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农产品“三品一标”是指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和达标合格农产品。2022年9月,农业农村部专门部署实施农产品“三品一标”四大行动。一年多以来,各地农业农村部门高度重视、积极行动,不断探索农产品优质化的新路径,取得积极成效。2023年11月20日,首批农产品“三品一标”典型案例在全国农产品“三品一标”暨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现场会上发布。本版整理刊发首批经典案例,推动全国各地形成交流典型经验的良好氛围,助力农产品“三品一标”工作落实落地。
内蒙古:开展农畜产品品质评价 解锁“美味密码”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丁乐坤
近年来,内蒙古积极推进农产品品质提升行动。从2020年起,以生鲜乳、羊肉、马铃薯、大米、小米等5类产品为主,内蒙古开拓性地开展农畜产品品质评价工作。
评价工作如何启动?省级财政安排专门经费开展品质评价工作并逐年递增,通过加强与相关科研院所和检测机构等单位合作,逐步建立政府组织、科研参与、第三方检测机构补充的品质评价工作机制。
指标体系如何“建起来”?通过探索“营养好”的指标数据,重点检测分析蛋白质、脂肪等指标,检出优于国家标准或同类产品的指标63个。通过探索“闻着香”的指标数据,重点检测烯类、醛类等挥发性风味物质,探索出内蒙古农畜产品具有挥发性风味物质种类多、含量高的显著特点。通过探索“味道美”的指标数据,重点检测鲜味、甜味和芳香类氨基酸等鲜香物质,初步检出优于自治区外同类产品的指标53个。
三年来,对生鲜乳等5大类21个地理标志农产品、名特优新农产品开展品质评价,检测产品1456份,营养物质、风味物质、鲜香物质等指标450个,产生检测数据113252个,初步构建内蒙古优势特色农畜产品品质指标数据库和指标体系,推动内蒙古农畜产品分等分级和品质提升。
河北:搭建直通平台 品味“冀在心田”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丁乐坤
近年来,河北省以地理标志农产品为主开展“绿色优质农产品质量品牌系列直播”活动,通过“线下展示体验、线上销售推广”的同步运营模式,以赵县黄冠梨、鸡泽辣椒、清河山楂、深州黄韭4个地理标志农产品为切入点,将绿色、优质、安全、特色的农产品通过直播镜头推介给广大消费者,搭建起消费者与地标农品的直通平台。
放大“特”。在一场河北“赵县黄冠梨”直播中,工作人员现场演示徒手榨梨汁,梨果脆嫩多汁,引起了网友们的刷屏点赞。依托直播活动,独特的“冀味”品质得以广泛传播。
讲好“情”。农产品背后的故事更能引起消费者的情感共鸣,成为直播活动的重要内容。无论是湘君府创始人侯如亮,还是《山楂恋歌》人物原型高俊英,通过乡愁、乡味、乡情赋予特色农产品更多人情味。
做好“安”。赵县完成3万亩梨果示范区和6个国际标准化梨果生产基地建设。鸡泽县则实施提纯复壮和抗病品种选育,解决“鸡泽辣椒”品种退化问题,辣椒产品累计认证绿色食品30个,认证面积达1万亩。
提高“产”。“深州黄韭”注重创新发展,开发出宜观宜食的黄韭盆景产品,提高了产品附加值。“清河山楂”注重产业化融合发展,依托万亩山楂基地打造乡村生态旅游,实现了清河山楂标准化、品牌化发展。
甘肃:构建五大体系 厚植“甘味”农产品优质底色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见习记者 郭诗瑀
近年来,甘肃充分发挥自身资源禀赋优势,大力发展“三品一标”,通过构建产地环境监测评价体系、营养品质评价体系、质量安全监管追溯体系、生产技术标准体系、宣传推介体系,支撑打造特、优、信、好、靓的“甘味”农产品,有力推动了甘肃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为从源头支撑“甘味”农产品“好”,甘肃建立了产地环境数据平台,为确保“甘味”农产品产地安全、环境洁净提供了科学依据。构建生产技术标准体系,累计发布农业地方标准1086项;创建国家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示范基地6个、国家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18个。
为了让消费者了解“甘味”农产品优在哪里,甘肃省构建了营养品质评价体系。对陇南橄榄油、兰州百合等60个农产品的产地环境、生产过程、营养价值、质量安全等方面开展评价,拿数据支撑“甘味”农产品“优”。
此外,通过构建质量安全监管追溯体系为信任“加码”。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省级平台与国家平台的对接和数据共建、共管、共享,初步形成了从产地到市场全过程信息化追溯和监管的链条。
目前,甘肃全省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达2290个,评定发布以地理标志农产品为基础的“甘味”区域公用品牌63个。在政府市场两手并用的推广下,全省形成宣传“甘味”、创响“甘味”的良好氛围。
上海:围绕“五良”机制 赋能“品质”提升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见习记者 郭诗瑀
近年来,上海市从基地建设、生产管理、污染防治、监测评估、管理制度五大方面做强绿色食品主体储备库建设,围绕“五良”机制深入开展品质提升行动,着力增加农产品高质量供给。
引选良种、培养良土,从源头上为品质“护航”。上海市建设特色品种繁育基地26个,选育地方特色品种,引进国际热销品种并进行本土化技术改造;创建绿色生产基地82.8万亩,全面推行病虫害绿色防控、测土配方施肥等技术,耕地质量等级达2.23等。
推广良法,以标准引领品质升级。围绕地产猪肉、水培和土培生菜建立多维度品质评价体系;制定16个农产品平台流通标准、崇明清水蟹和地产猪肉分级标准、鸡毛菜等4个产品鲜度评价标准;构建五大果品全产业链生产技术标准体系。
以抢“鲜”抓良机,助力蔬果品质“锁鲜”。2021年以来上海新建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69个,蔬果冷库贮藏能力达51.8万立方米。全市菜篮子工程专用车已完成冷藏功能更新车辆达50%以上,畅通了鲜活农产品末端冷链微循环。
此外,上海市通过建立质量安全智慧监管平台,对8800余家生产主体实施网格化管理,全面开具电子承诺达标合格证,全市地产农产品监测合格率达99.38%、绿色食品认证率达30%以上、绿色生产基地覆盖率达40%。
福建:实施“三品一标” 促进“福农优品”增值增效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侯雅洁
“福农优品”是福建绿色优质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2022年以来,福建省紧紧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以实施农产品“三品一标”为重要抓手,全方位打造“福农优品”,全面提升福建绿色优质农产品品质,推进品牌农业高质量发展。
品质是品牌的生命线。近年来,福建将全程质量控制,提升“福农优品”基地建设水平作为品牌打造的第一步。通过完善区域公用品牌农产品生产全程质量控制技术规范,制定相关标准体系和农业地方标准,组织创建省级优质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基地,推动“福农优品”有标可依、按标生产。同时,大力推进品质化提升,目前已遴选评定157个省级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6个省级优质农产品生产重点县。
品质把控好了,如何进一步夯实“福农优品”发展基础?福建从加强认证管理上发力。将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地理标志农产品、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全部纳入“福农优品”范畴,统一管理、整体设计,并明确了品牌文字、图像等系列标识。
功夫不负有心人。近年来,福建累计评定“福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70个、“福建名牌农产品”208个,首批发布“福农优品”品牌榜单106个,安溪铁观音等9个品牌入选农业农村部精品培育名单。
辽宁铁岭:挖掘“榛”品质 打造“榛”标准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侯雅洁
从走街串巷卖榛子,到走进大城市开直营店,再到打造“土特产”名片……近年来,辽宁铁岭深入实施农产品“三品一标”四大行动,聚焦特色优质产品“铁岭榛子”打出一套富民“组合拳”。
制定标准,打造好品质是第一步。2011年,中国林科院榛子研究中心的落户铁岭,通进行榛子优良品种选育、改良、扩繁等试验研究,极大地提高了榛子的产量和品质。在此基础上,铁岭还制定《地理标志产品铁岭榛子》等标准,全面推广榛子园艺栽培技术,指导广大榛农在榛园内采取疏株、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等精细管理措施,不断扩大榛子标准化栽培面积。
为进一步确保榛子品质,铁岭打造起智慧安鲜溯源平台,为生产示范主体提供产品溯源服务,目前,已向生产示范主体发放溯源标识粘贴130万枚。
怎样才能将地方林业资源特色变成富农强村产业?铁岭趟出了一条精深加工提质增效的产业升级新路子。目前,不仅有榛子树苗、鲜榛子和炒榛子等初加工产品,榛子味煎饼、榛子酱等深加工产品也深受消费者喜爱。此外,铁岭还推出了榛子筛选机等系列产品,不仅占据本地市场,还销售到吉林、黑龙江、河北和内蒙古等地。
浙江海盐:推动融合发展 点燃“地标共富”新引擎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见习记者 胡燕俊
近年来,浙江省海盐县纵深推进海盐葡萄地理标志、绿色食品和区域特色产业融合发展,推动甜蜜产业加速迈向共富事业。目前,海盐县葡萄种植规模达2.02万亩,2022年总产值4.32亿元,其中阳光玫瑰总产值3亿元,亩均产值3.8万元,葡农户均增收19万元。
做精地标产品特色,品质提升是主任务。从生产标准开始,海盐县建立从生产到上市的全过程标准化体系,制定省级团体标准,创新推出精品阳光玫瑰“518”上市标准,在29家地标授权基地全面推广。同时,开展葡萄果园宜机化改造及冷链设施建设,实现规模果园数字智能化覆盖面60%以上、机械应用率65%以上。
久久为功,好品质更需要严格监管。海盐县通过统一管理规范、统一农药品种、统一包装设计、统一信息追溯、统一授权品牌、统一协同管理实现全程监管,做优地标全链安全。海盐葡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历年合格率达100%,绿色食品检测合格率达99%。此外,整建制推进海盐葡萄精品绿色农产品基地建设,打造海盐葡萄整体品牌,提升生产经营效益。
如今,海盐已打造出地标产业集群,通过组建1个海盐县葡萄产业联盟、建设1个“于城-望海”海盐葡萄万亩核心示范区、聚力打造3个高标准样板基地,建立“联盟+合作社+农场+市场”合作机制,实施阳光玫瑰葡萄百万效益工程,推进抱团发展,累计带动全县一半以上葡萄种植户、90%的水果经销商和全部农资供应商,实现产业链合作共富。
广西南宁: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推动火龙果产业高质量发展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见习记者 胡燕俊
全国市场上每5颗火龙果就有1颗来自南宁。近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将南宁火龙果纳入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全链条推动产品优质、产业高质发展。目前,南宁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火龙果产区,种植面积约18.8万亩,2022年产量40余万吨。
从源头开始,南宁火龙果就与众不同。根据地理、气候条件,南宁选择适宜种植的优良品种,如“金都一号”“软枝大红”等10多个优良品种,优质品种覆盖率达到70%。同时,大力推广单联排、双联排种植模式,将亩植提高到800-2200株;夜间创新应用LED灯补光技术,实现火龙果提前开花结果,每年增收2-3批;推广施用有机肥,优质果品率达80%。
有了好品,强化标准协同才能保证持续的优品产出。当地出台12项广西地方标准,建立统一的南宁火龙果生产技术标准体系。广泛推进“地理标志农产品+绿色食品”模式,建立品种繁育和核心示范基地。推行食用农产品达标合格证制度,授权用标企业100%纳入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
此外,南宁持续发力,全链条拓展增值增效空间。研发加工产品提高附加值,建成10多条火龙果分选及商品化包装生产线。两家龙头企业率先获得“出境水果标准果园”认证,产品远销欧洲市场。
如今,“南宁火龙果”正乘坐火龙果主题地铁及动车专列,朝着高质量发展的方向稳步前行。
江西信丰:全链推进 擦亮“世界橙乡”名片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于涵阳
江西省信丰县素有“世界橙乡”之称。自2021年起,信丰以部省共建江西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试点省为契机,构建农产品“三品一标”全链条推进机制,让信丰脐橙成为高品质、有口碑的“金字招牌”。
近年来,当地政府通过安排专项资金、出台相关文件,建设一批绿色优质基地,实施一批绿色生产规程,打造“示范场”,产出“好品质”。以“标准化脐橙园”和“高品质栽培基地”为主要抓手,实现脐橙品质控制从管“果”向管“园”转变。实施“沃土工程”,严格执行土壤质量标准。使用高新技术、机械化作业、水肥一体化等技术,提高生产管理效率。
建设一套智慧监管平台,打响“达标牌”。信丰建设物联网脐橙示范园,对脐橙园的生产、管理、经营等全过程进行智能化控制。全县50亩以上的脐橙种植基地已全部纳入江西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大数据智慧监管平台,配备农产品质量安全快检设备,乡镇监管人员可通过“巡检宝App”常态化开展巡检。
围绕提升脐橙果品品质,信丰持续打造全产业链,铸造“融合体”。建设占地5000亩的中国赣南脐橙产业园,增加脐橙附加值。不断拓展“脐橙+旅游”“脐橙+康养”“脐橙+文化”等新业态、新模式。当前,该产业集群总产值超过20亿元,带动2万多户农户增收致富。并且,当地通过“互联网+”行动,依托众多电商平台进行线上营销,累计销售额超过10亿元。
江苏吴中:用好三张牌 激活碧螺春产业新动能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于涵阳
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是地理标志农产品洞庭山碧螺春的核心产区。近年来,吴中以发展农产品“三品一标”为抓手,打出一套“组合拳”,激活了碧螺春产业振兴的新动能。
增加绿色农产品供给,打好“绿色有机牌”。为保障绿色生产,吴中大力推进碧螺春标准茶园建设,对茶园土壤进行综合检测,制定精确施肥标准,提高种植土壤有机质含量,27个茶园基地通过绿色食品认证。开展绿色食品生产操作规程“进企入户”行动,多渠道宣传推广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标准,编印农业投入品规范使用手册,让农民识标、懂标、用标。
挖掘文化价值,打好“地标特色牌”。自洞庭山碧螺春入选中国农业品牌目录,当地更加重视碧螺春带来的文化价值。近年来,不断推进原产地茶树品种良种化、标准化,开展茶树生物学性状调查,对百年以上的老茶树实行专人护养、重点保护。同时,深挖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农耕文化内涵,推动碧螺春茶果复合系统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基础条件建设,改建江南茶文化博物馆,推出多个主题特色旅游节气品牌和精品旅游线路。
加强产销对接,打好“市场营销牌”。随着炒茶能手擂台赛、“碧螺姑娘”评选等活动的开展,碧螺春以逐渐丰富的形式出现在公众视野。通过利用农业展会、博览会、产品发布会等展销推介平台,搭乘直播带货、农村电子商务等移动互联技术“快车”,洞庭山碧螺春不断拓宽品牌流通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