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十年禁渔取得阶段性成效 “强基础”正转向“练内功”

2024-04-30 16:29 来源:中国经济网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景远)
聚焦中央乡村工作会议
2023稳秋粮 夺丰收
首页 > 滚动资讯 > 正文

长江十年禁渔取得阶段性成效 “强基础”正转向“练内功”

2024年04月30日 16:29   来源:中国经济网   
  长江十年禁渔是推进长江大保护的战略性举措,是保护长江最直接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同时也是长江生态保护取得成效的标准之一,在长江大保护中发挥着利生态、利民生、利长远的重大示范引领作用。
  自2021年1月1日起在长江干流、大型通江湖泊、重要支流和长江口部分海域实行为期十年的禁渔,常年禁止天然渔业资源的生产性捕捞。实施三年多来,长江流域内生态环境修复进程不断加快,生态环境日益改善。
  聚焦恢复水生生物多样性的核心目标 坚定“一禁十年”决心
  4月25日,长江十年禁渔工作推进会在重庆市涪陵区召开,农业农村部党组书记、部长唐仁健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强调,要充分认识长江十年禁渔的重要性、长期性、艰巨性,坚定不移推进长江十年禁渔,持续恢复长江水生生物多样性。
  会议指出,长江禁渔3年来,退捕渔民安置保障、非法捕捞执法监管、水生生态保护修复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效。但长江水生生态恢复形势依然严峻,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数仅从“无鱼”恢复到“较差”等级,中华鲟等旗舰物种仍处于极度濒危状况。要准确把握长江禁渔形势,遵循水生生态修复规律,坚定“一禁十年”的决心,坚决完成好这项重大政治任务。
  当前,正值长江禁渔从“三年强基础”向“十年练内功”转段推进的关键节点。会议强调,要聚焦恢复水生生物多样性这个核心目标,进一步提升退捕渔民稳岗就业水平,抓好企业吸纳和培训服务,支持自主创业,持续落实好养老等社保政策,巩固提升应帮尽帮、应保尽保水平;全面提升水上岸上执法监管效能,常态化开展跨部门联合执法,严厉打击长江禁渔水域各类违法捕捞、销售非法渔获物等违法行为,排查清理“三无”船舶、禁用渔具,整治违规垂钓,强化自动化智能化手段,对重点水域开展全天候监测监管;加快推进长江水生生态修复,夯实水生生物监测评估这个基础,扩大中华鲟等珍稀鱼类增殖放流规模,抓好水生生物重要栖息地修复,更大力度保护旗舰物种。
  资源量与多样性呈恢复态势 但尚未进入良性循环
  长江流域是世界上水生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区域之一。根据中国水科院开展的禁渔效果评估和生物完整性指数评价结果,长江干流和鄱阳湖、洞庭湖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数由禁渔前最差的“无鱼”提升了两个等级。以其中旗舰性、标志性物种长江江豚为例,上世纪九十年代的监测数据是2700多头,此后数量一直下降。2021年实施禁渔后,2022年最新普查数据为1249头,实现2006年开始普查以来,首次的历史性止跌回升。
  尽管长江鱼类资源量和生物多样性呈现恢复态势,禁渔效果初步显现,但成效尚不稳固,很多珍稀水生生物还没有进入良性循环的状态,远没有达到胜利时刻。今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坚定不移推进长江十年禁渔工作的意见》,强调要巩固好禁捕退捕工作成果,坚定不移推进长江十年禁渔,加快促进长江水生生物多样性和水域生态修复。
  农业农村部副部长马有祥表示,目前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的水生生物的多样性水平仍然比较低,按照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数的六级划分,目前仅从最差的“无鱼”上升到第四级的“较差”,中华鲟仍极度濒危,白鱀豚已经功能性灭绝,鲥鱼20多年没有见到。尽管禁渔三年新增监测到15种,但是历史上曾经分布的443种鱼类中,还有120种没有被监测到。同时渔业资源水平仍然比较低,距历史最好水平差距仍较大。禁渔后“四大家鱼”的卵苗资源量是禁渔前的4.5倍,但仅占历史最好水平的30.5%,总的鱼类资源量比禁渔前上升了25.6%,仅占历史最高资源量的36.8%。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所研究员、长江水生生物科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庄平表示,有记录以来长江渔业资源的总量,在1954年渔业产量达到最高峰45万吨,自此以后就逐年下降,到长江禁渔之前只有10万吨还不到。
  马有祥表示,鱼类资源恢复是个长期过程。长江流域是一个“江河湖海”连通的超大型生态系统,采取禁捕措施后,一些生育周期短、繁殖快的低营养级鱼类资源首先恢复,通过食物链为较高营养级的鱼类、鸟类提供食物。此后,生态系统自我调节不断优化,达到新的平衡。长江主要经济鱼类性成熟年龄一般是3-5年,禁渔10年可以有两到三个世代的休养生息,从而基本形成长江水生生物持续恢复、生态系统健康运行的良好循环。
  巩固提升群众基础 退捕渔民“应帮尽帮、应保尽保”
  长江十年禁渔是贯彻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具体体现。巩固提升退捕渔民安置保障水平,关系到十年禁渔的群众基础。
  实施长江十年禁渔以来,对23.1万退捕渔民逐一建档立卡、分类施策、跟踪帮扶,多渠道提升就业社保水平。15.4万名有就业能力和意愿的退捕渔民全部转产就业。符合参保条件的22.1万名退捕渔民全部参加养老保险,已有近5.1万人领取养老金。据跟踪调研数据,2023年退捕渔民月均收入同比提高20%,退捕渔民总体满意。唐仁健表示,退捕渔民转产就业和社会保障基本实现了“应帮尽帮、应保尽保”,但保障水平总体还比较低,一些灵活就业和自主创业的退捕渔民收入的稳定性还比较差。
  《关于坚定不移推进长江十年禁渔工作的意见》专门对持续做好安置保障工作提出明确要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就业促进司负责人宋鑫表示,下一步将从“四个加强”发力,全力帮助广大渔民退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一是加强动态监测,动员基层人社服务力量,用好“大数据+铁脚板”,动态掌握退捕渔民的就业、参保等变化,及时将需要救助的退捕渔民纳入帮扶体系,落实保障措施。二是加强就业服务,聚焦就业转失业的渔民,强化政策宣传和职业指导,推介更具适配性的岗位;聚焦自主创业的渔民,全链条提供创业培训、创业服务、担保贷款等政策支持;聚焦困难渔民,“一人一策”开展帮扶,统筹用好公益性岗位兜底安置。三是加强技能培训,摸清退捕渔民培训的意愿,打造更具针对性、实用性的培训项目,及时兑现职业培训补贴,让更多渔民有技能好就业、靠技能就好业。四是加强社会保障,引导退捕渔民按时缴费、长期缴费、高标准缴费,确保缴费补贴能够足额到位。(中国经济网记者 梁木)

(责任编辑:景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