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察哈尔右翼中旗科布尔镇乳泉村,元中园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晓罡这几天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大棚里不少西红柿果实上,突然多了一片片灰毛毛。“赶紧打电话给关老师。”王晓罡口中的“关老师”,是乌兰察布市科学技术事业发展中心二级推广研究员、科技特派员关慧明。
次日,关慧明带着自己研发的生态制剂驱车到了村里。一口水没喝,关慧明就进了大棚。“这是灰霉病,不用担心,有办法。”关慧明详细介绍了制剂的使用要领,解了王晓罡的燃眉之急。
像这样下乡到田间地头为农民服务的事,关慧明一干就是39年,他被农民们亲切地称为“蔬菜医生”,曾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科技特派员等荣誉。据不完全统计,关慧明及其团队累计培训菜农10万多人次,义务现场指导近20万人次。
“我是农民的儿子,服务农民是我的使命。我曾说过,要为农民服务一辈子,只要我还干得动,就会信守承诺!”关慧明说。
农田就是工作室
关慧明1962年出生于内蒙古自治区阿尔山市,1980年考入内蒙古农牧学院农学系蔬菜专业。“在学校的后两年,老师让我管理15亩试验田,除了上课,我基本吃住都在试验田里。这段经历让我学到很多,也让我真正对蔬菜种植产生浓厚兴趣。”关慧明说。
1985年,关慧明被分配到乌兰察布市从事农技服务工作。当时,经费并不充足,他常常自费下乡服务。几年间,他走遍了乌兰察布市和周边各旗县区。“我学的是农业技术,只有在田间地头才能发挥作用,农民们需要我的技术。”他说。
关慧明主动沉下来,把自己“浸泡”在田间地头,与农民们打成一片。在清水河县杨家窑乡高家山村,他向村民推广丰产沟地膜覆盖新技术,手把手教农民种植马铃薯和玉米;在察右前旗三成局乡罗家村,他带领农户平整河岸,建蔬菜大棚……关慧明与农民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农民种蔬菜需要啥,我就干啥!”
2003年,关慧明被评选为全国第一批科技特派员,开始组建自己的科研团队。他说:“在科技特派员制度和团队支持下,我努力扩大蔬菜领域的科技特派员队伍,并成立科技特派员创业联合会,每年冬春时节都会到各旗县市区举办蔬菜适用技术培训班。”
察哈尔右翼中旗铁沙盖镇黄羊城村种植大户张小平就是关慧明培养起来的科技特派员。“我跟关老师认识将近20年。在关老师的帮助和指导下,我的种植技术不断提高,种出的胡萝卜和洋葱品质越来越好,产量也更高了。”张小平说。
为了提高服务效率,关慧明还开始在视频平台发布农技科普短视频。“现在一个解答问题的视频发出去,就能让很多人受益。”关慧明说,他还经常在农田里直播,为网友“支招”。
示范推广新技术
在长期的探索研究中,关慧明发现,当地高海拔、高纬度、气候冷凉的条件,十分适合在夏季种植甘蓝、洋葱、胡萝卜、西蓝花等蔬菜。
“乌兰察布夏季短暂凉爽,昼夜温差大,这样的气候条件对传统农业生产来说可能是劣势,但正好适宜种植喜好冷凉、生长温度在17摄氏度至25摄氏度的蔬菜。”关慧明说,冷凉地区蔬菜还可以和南方蔬菜错季上市,市场优势明显。
基于此,关慧明提出“开发冷凉资源,发展冷凉蔬菜”的设想,得到业内专家认可。
关慧明还联系蔬菜遗传育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方智远,邀请他到乌兰察布进行冷凉蔬菜新品种新技术的研发。2012年,由方智远院士牵头,乌兰察布市成立冷凉蔬菜院士工作站,关慧明担任院士工作站负责人。
院士工作站试验大棚里的蔬菜苗是关慧明的宝贝。“我们这里有甘蓝、胡萝卜、洋葱、西蓝花等冷凉蔬菜,其中甘蓝已经实现国产良种化,其他品种还在研发当中。这些苗子都是我们珍贵的种质资源。”关慧明说。
10多年来,院士工作站围绕冷凉蔬菜良种国产化、蔬菜栽培和绿色防控技术,组成7个科研团队开展科研攻关,先后筛选培育出中甘628系列品种,并在全国完成示范和推广;完成胡萝卜、洋葱杂交优良品种的培育和筛选工作,进入示范和推广阶段。
关慧明把蔬菜良种国产化作为工作站任务的重中之重。他说:“目前我国蔬菜良种国产化水平还有待提高。希望院士工作站的专家团队能够在蔬菜良种国产化方面取得更多突破。”
除培育良种外,关慧明和团队还着手将冷凉蔬菜的栽培技术标准化。比如,针对何时播种、栽苗,何时防虫、防病,用肥多少、怎么用等,他制定相应标准,便于农民掌握。
如今,在关慧明的带动下,乌兰察布冷凉蔬菜种植面积从2万多亩发展到70多万亩,冷凉蔬菜现已推广到多个地区种植。
科学防治病虫害
关慧明有一个“宝物”,去哪里都随身携带,并且无论遇见专家教授还是农民朋友,都要把它拿出来向大家展示一下。这个“宝物”就是他用20年时间研发出来的食品级防治病虫害生态杀虫剂。这是关慧明的心血之作。
在霸王河村,几乎家家户户都认识关慧明,不仅是因为他经常给村民地里的蔬菜“治病”,更是因为多年前关慧明拯救了全村的蔬菜苗。
霸王河村村民常建新告诉记者,有一年,全村400多栋温室的黄瓜秧突然打蔫泛黄,菜农们用尽了各种办法都无济于事。当时,在该村蹲点的干部拉上关慧明奔赴现场,查找原因。在确定是“斑潜蝇”虫害后,关慧明组织科技人员连夜加工了400份药物制剂送到菜农手上。一周后,奄奄一息的瓜秧重获新生。
“虽然我不是病虫害专家,但有一点我明白,菜农问我,就是信任我,他们需要的,就是我要攻关的。”关慧明说。
为了研发生态药物制剂,关慧明从基地到田间,田间再到实验室,熬夜到凌晨两三点,每天做几十组实验,有记载的实验就有三万次之多……
2017年,关慧明带领团队研发出系列生物制剂。这是以牛羊屠宰后的下脚料和青草为原料制成的无毒无害、食品级生态杀虫剂。
科技攻关无尽头。2020年,团队继续攻克“根结线虫害”难题,成功研发GC20—1生态制剂,为农民节省90%的虫害防治成本。
据统计,关慧明团队每年组织抢救的因重大自然灾害及多种病虫害给蔬菜作物造成损失的土地达10万余亩,每亩至少为农户挽回损失1000元以上。
关慧明扎根农村基层一线39年,始终怀着科技富民的初心、技术助农的恒心,扎根在田间地头。他说:“我这一辈子都在农田里,在帮助农民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的技术也得到了很大的进步。我会坚持下去,用技术造福更多农民!”(经济日报记者 余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