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金融“血脉” 强农业“肌体”

2024-03-25 10:11 来源:经济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景远)
聚焦中央乡村工作会议
2023稳秋粮 夺丰收
首页 > 滚动资讯 > 正文

通金融“血脉” 强农业“肌体”

2024年03月25日 10:11   来源:经济日报   

  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近年来,人民银行等多个部门不断加大对“三农”领域的金融支持,助推农民增收致富、农村生态宜居、农业产业发展。在此背景下,涉农金融不断优化供给与服务,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强有力支撑,成为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要素。

  聚焦金融服务领域、主动理顺机制、扩面提质,把金融“活水”精准浇灌到田间地头,金融助力农业强国建设成效初显。截至2023年末,本外币涉农贷款余额56.6万亿元,同比增长14.9%,全年增加7.43万亿元,同比增加1.21万亿元。2023年农业保险保费达到1430亿元,增速超过17%,为农业发展提供4.98万亿元的风险保障。农村金融服务的覆盖广度也不断扩大,全国县域已实现银行机构100%覆盖,乡镇银行机构覆盖率达97.93%,行政村基本实现金融服务全覆盖。近3年,银行保险机构累计在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新设分支机构407家。

  值得关注的是,涉农金融服务普遍呈现交易成本高、风险大、盈利低的特点,导致金融机构在推动涉农业务持续稳健经营和高质量发展方面面临巨大阻力。具体而言,一是“三农”领域本身的弱质性。小农经济的小额、分散特征使得农村金融难以形成规模经济,农业信贷风险较大;农业交易行为缺乏完整的记录,难以纳入金融机构评估体系导致贷款可得性较低。二是涉农金融产品的同质性。农业生产具有周期性、地域性特点,其资金需求量、使用期限存在差异,与当前金融机构主要提供的短期小额贷款不匹配。眼下,规模化、产业化的农业生产促使经营主体的综合性金融需求不断增加,而传统的涉农金融产品难以完全满足需求。

  强化涉农金融服务不仅是解决农村金融供需失衡的需要,更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建设农业强国,需要不断健全与之相适应的金融服务体系。

  对此,应强化涉农金融服务能力建设。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多渠道推动涉农企业股权融资,发展并规范债券市场,促进涉农企业多元化融资。引导各类银行机构坚守定位、良性竞争。大中型银行设立普惠金融事业部,通过建立单列信贷计划等专营机制延伸普惠金融服务半径;地方法人银行结合自身定位,利用人缘、地缘优势服务“三农”客户,鼓励逐级下沉业务层级,满足农户日益增长的生产和生活消费需求;政策性银行开展普惠金融重点领域转贷款业务合作,建立健全敢贷、愿贷、能贷、会贷的长效机制。加大在涉农信贷审批、信贷资源等方面的倾斜,加强涉农领域信用风险防范和管理。

  创新优化农业特色金融产品。制定差异化产品,推动乡村产业朝着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丰富农产品期货品种,发挥期货市场价格发现和风险分散功能。建立农业保险与信贷融合机制,将农业保险作为信贷的重要附加条件,缓解金融机构的风险压力。建设农业信息共享服务平台,提供更加全面、精准的信息,协助金融机构有效评估信用风险,实现信息、信用、信贷联动,增强金融机构赋能农业发展的积极性。

  锻造涉农金融的“软实力”和“硬功夫”。加强对偏远农村、山区等地区的金融服务,开展金融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示范工程,建设农村数字普惠金融服务体系。推进农村金融教育普及,通过开展培训等方式提高农村居民的金融素养和应用意识。逐步构建以政策为引导、基层机构扎根农村的金融服务格局。增强政策举措协调性,推动各项支持“三农”工作的金融政策协同发力,完善涉农金融机构治理结构和内控机制,畅通金融血脉,赋能乡村振兴,建设农业强国。(作者:张萍  来源:经济日报)


(责任编辑:景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