产燕麦秸秆画3万幅、产值达千万元,可带动500多户农户实现种植之外的进一步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