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困前行向新生

2024-07-29 10:39 来源:农民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高原)
2024世界粮食日
图说三农
首页 > 滚动资讯 > 正文

破困前行向新生

2024年07月29日 10:39   来源:农民日报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郜晋亮

  三七人工种植历史至今已有400余年之久。有“中国三七之乡”美誉的云南文山,三七在20世纪80年代正式迈入现代种植阶段。又经过40多年的快速发展,三七产业已成为云南重要的高原特色产业。

  不过,在三七产业的快速发展进程中,也出现了如新品种难培育、病虫害多发、连作难题难突破、精深加工不足等一系列问题。只有解决好这些问题,云南三七产业才能有光明的未来。为破解难题,云南加快技术攻关步伐,培育新质生产力,为三七产业点亮未来。

  站在文山州文山市清水塘村三七良种产业化基地旁,说起培育三七新品种,长期从事三七等药用植物种质发掘、研究工作的云南省中药材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红河学院教授杨生超滔滔不绝。

  种业是农业的“芯片”,对于中药材产业而言,种质资源的关键程度同样不言而喻。

  杨生超说:“我们团队用了25年的时间,从混杂的资源中筛选出了1.1万份种质资源,选育了13个品种。”可别小看这13个品种,在传统育种方式下,培育一个三七新品种需要经历5代至7代,15年至20年的时间。杨生超接着说:“这是革命性的实践,三七人工种植400多年来,真正实现了从无品种到有品种的转变。”

  正是基于这样的积累,培育三七产业发展新质生产力才有了强大的支撑。杨生超所在的科研团队通过全基因组选择育种技术围绕抗病性、产量、品质三大性状开展研究,已经挖掘到品质性状的SNP标记,并构建种质群体,实现了从经验育种到精准育种的转变。

  “以三七新品种‘苗乡抗七1号’为例,这一品种具有高产、抗根腐病特性。相比其他品种,正因为这一特性,‘苗乡抗七1号’可以节省农药80%。2023年、2024年连续两年被云南省列为中药材主推品种。”杨生超说。

  种好,还得种好。然而,多年来,三七在种植上始终有一些无法回避的问题,如连作障碍、品质置疑。

  三七从一年苗移栽定植到成熟收获,至少需要3年时间,收获后的土地一般要休整10年至20年才能再次种植,否则极易发生根腐病等病害,严重影响其产量和品质。不过,连作障碍这一问题如今正在得到有效解决。

  昆明理工大学教授、云南省三七资源可持续利用重点实验室主任崔秀明说:“三七连作障碍是世界难题。现在,我们联合云南七丹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通过‘病原阻断、土壤调理、微生物重构、综合防控’四位一体的技术模式,重点使用垅鑫棉隆土壤熏蒸技术对土壤进行清洁调理,已经可以将轮作年限由原来的15年至20年缩短到5年以内。”同行专家认为,这是一项重大的科技突破。

  实践证明,这一技术模式可以让老三七基地再种植三七的时候,大面积实现新鲜三七产量在1吨以上,同时还可减少农药施用量20%以上。

  针对三七品质提升的问题,杨生超及其科研团队还通过多年的探索实践,目前已建立了13项三七无公害生产规程,可以保障从种子种苗到流通的全过程,真正做到生态、高品质。

  好的原料是成就好产品的基础。好产品一定要在加工上做文章,技术创新、产品研发一个都不能少。

  进入加工端之后,云南三七也是困境重重。不少从事三七加工的企业都有一个共识:目前三七产品开发仍以三七粉、饮片等初级产品为主且产品同质化严重,精深加工的产品少之又少。

  努力在精深加工环节加快技术创新,加大新消费场景下新产品研发力度,是云南三七产业突破困境,走向未来的必由之路。

  作为三七产业翘楚的云南白药集团,已经早早起步。该集团公司董事长张文学介绍,公司设计建成了云南最大规模的药材趁鲜加工平台“七花·豹七共享平台”,也是国内通过趁鲜加工认证的最大最早的产业化平台,年处理鲜三七能力过万吨。此外,其三七提取物已涵盖药品、食品、化妆品等三七全品种、全剂型。

  据了解,该集团开发的气血康、血塞通等产品,2023年销售额达到3.73亿元;提取的三七皂苷等工业原料市场占有率保持在30%以上。

  除了企业的努力,科研院校也在不停助力。文山学院院长谷雨说:“我们以校企合作的方式,组建科研体系和团队联合攻关,开展三七作用成分与机制研究,推动三七三品开发利用。目前,已为20余家三七企业开发药品、保健品、食品、化妆品50余个,并实现了市场化,经济效益也不错。”


(责任编辑: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