厄尔尼诺是没走吗,还是走了又来了?

2023-11-08 10:21 来源:农民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景远)
聚焦中央乡村工作会议
2023稳秋粮 夺丰收
首页 > 滚动资讯 > 正文

厄尔尼诺是没走吗,还是走了又来了?

2023年11月08日 10:21   来源:农民日报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刘强

  近年来,厄尔尼诺一直是一个气候方面的热词,甚至有些公众感觉厄尔尼诺似乎一直没走。

  那么,厄尔尼诺事件是确切发生了吗?它是一直没走,还是走了又来了?它对我国的气候和农业生产会有哪些影响?对世界主要大宗农产品的生产会有哪些影响?为此,记者采访了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贾小龙。

  首先,可以明确的是,目前赤道中东太平洋已进入厄尔尼诺状态,预计即将形成一次中等强度厄尔尼诺事件。

  根据我国发布的《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判别方法》,当尼诺3.4指数3个月滑动平均值达到或超过0.5℃时,即进入厄尔尼诺状态。如果这种状况持续5个月或更长时间,即形成一次厄尔尼诺事件。

  监测显示,今年9月,尼诺3.4区海温指数为1.58℃,最近3个月(7月至9月)指数滑动平均值为1.34℃,9月南方涛动指数为-1.35。根据国内外动力气候模式和统计方法预测,预计11月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将持续超过0.5℃,2023/2024年冬季厄尔尼诺事件将持续,峰值强度在1.5℃-2℃之间,强度为中等,类型为东部型。

  再有,厄尔尼诺不是没走,而是走了又来了。

  厄尔尼诺是一种自然发生的气候现象,与热带太平洋中部和东部海洋表面温度变暖相关,可通俗理解为一种暖水现象,与冷水现象拉尼娜一起构成转换循环,一般周期为2-7年,平均周期为4年,通常持续9-12个月。自20世纪以来的120多年间,共出现了29次厄尔尼诺事件和29次拉尼娜事件,上一次厄尔尼诺事件出现于2018/2019年。

  厄尔尼诺对世界不同地区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具体到我国,其影响可概括为暖冬和南涝北旱两个方面。暖冬的表现有时还会延伸到其他季节的高温,比如2009年6月至2010年4月发生的厄尔尼诺事件给我国带来的高温热浪明显,2009年6月下旬至7月,高温影响我国17个省(区、市);而干旱如2002年华北、黄淮地区出现夏秋连旱,2006年我国中东部大范围秋旱,2018年秋季黄淮、江淮等地阶段性干旱等。

  厄尔尼诺从形成到影响结束一般时间为1年,且常常是跨年度的,本次厄尔尼诺是从今年夏季开始的,预计其影响将持续到明年夏季。

  比如今年6月份南方稻区出现的“雨洗禾花”现象,就与厄尔尼诺相关。“雨洗禾花”属于农业气象灾害的一种,指的是在水稻抽穗开花期,强降雨冲刷稻苗,影响早稻开花授粉,造成空瘪率增加、结实率下降,导致水稻减产。而其对汛期的影响,通常是在其出现之后的第二年会变得更加显著。因此,明年需要重点关注南涝现象会否出现。

  还有,在厄尔尼诺带来暖冬的大背景下,我国相对应的冬季并不是“稳热”状态,反而是气温起伏较大,影响我国的冷空气次数往往偏多,这种阶段性低温雨雪天气过程需要密切关注并做好应对。比如,近期许多北方地区的突然降温,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还出现了大范围的降雪,北方的温室大棚和牧区就需要积极应对。

  值得关注的是,厄尔尼诺会对世界上的重要农产品生产国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

  比如巴西,其是世界上大豆和玉米的主要生产国,同时还是世界上最大的咖啡和糖的生产国。厄尔尼诺现象通常会导致巴西的降雨量增加,特别是在12月到次年的2月,这是当地农作物的主要生长季节,过多的降雨可能会导致农作物受损,影响产量。

  再如美国,其是世界上最大的玉米和大豆生产国,厄尔尼诺现象可能导致美国的夏季降雨量减少,从而影响到夏季作物的产量。

  对于世界上小麦的主要生产国之一的澳大利亚而言,厄尔尼诺可能会使得其东南部夏季炎热,火灾发生频率增加,从而影响其小麦出口量。

  对于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这两个世界上最大棕榈油生产国来说,厄尔尼诺通常会导致这两国降雨量减少,特别是6月至9月,干旱可能会影响到棕榈树的生长,从而影响棕榈油的产量。

  部分公众之所以会产生厄尔尼诺一直没走的错觉,原因有两个:一是,近些年来的气象科普宣传日渐深入,让公众了解到了厄尔尼诺这个词和这种现象,而在之前,因为不了解,即使厄尔尼诺就发生在身边也不自知;二是,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气候极端事件发生的频次越来越大,厄尔尼诺叠加极端气候事件,使得厄尔尼诺的影响得到了放大,更加引起了社会的关注。

  实事求是地讲,厄尔尼诺是一种自然气候现象,全球气候变暖是一个大趋势,在这两个前提之下,全社会都要学会与之共存,先从认识开始,然后应对好,直至有条件的情况下减轻其影响,或者是减缓其发展进程。


(责任编辑:景远)

分享到:
35.1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