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好合作社 种棉集约化——记新疆沙湾市双泉农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何洪涛

2023-10-30 09:29 来源:经济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景远)
聚焦中央乡村工作会议
2023稳秋粮 夺丰收
首页 > 滚动资讯 > 正文

办好合作社 种棉集约化——记新疆沙湾市双泉农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何洪涛

2023年10月30日 09:29   来源:经济日报   

  从春天棉花播种出苗、夏天灌水施肥化控,到秋天结铃吐絮采摘……每个棉花的重要生长期,新疆沙湾市双泉农业专业合作社(以下简称“合作社”)理事长何洪涛都格外操心陪伴自己十几年的棉花地。

  2013年,何洪涛创办了沙湾市大泉乡第一家种植合作社。10年时间,合作社从最初的67户社员增加到现在的近3000户,土地从过去的2800多亩增加到现在的4.8万多亩,涉及沙湾市3个乡镇的9个村以及周围团场的2个连队。

  多年来,何洪涛带领合作社成员走出一条管理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集约化的新型农业产业化之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何洪涛先后获得“全国百名杰出新型职业农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

  扎根农村种好地

  今年50岁的何洪涛是大泉乡烧坊庄子村人。从塔里木大学农学专业毕业后,何洪涛曾在水利部门工作,之后在大泉乡烧坊庄子村担任党支部书记。2009年,何洪涛又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七师129团经营家庭农场。

  出生在农民家庭的何洪涛从小就跟土地打交道。他告诉记者,当时的129团有近千亩土地,在那里种地让他积累了很多技术经验,认识到土地集约化管理的优势。“那里很早就开始实行大块条田的机械化种植、机械化采收,同时,还有很多先进的播种技术、病虫害防治手段等。”何洪涛说。

  2012年,得知烧坊庄子村要实行土地流转,何洪涛便将129团的农场转包出去回到了村里。由于有合作社经营的经历和经验,何洪涛把自己的想法向几个志同道合的人分享并达成共识——创办一家集约化管理土地的合作社。“以前,农民种地费时费力,成本高却产量不高,收入也不多,所以就有了整合土地搞合作社的想法,这样不仅能增加土地效益,还能改变农民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何洪涛说。

  那时候成立合作社组织农业生产,对村民们来说是个新鲜事儿。一开始,为了让大家加入进来,何洪涛请来农业专家到村里讲课,去村民家里做工作,发动种植大户外出考察。“带着党员、群众代表、村民,讲合作社如何运营、如何入股、怎么分红,大大小小开过50多次会。”何洪涛说。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3年1月,沙湾市双泉农业专业合作社正式成立,有社员67户,入股土地2800多亩。

  合作社成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推广机械化种植技术。“我们专门在地里召开社员大会,让大家观看机械化采摘棉花的效果。通过对比,大家增加了搞机械化种植的决心。”何洪涛告诉记者,要得到农民的信任,就要认认真真带着他们干。

  如今,合作社土地面积近5万亩,还建立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联结机制,制定统一种植、统一技术、统一收购、统一包装、统一品牌、统一销售的“六统一”管理机制,确保合作社健康有序发展。

  试验田里搞创新

  棉田里,沙湾市现代农业物联网监测系统正在运行。“近几年,合作社的农户都应用了智慧农业云平台、水肥一体化智能监控系统、农田区域小气候环境监测系统等智慧化系统。”何洪涛说。

  新技术的应用,归功于合作社成立以后,何洪涛一直尝试让社员们接受新观念。

  2013年,何洪涛把“干播湿出”“精量播种”“侧封土”等当时先进的农业技术引进合作社,但大多数农户不愿意接受。当时种地普遍是一穴多种,合作社采用的精量播种技术是一穴一种。按照传统种植习惯,单棵苗容易造成不出苗减产的情况。“‘干播湿出’播种技术也遭到反对。百姓对于这种技术不认可,经常有不理解的社员拦着播种机不让作业。”何洪涛说。

  为了打消社员们的顾虑,何洪涛和技术员只能一遍遍解释,直到棉苗出土以后,看到长势良好,社员们才消除了顾虑。当年棉花采收后,合作社每亩地分红800多元,高出散户每亩地400多元的收入。“真金白银”不仅让大家看到了农业机械化带来的效益,也增加了大家对合作社的信心。

  何洪涛说:“村里的百姓都说‘原来地还可以这样种’。大家的种地观念有了新变化,合作社在新技术推广上也越来越顺利。”

  为了进一步提高棉花产量和品质,近年来,何洪涛带领社员们不断学习、不断创新。“几乎每年我们都会分批次带着社员们外出了解农田管理新技术,学习合作社管理运营新模式,保证合作社发展向前向好。”何洪涛说。

  在品种改良方面,合作社先后与5家棉种企业合作,建立了6个应用新品种的试验田,掌握了棉花新品种的先进种植技术;在农机方面,在沙湾市率先使用农机管理平台、农机监控系统、北斗导航等,大大提高了种植效率;在农田水肥方面,运用虫情测报灯、水湿度测量器、墒情传感器和水肥自动化系统,每亩地可节约化肥5%、节约成本约25元。

  从2021年开始,何洪涛又带领合作社试验种植4.4米棉花超宽膜栽培。何洪涛说:“以前都用2.05米的膜,铺上超宽膜后,保墒、增温效果明显,加快了棉花生育进程,棉花出苗快,现蕾早,结铃多,也能提高棉花的采净率。”

  新技术带来的改变有目共睹。沙湾市大泉乡烧坊庄子村村民、双泉农业专业合作社社员王东江说:“使用超宽膜后,每亩地可增加近60公斤产量,根据测算,平均每亩增收200元以上。”

  激发创业积极性

  “只要打开这个APP,就能开关阀门控制灌溉。”大泉乡烧坊庄子村村民桑军明边为记者讲解,边在手机上熟练地操作着智能灌溉系统。

  桑军明是最早一批加入合作社的社员,如今是合作社的田间管理小组长,负责对棉田的湿度、温度等情况进行登记和管理。他说,合作社应用了智能系统,在电脑上就可以实现对棉花墒情、病虫害、产量等多方面的实时监测。桑军明说,如今和十几年前不同,现在一个人就可以轻松管理几千亩棉花地,一年管理收入达5万多元。

  除了管理费用,桑军明还把家里的60多亩地流转给合作社,能拿到10余万元的分红。“自己种地可挣不了那么多钱。”桑军明说。

  带着大家干,帮助村民赚。从2013年合作社成立至今,大部分社员选择把土地交给合作社管理后,自己或外出务工,或留在合作社从事管理工作。

  如今,合作社划分了田间管理组、水肥管理组、植保组、机械采收组,共有130余位社员参与其中。“他们每月基本收入不低于6000元。”何洪涛说,除此之外,每年超过目标产量还会有奖金。

  为了让大家干劲更足、让合作社运营更加顺畅,从2014年开始,合作社设置了监事会,每个月监事会成员都要做财务汇报、公布财务收支情况。同时,合作社采取了田间管理、税费管理、质保管理和机械采收人员循环监督的模式,激发了大家干事创业的积极性,社员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去年,合作社社员亩均分红1800多元。

  通过合作社多年带动,二三产业蓬勃发展,仅烧坊庄子村就有300余名劳动力走出农田,年人均增收近3万元;苏来曼手工刀作坊、韩艳红腌渍坊、滴灌带厂、涂料厂等一批特色企业涌现。

  沙湾市双泉农业专业合作社社员王东江说:“自成立以来,合作社一年一个变化。何洪涛带来了让我们意想不到的新技术、新观念,我们现在越干越有信心,生活也一年比一年好。”

  对于今后的打算,何洪涛说,合作社计划创建“无人农场”,采用大数据、智慧农业、人工智能、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辐射带动周边11个乡镇、开发区及7个团场,推广新技术、使用新农资,让农业种植更加智能化和高效化,让更多农民生活越来越美好。

  “成立合作社的初衷就是带领农户增收致富。”何洪涛说,“今后,我会把这份荣誉转化为继续推广棉田新技术的动力,争取种出更多好棉花,带领更多农民过上好日子。”(经济日报记者 耿丹丹)


(责任编辑:景远)

分享到:
35.1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