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开展为期20天的抢收抢种大会战

2023-06-05 10:38 来源:央视网

  央视网消息:据陕西省人民政府,连日来,陕西省小麦主产区经历持续降水天气过程,对夏收夏播造成不利影响。为确保夏粮颗粒归仓、丰产丰收,按照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陕西省农业农村厅自6月1日起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为期20天的抢收抢种大会战。

  据了解,因春季气温回升偏慢,4月至5月陕西省麦区气温偏低,小麦生育期延缓,陕西省关中大部夏粮收获期较往年推迟5天至10天。当前,陕西省关中主产区小麦普遍处于乳熟期至蜡熟期,预计将于6月5日开始自东向西陆续开始大面积收获。

  5月中旬开始的大面积持续性降雨对夏收夏播造成不利影响。为应对阴雨天气抓好抢收抢种工作,陕西省农业农村厅紧急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系统谋划抢收抢种工作,力争将损失降到最低。该厅成立8个厅级领导带队包抓指导工作组,分赴夏粮生产市县,深入一线实地了解各地农机设施设备调度情况,指导各地依据天气情况适时开展小麦抢收、夏玉米抢种工作,协调解决农机跨区转运、农资调运、收获后烘干晾晒等工作;成立抢收抢种大会战技术包抓指导组,依据气象条件、小麦生育进程等分区域精准研判小麦成熟期,指导各地制定抢收技术意见,力争做到能收尽收、应播尽播;成立小麦种子田质量安全包抓组,全面摸清种子田面积、品种、熟期,全程跟踪监测种子质量,积极谋划补充种源,确保秋播小麦用种安全。

  各小麦产区不等不靠、千方百计打赢抢收抢种大会战。西安、宝鸡、渭南、汉中、韩城等小麦产区市对“三夏”生产进行再安排、再部署、再推进。西安、宝鸡、铜川、渭南、汉中等地紧抓阴雨放晴有利时机,争分夺秒、夜以继日进行抢收作业,主动出击打好硬仗。截至6月2日18时,陕西全省累计抢收小麦158.87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11.05%;累计抢播夏播粮食234.43万亩,占预播面积的22.15%。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景远)
2024世界粮食日
图说三农
首页 > 滚动资讯 > 正文

陕西:开展为期20天的抢收抢种大会战

2023年06月05日 10:38   来源:央视网   

  央视网消息:据陕西省人民政府,连日来,陕西省小麦主产区经历持续降水天气过程,对夏收夏播造成不利影响。为确保夏粮颗粒归仓、丰产丰收,按照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陕西省农业农村厅自6月1日起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为期20天的抢收抢种大会战。

  据了解,因春季气温回升偏慢,4月至5月陕西省麦区气温偏低,小麦生育期延缓,陕西省关中大部夏粮收获期较往年推迟5天至10天。当前,陕西省关中主产区小麦普遍处于乳熟期至蜡熟期,预计将于6月5日开始自东向西陆续开始大面积收获。

  5月中旬开始的大面积持续性降雨对夏收夏播造成不利影响。为应对阴雨天气抓好抢收抢种工作,陕西省农业农村厅紧急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系统谋划抢收抢种工作,力争将损失降到最低。该厅成立8个厅级领导带队包抓指导工作组,分赴夏粮生产市县,深入一线实地了解各地农机设施设备调度情况,指导各地依据天气情况适时开展小麦抢收、夏玉米抢种工作,协调解决农机跨区转运、农资调运、收获后烘干晾晒等工作;成立抢收抢种大会战技术包抓指导组,依据气象条件、小麦生育进程等分区域精准研判小麦成熟期,指导各地制定抢收技术意见,力争做到能收尽收、应播尽播;成立小麦种子田质量安全包抓组,全面摸清种子田面积、品种、熟期,全程跟踪监测种子质量,积极谋划补充种源,确保秋播小麦用种安全。

  各小麦产区不等不靠、千方百计打赢抢收抢种大会战。西安、宝鸡、渭南、汉中、韩城等小麦产区市对“三夏”生产进行再安排、再部署、再推进。西安、宝鸡、铜川、渭南、汉中等地紧抓阴雨放晴有利时机,争分夺秒、夜以继日进行抢收作业,主动出击打好硬仗。截至6月2日18时,陕西全省累计抢收小麦158.87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11.05%;累计抢播夏播粮食234.43万亩,占预播面积的22.15%。


(责任编辑:景远)

分享到:
35.1K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
  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
  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
  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
  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
  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