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央乡村工作会议
2023稳秋粮 夺丰收
首页 > 滚动资讯 > 正文

培养“一懂两爱”新农人

2023年02月10日 10:04   来源:云南日报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在新时代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在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小康后,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人才既是活力源泉,也是创新引擎,乡村振兴需要人才支撑。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沃土”,农林院校培养具有“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高素质人才,既是强农兴农的应有之义,也是促进乡村振兴的应尽之责,更是当前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目标。要进一步推动“三农+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提升培养知农爱农人才的能力水平,为助力“三农”事业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作出贡献。

  构建与“一懂两爱”人才培养同向同行的农林院校大思政育人格局,破解“学农不爱农、离农弃农”困局。懂农业是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爱农村是人才培养的使命,爱农民是人才培养的宗旨,“懂”是爱的基础,“爱”是懂的动力,“一懂两爱”是乡村振兴人才的标配,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农林院校要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和遵循,坚持把培养卓越农林人才作为实现内涵式发展的根本任务,着力推进课程、思政、实践“三方育人”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三全育人”的多方参与、形成合力的大思政育人格局,德育为先,能力为重,知行合一,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观引领三者有机融合,充分发挥“大思政课”铸魂育人的价值导向,培养更多具有“科学情操、大地情怀、农民情结”的“一懂两爱”新农人,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夯实与“一懂两爱”人才培养同心同向的农林院校大学生理想教育,增强“三农”文化认同。党和国家对青年学子寄予厚望,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广大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农林院校要积极响应号召,充分挖掘中华农耕文化,通过开展农耕趣味知识竞赛和实操比赛,设立耕读教育实践基地等方式,拓展产教研融合基础与实践育人“新领地”,为“三农文化”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提供重要载体,让“农味”成为特色和底色;有效宣讲扎根基层的校友、农民实业家、农村致富能手等优秀事迹,打破大学生对农民的固有印象,树立对新农人的正确认知和崇敬仰慕;学习“时代楷模”朱有勇的先进事迹,把自己沉到基层,把脚印留在田间地头的奉献精神,以奋斗故事传递奋斗力量,教育引导青年大学生学以致用,走进农村,服务农民,做新时代“一懂两爱”的新农人,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爱国情、报国志自觉融入乡村振兴之路。

  筑牢与“一懂两爱”人才培养同心同德的农林院校师生使命担当,厚植“三农”情怀。近代著名教育家、乡村建设运动代表人物之一卢作孚曾说:“学校不是培育学生,而是教学生如何去培育社会。”仅靠农业知识和能力传授,难以培育出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一懂两爱”新农人。因此,一是开设“三农”课程,如《大国“三农”》《农村形势与政策》等,邀请农民实干家、乡村技术员、大学生村官、农民院士等走进课堂,以多元化视角展示农村、农民风采,让学生在感受知识魅力的同时也体会到农村大有可为、大有作为,激发乡村振兴、强国有我的凌云壮志;二是倒逼高校打通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壁垒,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堂”,依托学校、学院的实习基地以及学校联系的帮扶点,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推动师生从“文化人”到“新农人”的角色转变;三是开展以“三农”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如暑期“三下乡”、志愿者服务、为乡村直播带货、主题演讲比赛、微视频制作、话剧表演等,让学生心里有农业,眼中有绿色,脚下有农村,努力为党和国家培养更多“靠得住”“用得上”“留得下”的优秀人才。


(责任编辑:高原)

分享到:
35.1K

培养“一懂两爱”新农人

2023-02-10 10:04 来源:云南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