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央乡村工作会议
2023稳秋粮 夺丰收
首页 > 滚动资讯 > 正文

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2022年12月06日 11:29   来源:农村金融时报   
  本报记者 田耿文
  时下,正是秋粮入库季节。在河南省西华县种粮大户陈厂的百亩示范田,玉米新品种亩产超过1700斤;豫南、豫东花生主产区,高油酸花生品种亩产达900多斤……有着“中原粮仓”之称的河南各地今年秋粮喜获丰收。
  据农业农村部最新农情调度,截至目前,全国秋粮收获超过98%,除南方部分中晚稻和晚秋作物外,其他农作物收获已结束。从各地实打实收和多方面反映来看,全年粮食将再获好收成。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这不仅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我国未来的粮食政策指明了方向。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林发勤对《农村金融时报》记者表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是应对国内外的各种风险挑战的必然要求。”
  加强耕地保护建设 牢牢守住耕地“红线”
  “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是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的重要内容。
  林发勤表示:“保障粮食安全要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放在首位,深入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严格实行耕地保护问责机制。”
  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发展阶段,粮食安全保障面临着更加严峻复杂的新形势。“只有真正做好耕地保护,才是保障粮食产能和安全的基础,也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基础。”中国产业集聚研究专家、“三农”学者杨建国向记者介绍。
  如何更有效保护好耕地?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陈永福告诉记者,要重视加强和完善现有耕地保护制度,有力贯彻执行土地管理法及其实施条例、土地复垦条例、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法规体系,还要加快耕地保护法(草案)的审议,力求从法治机理保障耕地安全。同时,也要把耕地保护和农民收入进行有效结合,建立耕地保护支付制度,有效调动各类农业经营主体的耕地保护积极性。
  杨建国表示,不仅要优先保障粮食生产用地,还需要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并严格防止耕地“非农化”“非粮化”。
  推进建设高标准农田 实行耕地保护问责制
  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举措,同时也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
  “高标准农田建设已经成为支撑我国粮食安全保障的重要基石。”陈永福表示。
  “保障粮食安全要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放在首位。”林发勤介绍,这就要求严格实行耕地保护问责机制,积极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按照规划,到2022年底累计要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以此稳定保障1万亿斤以上粮食产能;到2025年建成10.75亿亩高标准农田,同时改造提升1.05亿亩,以此稳定确保1.1万亿斤以上的粮食产能。
  为进一步做好高标准农田建设,杨建国表示,要以田间地头为起点,全方面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由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规模大,周期长,这对传统的农田建设如何适应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挑战。陈永福向记者介绍,需要不断提升高标准农田的“高标准”向省力化、自动化、网络化以及农业信息技术现代化的标准看齐,此举必然会带来高标准农田的单位投资的提高,需要加大现有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预算额度。
  对此,杨建国提出,在注重解决井、路、渠、桥等“硬件”设施的同时,需要进一步强化耕地地力提升、农事服务等“软件”投入,从而达到“建设标准化、装备现代化、应用智能化、经营规范化、管理规范化、环境生态化”的高标准农田新模式。
  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 落实种源安全国家战略
  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快“种业振兴”的步伐。去年,农业农村部研究制定了种业振兴行动方案,将种源安全明确为国家安全战略;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全面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方案;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足以看出我国对种业振兴的重视程度。
  具体来说,要加快以种业为重点的科技创新。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建设种业领域国家重大创新平台,有序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培育一批航母型种业领军企业,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
  杨建国介绍,以河南为例,为组建“中原农谷”种业创新平台,河南省重塑“三农”领域实验室体系、整合组建种业集团,加速打造种业“全产业链”。通过科学调配优势资源,力争通过探索、引领种业领域国家重大创新平台建设,为我国加快生物育种产业化步伐,打好种业翻身仗作出努力和贡献。
  针对如何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计划,陈永福提出,在官学研企一体化共同推动的同时,对农业生产主体在种业开发建立奖励和支持制度,还要加强国家种质资源的安全保护。
  杨建国谈到,在种业振兴过程中,一方面要以打造农业创新平台为引领,贯通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打通实验室、基地、市场推广全环节;另一方面,也需要更加突出市场引领,强调产业集约化、集群化发展。
  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助力我国粮食安全
  不管是高标准农田建设、良种繁育,还是农机装备、粮食流通收储加工等粮食生产环节,都离不开金融活水的浇灌。
  为此,我国涉农金融机构不断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全面助力粮食安全。比如,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工作重点是服务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该行党委副书记、行长湛东升在今年年初的发布会上曾介绍,预计今年农地贷款投放将不低于1000亿元,投贷联动支持种业振兴200亿元,支持化肥、农药、农机等农资供应贷款投放不低于200亿元。
  同时,农业保险也积极发挥“稳定器”作用。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发布的《2021中国保险业社会责任报告》显示,2021年,我国农业保险为1.8亿户次农户提供风险保障超过4.7万亿元。
  此外,我国保险机构不断提升农业保险保障水平,落实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主产省产粮大县全覆盖。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风险管理研究中心张峭表示,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不仅通过风险损失补偿稳定了粮农收入,而且保费补贴还变相增加了粮农收入,对于增强和调动农户种粮积极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都具有重要意义。

(责任编辑:梁木)

分享到:
35.1K

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2022-12-06 11:29 来源:农村金融时报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