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念“山海经” 做强“土特产”

2024-05-14 09:49 来源:农民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梁木)
聚焦中央乡村工作会议
2023稳秋粮 夺丰收
首页 > 滚动资讯 > 正文

大念“山海经” 做强“土特产”

2024年05月14日 09:49   来源:农民日报   

  编者按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食物观的系列重要论述精神,30多年来,福建省践行大食物观,立足山海资源,向耕地草原森林海洋等要食物,因地制宜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取得了显著成效。本报特别推出专题报道,聚焦福建省践行大食物观的具体做法、内容和成效,充分展示习近平总书记有关大食物观论述的重要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蔡茂楷

  20世纪90年代,习近平同志在福建省宁德市工作时指出,“大农业是朝着多功能、开放式、综合性方向发展的立体农业。它区别于传统的、主要集中在耕地经营的、单一的、平面的小农业。”“过去讲的粮食只是狭隘地理解为就是水稻、小麦、玉米等禾本科作物。现在讲的粮食即食物,大粮食观念替代了以粮为纲的旧观念。”

  “要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从耕地资源向整个国土资源拓展,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宜林则林,形成同市场需求相适应、同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的现代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30多年来,福建全省上下认真践行大农业观、大食物观,立足资源禀赋和农业特色优势,大力推动特色现代农业建设,不断完善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构建大农业发展格局。

  坚持因地制宜,推动特色产业集聚和三产融合发展

  作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食物观重要论述的孕育地和实践地,长期以来,福建始终牢记嘱托,大念“山海经”,做强“土特产”,深化产学研,走好融合路。

  坚持统筹保障粮食安全和大食物观,福建实施特色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3212”工程(建设30个重点现代农业产业园、20个重点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打造100个农业产业强镇、2000个“一村一品”专业村),推进优势特色主导产业向适宜区集中、向产业园区集聚,着力打造农业特色产业强县、强镇、强村。目前,福建已建设29个省级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园、19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91个农业产业强镇、970个“一村一品”专业村,培育安溪铁观音、古田食用菌、平和蜜柚、光泽肉鸡、宁德大黄鱼等一批百亿级产业。

  坚持三产融合,促进全产业链发展。大力推进特色农业全产业链开发、全价值链提升。围绕做优一产,促进种植、养殖业规模化设施化,鼓励支持利用四荒地、盐碱地等非耕地建设设施大棚,发展基质、水培等无土栽培,累计实施温室大棚建设项目3000多个。围绕做强二产,大力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和精深加工,扶持创建农产品加工园区(基地),引导加工产能向农产品主产区、优势区集聚,全省已建成产地初加工中心1278个。完善农产品冷链物流设施,支持优势农产品集聚区建设冷藏保鲜设施368个。围绕激活三产,实施乡村休闲旅游精品工程,发展休闲农业、生态康养等新业态。全省已创建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6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76个、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和美丽休闲乡村486个。

  坚持生态优先,走农业绿色发展、品牌带动之路

  依托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福建始终坚持生态优先,走农业绿色发展之路。

  大力推动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建设,推广“五节一循环”技术集成模式,做到源头减量、过程控制、末端治理、生态循环,实现在保护中开发、在发展中保护,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

  推进农业投入品减量化,2017年在全国率先提出农药、化肥减量化,通过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替代、绿色防控、统防统治和种植绿肥、有机肥替代、测土配方施肥等措施,推动农药化肥持续减量,2023年全省化肥、农药使用量比2016年分别减少24%、26%。

  促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组织58个县实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及提升工程,支持利用畜禽粪便生产有机肥,推行沼液、粪肥全量还田,建立健全种养循环发展机制,2023年全省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3%,高出全国15个百分点。加快秸秆综合利用,加大“五化”技术推广,推动浦城、建瓯等6个重点县(市、区)整县制开展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强化农膜回收利用体系建设,推行国标地膜和一膜多用等节膜技术,推广10万亩全生物降解地膜和30万亩加厚高强度地膜,全省秸秆综合利用率保持在90%以上,废旧农膜回收率达83%以上,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保护农田生态环境,开展受污染耕地集中整治,实行农产品产地环境和农产品质量协同监测,全力打造生态循环、环境优美田园,全省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稳定在93%以上。

  坚持品牌带动,提高市场竞争力。坚持质量兴农、品牌强农,强化需求导向,做到全链开发,打造上下游产业链和价值链,提升食物开发综合效益。注重品种培优,持续实施种业创新与产业化工程,加强产学研协同攻关,重点开展优质水稻、专用“两薯”、鲜食玉米、特色果蔬、食用菌、白羽肉鸡等育种攻关与产业化项目,“十四五”期间共育成农业优新品种123个,其中自主选育出的“雪甜232”等水果玉米新品种,打破国外对水果玉米品种的垄断,培育白羽肉鸡新品种“圣泽901”,打破了种源完全依赖进口的局面。

  注重品质提升,建立健全农业标准体系,推进标准化生产,全省现行有效的农业农村地方标准310多项,建设国家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示范基地8个,示范带动规模生产基地全部实现按标生产。

  坚持科技创新,增强大农业发展新动能

  为让老百姓吃得饱、吃得好、吃得健康,福建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推进现代种业振兴、设施装备更新、科技服务创新,加快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推动农业生产新旧动能加速转换。

  强化农业科技攻关,聚焦特色现代农业发展的现实需求,围绕农业核心种源、关键技术、现代农机装备等领域,采取“一产业一团队”“一品种一团队”攻关模式,以“科研团队+企业”的组织方式,集中核心优势团队开展协同攻关,实施20项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目前已实施33个重大技术项目,取得积极成效。

  加快农技农艺革新,发挥对台优势,加强闽台农业融合发展,用好6个国家台创园、9个全省闽台农业融合发展产业园等平台,累计引进台湾优良品种2500多个,实用技术和新农药、新肥料1000多项,先进农机具和加工设备等两万多台(套)。目前,全省农作物和畜禽良种覆盖率达98.6%,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提高到74.5%。

  深化科技推广服务,深入总结20多年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的经验,不断完善选派机制、用人机制和服务保障机制,引导科技特派员精准对接农业产业链条,推动科技服务向全链条、全要素服务转变,累计选派省、市、县三级科技特派员7万多人(次),全年有1万多名科技特派员在基层一线开展服务。

  创新探索,久久为功。在大农业观、大食物观科学指引下,福建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持续推进茶叶、蔬菜、水果、畜禽、水产、食用菌、林竹等特色优势产业发展,食物供给更加丰富多元,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格局基本形成。2023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729亿元,比2000年增长了4.5倍,肉蛋奶产量406.9万吨,是2000年的1.98倍。特色现代农业发展带动农民持续增收,2023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722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23倍,位居全国第六。


(责任编辑:梁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