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大豆振兴播撒良种——记新疆农垦科学院作物研究所所长战勇

2024-04-01 09:37 来源:经济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景远)
2024世界粮食日
图说三农
首页 > 滚动资讯 > 正文

为大豆振兴播撒良种——记新疆农垦科学院作物研究所所长战勇

2024年04月01日 09:37   来源:经济日报   

  记者见到新疆农垦科学院作物研究所所长战勇时,他正在忙着对大豆品种进行数据分析。在他桌子上,摆放着一本厚厚的大豆田间记录本,上面密密麻麻地记录着上万份种子材料的出苗、开花、结荚、鼓粒、成熟等数据。

  战勇从事大豆育种与高产栽培工作27年,多次创造全国大豆高产纪录。“如何培育出优质高产、适宜各区域规模化推广种植的大豆新品种,是我们一直在攻关的课题。”战勇说,农业科技创新要做到“顶天立地”:顶天,就是着眼长远,超前部署农业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力争在农业科技领域占有重要位置;立地,就是坚持产业需求导向,从农民的实际需要出发,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留在农民家。

  选优育种

  多年的风吹日晒,使战勇看上去有些苍老,他不像是在科研单位工作的技术人员,倒像是常年在田间劳作的农户。战勇说:“农业科技就是这样,得扑下身子扎根在田间地头,光在实验室搞不出成果。”

  为何与大豆结缘?战勇说与自己小时候的经历、家庭的影响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他出生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八师148团,父母都是兵团职工。战勇从小就熟悉田地里的作物。

  1996年,战勇进入新疆农垦科学院工作。从此,这些熟悉的田间作物成为他工作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那时没想过会研究大豆。”战勇说,虽然一直跟土地打交道,种过棉花、小麦、玉米等作物,但直到进了新疆农垦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大豆研究室后,才第一次见到长在田地里的大豆。

  彼时,大豆在兵团的粮食作物里是最冷门的一个,长期以来存在种植面积小、研究人员少、研究经费少等情况。战勇告诉记者,上世纪90年代,兵团的大豆种植面积仅几万亩。

  2010年,战勇担任大豆研究团队负责人。为了研发出更具生产效益的新品种,在已有工作基础上,他带领团队克服种种困难,大量收集、鉴定种质资源,开展杂交组合配置、新品种的引进和选育工作。

  育种是一项需要沉得住气、耐得住寂寞的工作。“可不要小瞧一粒种子,里面蕴藏着高科技,所以才说‘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战勇说,培育一个新品种,要经过种质资源的筛选评价、杂交组合配置、后代材料的多代选育、多点鉴定、品种审定、产权保护、良种繁育、示范推广等过程。一粒种子长成需要一季,培育一个良种则往往需要10多年。

  从2011年开始,新疆农垦科学院大豆研究团队开展大豆新品种选育、高产栽培技术研究及高产创建等试验示范,选育出7个高产品种,并在生产中广泛应用。

  “我们承担优质大豆新品种选育课题,在兼顾中熟、中晚熟超高产品种选育的同时,还根据新疆大豆生产需要及时调整选育目标,选育适应气候冷凉区种植的中早熟大豆品种,以及高寒山区麦后复种的早熟、超早熟大豆品种。”战勇介绍。

  科研的道路没有捷径,唯有不断攻坚克难才能攀上高峰。2022年,战勇带领团队自主培育的新品种——新振豆1号通过新疆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他说:“这个品种从2009年就开始做杂交选育,直到2022年才通过审定。育种科研成果的形成需要经历漫长而艰苦的积累过程。只要心怀热爱,吃得了苦、耐得住寂寞,坚持下来总会看到回报。”

  天道酬勤,不负耕耘。如今,战勇带领团队已累计选育出20余个大豆新品种(系)。大豆种植区域已扩大到13个师124个团场。

  协作攻关

  大豆是我国重要的粮、油、饲兼用作物,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如何培育种植优质高产大豆,是当下必须面对的课题。

  “大豆育种不仅要优质,还要高产。”战勇说,2023年,团队创下亩产467.24公斤的全国大豆单产新纪录,刷新了2020年创造的亩产453.54公斤单产纪录。

  高产背后离不开连续不断的科技攻关。“长期以来,大豆单产低是制约我国大豆产业振兴的重要因素。为了实现大豆高产,我们着力开展大豆高产增效技术研发,每年都进行品系的品质测试,根据品质的好坏、产量的高低优中选优,淘汰率在70%以上,这样才能培育出高产优质的大豆新品种。”战勇说。

  2010年底加入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后,战勇带领团队继续与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大豆研究所、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佳木斯分院等单位合作,共同鉴定筛选具有超高产潜力的大豆品种,并探索大豆膜下滴灌超高产栽培模式,对播种密度、施肥措施、病虫害防治、低损收获等关键作业环节进行优化,集成了精准种子、精准播种、精准施肥、精准灌溉、精准收获、精准监测等“六项精准技术”,为解决超高产大豆花荚脱落率高、易倒伏、易早衰等问题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我们还与育种单位、种业企业紧密协作,开展大豆新品种试验示范,育成的品种已在生产中应用。”战勇说,团队还针对不同熟期组的品种制定了对应的高产栽培技术规程。

  战勇坦言,虽然大豆单产不断创造全国高产纪录,但是与国外高产纪录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继续提高大豆单产是他们今后努力的方向。

  普惠农户

  近年来,战勇所在的团队还积极开展技术培训、技术骨干培训、示范户培训与指导等工作。

  “一年到头在地里的时间是最多的。”为了更好地研究作物生长情况,战勇常年都在田间地头忙碌。“1月至2月做育种计划,3月分种,4月开始播种,一直要忙到10月。”战勇说,针对生长期间出现的异常情况,还要去现场调研,开展应急性指导。

  科研工作之余,战勇专门组建微信群,与农民和农业企业人员交流,开展大豆种植技术的指导和咨询服务。“你看,这是我们建立的几个问题答复群,我们3个人负责几千人的问询和疑难解答。”战勇说,“农业的事儿不能耽搁,一有时间我就回复。”

  近年来,他还通过现场会、培训会等形式开展技术培训,已培训2000余人次,陆续发放6500余份技术资料,重点培训50户科技示范户。

  制定南、北疆春、复播大豆适宜的种植模式及高产栽培技术规程,形成《兵团大豆高产创建工作方案》,提交“新疆大豆滴灌高产栽培情况”“关于新疆兵团大豆节水滴灌技术研究与应用的报告”……战勇把育种经验总结起来,汇成一个个指导方案、调研报告、技术规程,惠及了更多种植户。“看到我们的科研成果从试验田转化到生产一线,助力农民增收,我觉得很满足,所有辛苦都值得。”战勇说。

  随着在岗位上干出一项项业绩,各种荣誉纷至沓来,战勇获得2022年“全国农业农村先进工作者”、2023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最美科技工作者”等荣誉。他说:“这些荣誉是鼓励,更是鞭策。唯有坚守初心,才能走得更远。未来,我们会继续做好大豆的种质资源创新、新品种选育等工作。”(经济日报记者 耿丹丹)


(责任编辑:景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