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央乡村工作会议
2023稳秋粮 夺丰收
首页 > 滚动资讯 > 正文

青海民和:一个乡村振兴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的诞生记

2023年03月02日 13:28   来源:青海日报   

  春日时节,记者走进位于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巴州镇的民和县乡村振兴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数十栋温棚整齐划一,棚内肥硕鲜嫩的平菇挂满菌袋,香甜可口的草莓令人垂涎,温棚外餐饮区新搭建的休闲木屋新颖别致,垂钓区鱼塘为封冻水域,十多只水鸟觅食戏水……这是民和县委县政府依托乡村振兴产业扶持政策,于2022年倾力打造的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基地。

  民和县乡村振兴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前身是民丰高原特色休闲农业示范园,通过土地流转方式始建于2011年。由于经营不善,加之温棚老旧失修,棚膜、保温被等温棚设施严重破损,三分之二的大棚被闲置,经营效益欠佳。

  乡村振兴,关键在于产业振兴。巴州镇地处浅山地区,一条沟岔谷地和两大干旱山区,便是巴州镇的全部。在乡村振兴路上,如何选准产业、选好产业,巴州镇党委政府一致认为利用好闲置的温棚资源,改造提升后发展温棚经济。

  巴州镇镇长谢成义说,镇党委政府着手编制实施方案,报请县委县政府同意后,积极争取乡村产业振兴扶持资金800万元,对69栋老旧温棚、3处鱼塘及道路等基础设施进行改造提升。

  为了加快产业园改造进度,确保产业园尽早发挥效益,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多次跟进督导,及时解决建设中遇到的实际困难。乡村振兴、农业、林草、交通、自然资源等相关职能部门全力支持,巴州镇党委政府自我加压,开足马力赶进度,利用一年时间,全面完成温棚、鱼塘、基础设施改造提升工程,产业园面貌焕然一新,曾经破烂不堪的产业园重新焕发出了生机。

  谢成义介绍,改造提升民和县乡村振兴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共分为特色种植采摘体验区、垂钓休闲区、餐饮游乐区等三个区域。

  走进奶油草莓大棚,一垄垄翠绿的植株间,鲜红饱满的草莓探头露脑,长势喜人,色泽诱人。一位上了年纪的妇女正在小心翼翼地采摘成熟的草莓。这位老人是草莓种植户许鹏的母亲,有空的时候就到大棚里帮点忙。老人家很热情,摘了一个个大白中带红的草莓给我们品尝,一口下去,鲜嫩多汁,香味四溢。她说,这是今年种的白草莓,很好吃,市场价格也比红草莓高。

  许鹏说,今年他在这里租赁了12栋温棚种植草莓,主要供应民和市场,平均每天以56至60元/公斤的批发价采摘配送50到100公斤的鲜草莓。

  在食用菌大棚内,平菇种植户梁松林正忙碌着。梁松林祖籍四川,1992年就来到民和县发展平菇种植业,已有30年的种菇经历。他租赁了8栋温室种植平菇,按正常年份计算,一个菇棚有3万元左右的纯收入。

  改造一新的温棚也吸引了来自甘肃的种植大户李彦斌,他租赁45栋温棚种植辣椒。走进李彦斌的辣椒棚,株高尺余的辣椒植株长势喜人,好多植株已经开花,有的茎叶下已经挂上了绿油油的小辣椒。据李彦斌介绍,这45棚辣椒从2月下旬上市到8月份拉秧,预计棚均至少有4000公斤以上的辣椒产量,按7元/公斤的市场批发价估算,预计棚均有2.8万元左右的收入。

  李彦斌还告诉记者,等产业园休闲旅游热起来后,他计划腾出一两个温棚种植甜瓜、圣女果等特色水果,让游客体验采摘。

  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的建成,盘活了闲置资源,催生了乡村产业活力,也为当地群众提供务工岗位。谢成义介绍,示范园全面投入运营后,预计年收入60余万元,同时在生产、管理、经营等各环节可提供120人的季节性务工就业岗位和日常后勤保安、保洁、水电维修等10人的长期性务工岗位,季节性和长期性岗位优先安排本村脱贫户、监测户及低收入群体,辐射带动周边村民务工就业增收。

  “在大棚里干活一年有一两万元的收入,还能兼顾上家里的活儿。”在辣椒棚里忙碌的巴州镇巴州垣村务工人员马永花告诉记者。

  改造一新的民和县乡村振兴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是民和县着力打造的集温棚种植采摘体验、休闲垂钓、餐饮游乐为一体的农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基地。在谈及如何管好、用好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资源,谢成义表示,示范园将持续挖掘农业生态、旅游休闲及文化价值,建成集观赏、采摘、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责任编辑:高原)

分享到:
35.1K

青海民和:一个乡村振兴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的诞生记

2023-03-02 13:28 来源:青海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