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科技人才下沉基层一线,激活特色农业发展动能

2023-12-19 10:31 来源:农民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景远)
聚焦中央乡村工作会议
2023稳秋粮 夺丰收
首页 > 滚动资讯 > 正文

优秀科技人才下沉基层一线,激活特色农业发展动能

2023年12月19日 10:31   来源:农民日报   

  编者按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基础;产业要振兴,科技是关键。近年来,优秀科技人才不断下沉基层一线,为地方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服务、技术推广和政策咨询,以科技支撑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以科技创新激活产业发展动能,为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近日,记者走近重庆酉阳、山东青岛、河南上蔡等地,采访了当地农业农村科技人才,讲述故事,总结经验,以飨读者。

  科技帮扶特色农业“开花结果”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邓俐

  在花田乡花田村,专家正在开展青贮玉米技术帮扶和指导。

  初冬,正是橙黄橘绿时,在重庆市酉阳县龙潭镇桐岭村“猪-沼-果”示范基地,山坡上300余亩脐橙园连成一片,黄澄澄的脐橙挂满枝头。基地负责人吴瑞军穿行其间,查看果子成熟情况,计划择日采收。而两年前的此时,吴瑞军还在为脐橙“不挂果”的问题揪心不已,直到重庆市农业科学院专家团队驻村帮扶,他才看到了希望。

  2021年5月,重庆市农业科学院作为市委办公厅乡村振兴帮扶集团成员单位之一,对口帮扶酉阳县花田乡花田村、龙潭镇桐岭村、浪坪乡浪水坝村等3个村,根据派驻点农业产业实际情况,选派了水稻、玉米、农业工程等学科的专家分别到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经过辛勤付出和“战斗”,重庆市农业科学院以优良品种、实用技术和特色耕作制度为科技支撑,帮助3个村确立了农业主导产业,助力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致富。

  桐岭村脐橙丰产稻花香

  吴瑞军是土生土长的桐岭村人,原本在福建当木工,2017年决定返乡创业。酉阳山多,光照充足,适宜柑橘生长,他流转了300亩坡地,建立了果园,种植赣南脐橙。

  种树、施肥、修枝、防病治虫……几年下来,吴瑞军精心照料,脐橙树长势茁壮,却不见挂果,即便向当地种植大户、“土专家”讨教了诸多办法,也未能让果树开花结果。

  转机出现在2021年,重庆市农业科学院派出特色作物研究所副所长姚雄担任桐岭村驻村第一书记,在了解到吴瑞军的难题后,姚雄建议吴瑞军通过高接换种改良品种,并利用其养殖生猪产生的粪污处理后作为肥料,形成“猪-沼-果”循环种养模式。次年,果园终于挂果了。如今看着脐橙挂满枝头,吴瑞军脸上笑开了花。

  驻在村里,姚雄发现当地水稻品种老化,导致产量和价格双低,水稻种植规模逐渐萎缩。他当即决定从重庆市农业科学院基地调拨一批“渝香203”水稻秧苗来移栽,当年就实现增产,价格还翻了一番。现在,重庆市农业科学院资源环境专家、副研究员杭晓宁接力姚雄,继任桐岭村驻村第一书记,为当地引入了谷物烘干机,建起了鲜米加工车间,推动改良后的水稻等农产品加入“酉阳800”区域公用品牌,让桐岭村土特产持续“出圈”,为提高梯田特色农业收益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花田村玉米好吃肉牛壮

  正在发生改变的不止桐岭村。在花田乡花田村的敏兴农业公司养殖基地内,林胜龙正在检查由鲜食甜糯玉米秸秆新加工而成的青贮饲料,发酵后带有清香的饲料供给基地内的西门塔尔牛,而基地内的牛粪等进行堆肥发酵后又将还田消纳,形成种养循环模式。

  10年前,福建人林胜龙因招商引资来到了酉阳,他敏锐地发现当地缺乏鲜食玉米,于是抓住这一商机,陆续引进了多个品种。但由于部分品种抗逆性差、病虫害防治不到位等原因,管护成本一直居高不下。2021年,重庆市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副所长柯剑鸿担任花田乡花田村驻村第一书记,他注意到酉阳县山区坡地多、机械化操作难度大,决定选育适宜当地种植的高效益品种。

  于是,柯剑鸿在花田村建立了鲜食玉米种植示范基地,从全国各地100个鲜食玉米品种中进行评比试验,最终成功筛选出10余个表现优异的品种。目前这10余个鲜食玉米品种已在酉阳推广种植2万余亩,其中在花田村推广1000亩以上,每亩纯收益1500多元,深受种植户喜爱。

  为了进一步提升效益,在柯剑鸿的推动下,敏兴农业公司还投资1800万元在花田村建起肉牛养殖基地,利用玉米秸秆加工饲料喂牛,形成种养循环。今年,重庆市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青贮玉米创新团队首席专家付忠军接力担任花田村驻村第一书记,继续推进鲜食玉米秸秆饲料化、高营养青贮玉米全株利用,促进种养循环,实现减污增效,形成产业生态并行的局面。

  花田村养殖基地内现有肉牛428头,产值1100万元以上,带动50户村民种植鲜食及青贮玉米,为肉牛场提供优质青贮饲料,亩均增收800元以上,村集体经济每年分红2万元。

  浪水坝村蔬菜鲜美白鹅肥

  “今年接茬上市的白鹅一批就能出栏7000只,按照市场行情,年收入将超过70万元。”在浪坪乡浪水坝村种养循环科技示范基地里,养殖大户付强与妻子正把切成小块的南瓜作为饲料投放至白鹅育肥舍内,上千只白鹅经过两个半月的育肥后将出栏销往荣昌等地,这成了夫妻俩致富的新路子。

  “以前都是散养,技术靠自己琢磨,每年产量起伏不定,很是头疼。”回忆起当年养鹅的情形,付强坦言走了很多弯路。2021年,重庆市农业科学院农业工程研究所所长高立洪到浪水坝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养鹅事业迎来了转机。

  高立洪介绍:“根据付强的养殖情况,我们为他引入了优质肉鹅渝州白鹅品种,又帮助他改建了育雏温室、育肥区隔离栏舍以及供水管网等,还全程提供养殖技术服务,使白鹅成活率提升了5%。”

  在专家的指导下,付强扩大了养殖规模,逐渐形成了稳定的“压茬推进上市、75天育成一批”的生产模式,白鹅年均出栏量也达到10万余羽。规模上来后,付强又面临新的难题,如何处理白鹅养殖粪污?为此,重庆市农业科学院专家又驻地指导,新建堆肥棚、三级沉淀池,开展“白鹅+蔬菜”种养循环技术应用示范,将白鹅养殖粪污“变废为宝”,供给当地蔬菜、果林基地就地消纳,让白鹅养殖变得绿色高效。

  2023年,重庆市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专家、副研究员高伦江轮换为浪水坝村驻村第一书记,针对当地种植条件,筛选出了适应性强、抗病虫性强的西瓜和蔬菜品种,推广营养液悬浮育苗、基质土旱育苗等技术,实现了集约化育苗。

  当前,浪水坝村重点打造了设施蔬菜和白鹅产业,建立起山地立体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成功建成蔬菜育苗设施1500余平方米,育成种苗100万株;实现年出栏白鹅12万羽以上,提振白鹅产业发展的信心。同时,重庆市农业科学院利用该院加工创新团队的优势,为村果蔬产业谋求“二产”发展,搭建起产供销合作模式,让山地立体种养循环生态农业模式下种出来的绿色精品蔬菜走出大山、形成品牌。

  “聚集全院科技优势助力乡村振兴,是我们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重庆市农业科学院院长苟小红表示,通过派驻驻村第一书记,为当地引入品种资源、提供科技服务、培育本土人才,助推了乡村产业质量、效益更上一个台阶。

  目前,在“科技助力乡村振兴行动”项目支持下,重庆市农业科学院已成功打造了花田村、桐岭村、浪水坝村产业振兴样板,为酉阳山地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贡献了农科力量,助力主导产业升级换代。

  产业服务团送来种好甘薯的“科学配方”

  张豆豆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郝凌峰

  “按照刘教授他们的指导,今年我这块地里的甘薯产量提高了20%左右,而且质量也比以往好很多,看看这匀溜的薯形!”日前,在青岛即墨温泉镇花海农田林果专业合作社的120亩甘薯地里,负责人徐世佳单手举起一个大甘薯递给记者看。“技术专家在出薯前还特意嘱咐我,有条件可以再追一次肥,当时想着以前也没追过,加上我那段时间地里活儿多所以没顾上,要是听专家们的,产量还得更高。”经过一年的实践检验,徐世佳对专家的技术实力心服口服。“今年他们说咋种,我就咋种!”

  徐世佳的合作社有600亩地,为了轮作倒茬,每年都有200余亩地拿来种甘薯,可是一年年种下来,甘薯的质量和产量不但没提升,反而出现了下降的情况。2022年,由青岛农业大学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刘庆教授、青岛农业大学山东省薯类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隋炯明教授等5人组成的山东省创新创业共同体青岛市甘薯产业服务团(以下简称“甘薯服务团”)来到徐世佳的基地,为其“诊脉开方”,指导甘薯的绿色、科学化种植。

  甘薯服务团给徐世佳的基地开出的第一张“配方”就是土壤养分含量检测与配方施肥。“今年2月份我们去基地进行了土壤取样,检测之后发现那块地的土壤有机质含量非常低,甚至可以说是很贫瘠。”刘庆介绍,本来就是沙岭地,加上之前管理不当,导致土壤整体情况不佳。地力不行,事倍功半。为改善这一情况,甘薯服务团专家根据土壤养分含量和甘薯对不同养分的需求,为徐世佳的地制订施肥配方并指导他增施了有机肥,同时配合水肥一体化精准管理,以此提升地力。

  土地问题解决了,徐世佳的红薯种植还面临另外“两大难”:一是基地红薯品种比较少,二是以前种得比较好的传统品种退化严重。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甘薯服务团开出了第二张“引种良方”。“我们帮助他从全国各地引进了‘齐宁20’‘龙薯601’‘心香’‘哈密’‘烟薯25’等33个甘薯新品种,并且全程进行种植指导。”刘庆介绍,“前段时间这些新引进的甘薯品种全部丰收,像‘烟薯25号’特点就是软糯香甜,特别适合烤着吃,市场需求比较大;‘齐宁20’适应性广,具有高产、稳产抗逆性强的特征;而‘龙薯601’比之前的‘龙薯9号’早成熟10天,并且更耐储藏,可以延长销售时间,争取更高的出库售价……”特色各异的甘薯品种为徐世佳来年的种植提供了新思路。

  新品种引进来了,传统老品种怎么办?作为首批“即墨地瓜”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授权使用单位,花海农田林果专业合作社种植的当地传统地瓜品种一直广受消费市场欢迎,但是一年年种下来,传统品种退化严重,不光叶片出现卷叶、发黄的情况,产出的甘薯也是形状不规则,卖不上好价钱。为了帮助徐世佳解决这个问题,甘薯服务团对主栽甘薯品种进行薯苗脱毒,帮助其找回原有的品质性状,同时也大大提高了该品种的产量。

  “青岛作为沿海开放城市之一,独特的土壤与气候条件非常适宜甘薯种植,甘薯服务团将重点围绕绿色有机种植基地创建和地理标志产品打造,通过校企合作、共建基地等形式做好技术服务,为青岛市甘薯产业发展和促进乡村振兴贡献力量。”刘庆表示。

  技术指导让农民听得懂、用得上

  贾鹏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范亚旭

  “一定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在寒潮来临前及时灌水,以改善土壤墒情,调节近地面层小气候,减小地面温度变幅,减轻冻害发生。”初冬时节,在河南省上蔡县百尺乡堤草王村田间,上蔡县农业农村局科技特派员杨文礼面对即将到来的冷空气,蹲在田边与村民话起了“小麦经”。对于大家的疑问,杨文礼一一解答,并递上《冬小麦管理技术意见》宣传页,前来围观学习的群众越来越多。

  近年来,上蔡县将科技特派员作为人才振兴的重要抓手,坚持人才下沉、科技下乡,开展让农户听得懂、用得上的技术指导,打通科技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为实现产业振兴“保驾护航”。

  为加强对科技特派员的规范管理,上蔡县多部门联合制定了《上蔡县2021年科技特派员服务工作实施方案》,为科技特派员工作提供了抓手。同时,该县成立了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常态化收集本地产业发展的技术需求,负责科技特派员的日常管理和评价,实时了解受援对象满意度,持续推进科技特派员工作走深走实。在此基础上,该县还建立了科技特派员微信工作群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服务群,注重发挥科技特派员的宣传功能,发现典型并及时总结宣传科技特派员的“闪光点”,以点带面,激发科技特派员的服务意识。

  “我今年种了40多亩小黄姜,从目前的采收情况看,亩产可达3000多公斤。这次大丰收都得益于科技特派员在姜瘟病防治关键期指导我科学防治。”在邵店镇小楼村,生姜种植大户朱运来组织了10多名村民帮忙收获,说话间脸上洋溢着喜悦。

  针对不同农户的需求差异,上蔡县因人施策,一方面以农技推广单位技术骨干、农村致富带头人、乡土人才等作为科技特派员队伍的主要选派对象;另一方面向合作社及农户征集技术需求,技术人员专长与技术需求相匹配,让科技特派员借助部门资源和个人专长优势,精准对接专业合作社、种植养殖大户,围绕品种改良、新技术推广等方面开展服务,实现选派对接的“双向奔赴”。同时,鼓励科技人员领办、创办服务企业,创建科技特派员助力乡村振兴示范基地,推广农业科技先进实用技术,共点对点服务企业26家,并组建了科技特派员服务队,每人分包一个乡镇开展技术服务,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科技人才支撑。

  按照“产业组团,县级组队,服务到位,统筹调度”的组织形式,上蔡县创新实施“科技服务团+科技特派员+示范基地”服务模式,拓宽科技特派员服务范围和服务对象,以农业为主,向工业、服务业等领域扩展,组建科技特派员服务队,全方位、精细化解决广大基层一线农户、合作社、中小企业生产中面临的技术难题,深入农村、企业开展政策宣讲、技术培训,参与研发,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服务,实现全县行政村科技服务全覆盖。


(责任编辑:景远)

分享到:
35.1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