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残志坚 匠心筑梦——看他们如何成为“乡村工匠名师”

2023-12-04 10:01 来源:新华网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景远)
2024世界粮食日
图说三农
首页 > 滚动资讯 > 正文

身残志坚 匠心筑梦——看他们如何成为“乡村工匠名师”

2023年12月04日 10:01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兰州12月3日电(记者李杰)2023年甘肃省乡村工匠和乡村工匠名师评选名单近日出炉,其中6名残疾人获评省级乡村工匠,3名残疾人获评乡村工匠名师。记者日前采访了高承叶、刘泉和潘小红等3位乡村工匠名师,了解到他们身残志坚,用各自方式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以匠心带动乡村残疾人和群众创业就业,鼓舞激励更多残疾人筑梦前行。

  高承叶:一针一线绣出助残致富路

  在白银市景泰县金丝路刺绣有限公司内,53岁的高承叶带领学员们温习施针、运针、引线等操作,并不时讲解刺绣技艺。她是景泰刺绣非遗项目市级传承人,曾荣获得甘肃省工艺美术百花奖、“十大陇原巧手”等省级荣誉,是当地有名的能人。

  肢体四级残疾的高承叶曾因无法干体力活而迷茫。“我与刺绣结缘,还得感谢我妈,感谢周边鼓励我的乡亲。”高承叶说,她当时为了生活,跟着母亲学习刺绣,母亲鼓励她,“任何事干好了都有意义”。

  于是,高承叶沉下心来,一针一线学习技艺。从简单的鞋垫到复杂的山水画绣品,她的刺绣技艺越来越精湛。

  过去20年来,高承叶不仅自己开店,而且接纳数百人免费到店里学习刺绣技艺。“作为残疾人,我深知自立自强多么不易。作为一名‘手艺人’,我希望通过刺绣带动更多残疾的兄弟姐妹们创造价值。”高承叶说。截至目前,她已辐射带动300余名残疾人及其家庭实现了就业创业。

  刘泉:耐住性子塑出匠人匠心

  谈起泥塑,60岁的刘泉仍记得当初父亲的教诲:“耐得住性子,不怕失败”。在平凉市崆峒区,刘家祖辈相传的泥塑技艺颇有名气。

  患有耳疾的刘泉因对泥塑有浓厚兴趣,起初是跟着父亲学习泥塑雕刻技术。成年后,他白天打工,晚上则自己钻研泥塑制作工艺,遇到问题就虚心求教当地知名的泥塑大师。

  经过长期的潜心学习,刘泉对龙脊、凤脊等雕刻技法有了心得,并开始独立构思、设计、制作,他的多组泥塑作品先后荣获省、市、区级奖项。他还为残疾人搭建就业平台,招收热爱泥塑手工艺的村民,带领周边10名残疾人和20多名村民创业。“只有掌握好手艺才能帮助残疾人稳定就业,重拾对生活的信心。”刘泉说。

  走进刘泉的泥塑展馆,栩栩如生的泥塑映入眼帘。作为平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刘泉说,他想创作更多泥塑作品,传承好乡村文化遗产。

  潘小红:单手绘出美丽人生

  2岁时左手因严重烧伤致残,8岁放牧时不幸被落石砸中头部险些丧失语言功能,12岁父亲病逝不得不辍学……过去种种不幸都没有打倒潘小红。45岁的她在祁连山下的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单手绘出属于她和残疾人姐妹的美丽人生。

  裕固族刺绣,传统技艺特色浓郁。17岁那年,潘小红开始尝试刺绣,她用右手和牙齿艰难完成一幅刺绣作品,没想到竟然得到认可,卖了出去。“那是我的第一幅作品,也是我的第一份收入!”潘小红记忆犹新。

  此后,潘小红开办了肃南县画艺民族手工艺品店,专门从事手工刺绣和刺绣装裱。“因为我是残疾人,我特别能体会到残疾人的不易。”潘小红说,她想让更多残疾人看到,靠自己的努力也能谋生。

  2012年,潘小红成立肃南县残疾人文创手工坊,专门招收残疾人从事手工串珠、民间刺绣、丝网花编织等手工艺品的制作。后来,她还与其他残疾姐妹共同成立肃南县画艺手工艺品有限责任公司。

  目前,公司已研发设计出刺绣抱枕、摆件挂件等文创类产品20大类500多个品种,产品销售至浙江、青海、西藏等地,累计带动300余名残障人士、家庭妇女创业或就业。


(责任编辑:景远)

分享到:
35.1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