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岁,他倾其所有在浙江省某纺织厂谋得一份生意,却在一次机械维修中失去了左手,又因医药费、康复费,耗光了全家所有的积蓄。
45岁,他收拾心情回到老家种植红心猕猴桃,即将挂果时果树染病,最终颗粒无收,旧账未还再添新债。
53岁,他养殖的120多头生态黑猪遭遇疾病全部死亡,直接损失达30多万元。
面对生活的重重荆棘,他为自己的农场取名“自强”,一头扎进青山之中,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一只手也能创造属于自己的人生传奇,激励了当地一大批农民奋发图强纷纷建起自己的“自强农场”。
他就是四川省广元市苍溪县五龙镇玉龙村脱贫农民冯明武。讲起他的百折不挠,当地干部群众没有不竖大拇指的。
“失去一只手,我还有一只手!”
年轻时的冯明武走南闯北,挖过矿、打过工,当过技术骨干,也做过车间主管。2011年,44岁的冯明武因为一场事故失去一条手臂,人生就此改写。
“失去一只手,我还有一只手!”作为家里的顶梁柱,冯明武没有怨天尤人,反而不断安慰陷入痛苦和担忧的家人。多番考虑后,冯明武和妻子决定返乡种植猕猴桃。当时,苍溪县正大力发展红心猕猴桃,政策支持力度很大。
得知返乡后的冯明武没有启动资金,当地政府为他协调了财政金融扶贫资金,获得无息贷款5万元。他和妻子早出晚归,天天坚守在果园里,眼看就要挂果,一场溃疡病来袭,只能砍树。旧账未还再添新债,冯明武一家陷入绝望。关键时刻,精准扶贫政策拉了他一把。这一年,他被列为村里的精准扶贫户,各方力量向他伸出援手。
最终,冯明武没有被击倒,他决定重新建园,而且在扶贫项目的扶持下,还扩大了红心猕猴桃的种植规模。在“无数只手”的帮助下,冯明武建起“自强农场”,勇敢面对生活的挑战。
爱学习肯钻研,他成了种养循环的“土专家”
冯明武干活儿肯动脑筋。建园初期,刚栽种上猕猴桃树苗后,土壤增肥首当其冲。冯明武就因地制宜选择松针为首选肥料,花钱请十多位村里人到松林里刨松针。
再后来,他一边精心打理果园,一边查阅各种资料,参加市、县举办的各种农业知识讲座、拜访农业专家,努力把学到的新技术、新方法运用到实践中。
细心的冯明武发现,李子树与猕猴桃树套种,有利于猕猴桃树生长,查阅相关资料后得知果树的根系对猕猴桃园有松土效果。
之后,冯明武大胆实践:在农场中间种猕猴桃,周围种脆红李等作防风墙,猕猴桃园里间种玉米、黄豆、时令蔬菜等,林下养殖跑山鸡,房前建鱼塘养鱼,利用玉米、蔬菜等养生猪,用猪粪生产沼气作为清洁能源,再用沼渣沼液、鸡粪和农作物秸秆腐烂发酵制作有机肥料……
常来农场的五龙镇党委书记张兴中也不禁对冯明武的钻研劲头表示佩服。“经过反复实验,冯明武渐渐摸索到了绿色种养门道,成了无师自通的‘土专家’。”张兴中说。
不止是优秀的农民,还是合格的党员
“卖梨子、李子、猕猴桃等水果收入30多万元,卖土鸡、土鸡蛋收入8万多元……”10月11日,向记者算起今年的收入时,喜悦之情爬上了冯明武的眉梢。
从贫困户到脱贫户,再到农场主……回顾这一路的风雨兼程,冯明武激动地表示,现在他家的收入越来越好,日子越过越红火,都得感谢党的好政策,让他在绝境中有了希望、有了战胜一切困难的信念。
2016年,冯明武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并于2017年12月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为了感党恩,时刻激励自己,他特意选择“爱党心诚葵向日,创业志坚鹤冲天”的对联挂在了大门上。
在请人劳作时,冯明武特别注重吸纳贫困户到自强农场务工。凡是来务工的村民,冯明武都会一边干活儿一边教他们技术以及如何管理果园。
贫困户刘光汉就是跟着冯明武一边干活一边学技术,成为了技术能手;残疾人程诗俊用跟着冯明武学的技术,种梨10亩,年收入4万元以上……
玉龙村党支部书记陶垚介绍,除了带动群众,冯明武还积极给村里的种植大户提供技术支持,帮助他们种植黄金梨、脆红李近400亩。
“现在的农民,不是有把子力气就行的,要有知识、有规划、有前瞻性,才能当一名合格的农民,当一名好农民。”显然,现在的冯明武不止是一名优秀的农民,还是一名合格的党员,成了乡亲们的致富带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