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世界粮食日
图说三农
首页 > 滚动资讯 > 正文

援藏干部梁楠郁:为一个产业,他在冰冷的帐篷住了十几天

2022年08月18日 12:06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结束援藏快1个月了,梁楠郁还时常梦到广袤的藏北草原。“有几次做梦醒来,我以为还在双湖,缓了半天才发现自己在北京。”他说。
  地处藏北草原腹地的西藏自治区那曲市双湖县,平均海拔5000多米,是全国海拔最高县。这里空气含氧量只有平原地区的40%,每年8级以上大风天气高达200天,被称为“人类生理极限试验场”。
  但梁楠郁连续两届援藏都在双湖县,把6年的芳华奉献在了“生命禁区”。
  2016年,来自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的梁楠郁,作为第八批援藏干部来到双湖县任常务副县长。高寒缺氧,失眠头痛的高原反应,让他一个月便瘦了10多斤。“这里的苦是意料之中的,但我不能不干事。既然苦,那就让这苦变得有价值。”梁楠郁说。
  进藏后两个月,梁楠郁便跑完了全县所有乡镇村庄。他发现,双湖县缺乏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群众长期增收的内生动力不足。经过扎实调研,梁楠郁因地制宜为当地长足发展开出一剂“良方”——发展卤虫卵产业。
  产自双湖县其香错湖区的卤虫卵,被誉为鱼虾蟹的“婴儿奶粉”,是水产养殖的饵料。但由于当地缺乏相关产业规划,导致卤虫卵走不出去,卖不上好价钱。
  隆冬10月,其香错湖区几近结冰,为了调研卤虫卵产业,梁楠郁在湖边搭帐篷住了十几天。双湖县巴龄乡党委书记罗布占堆说:“湖边气温零下20多摄氏度,帐篷里什么取暖设施都没有,梁楠郁同志嘴唇裂了,脸也掉了一层皮,大家都劝他回县城,但他说只要能把卤虫卵产业做好,都值得。”
  一年多时间,梁楠郁奔走联系30余家企业,对卤虫卵的加工技术、客户链条和售后服务等产业环节进行细致调研,也打通市场销售渠道。2018年,卤虫卵卖出每吨7万元的高价,比此前每吨高出8000元,捕捞群众获得了更多收益。
  2019年,梁楠郁的3年援藏期已满。尽管血压、血脂、尿酸都高了,但他思量再三,还是决定继续留下来,转为第九批援藏干部。“在脱贫攻坚的关键时刻我不能走,希望自己参与的扶贫产业更加成熟,再为双湖县的脱贫做点贡献。”
  在梁楠郁的积极推动下,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捐赠建设的卤虫卵深加工厂在那曲市投产,2021年双湖县卤虫卵累计销售4000多万元,捕捞群众增收1500余万元。
  临近援藏结束,梁楠郁又远赴广州,为卤虫卵的销售而奔波。“希望这个产业能够持久带动群众增收,成为长期、可靠的致富产业。”
  一方面聚焦培育长远产业,一方面聚焦补齐眼前短板。梁楠郁紧贴群众所思所盼,努力为牧民群众办实事。
  2017年8月,首次有记载的5000米海拔地区的剖宫产手术连续在双湖县成功实施,两个藏族家庭的孩子呱呱落地。2018年,双湖县3名学生考入区外重点中学,当地多年没有学生考入区外重点中学的历史被打破。
  谈起这两项“纪录”,双湖县干部群众说,这都离不开梁楠郁的付出。
  双湖县群众常年饱受心脏病、风湿、阑尾炎等疾病折磨。“没有健康哪有小康?”为了提升双湖县医疗实力,梁楠郁协调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捐赠资金购置呼吸机、腹腔镜等医疗设备,选派30余名双湖县医生到内地医院接受培训学习……如今,双湖县已经能自主开展阑尾切除等手术。
  当地教学质量不高,重点高中升学率较低。为了激励教师提高教学质量,梁楠郁协调成立“双湖中国石油教育基金”,主导制定了教育激励政策。同时,梁楠郁还提出将成绩相对优秀的学生选送到拉萨和北京上学。如今,双湖县已有60多名学生到拉萨、北京上学。
  由于出色的援藏工作,梁楠郁获评“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最美支边人物”“央企楷模”等荣誉称号。
  援藏6年,梁楠郁苍老了许多,消瘦了许多,也变黑了许多。“援藏是牺牲、是奉献,也是锤炼、是财富。因为援藏,人生更加精彩。”他感慨地说。
  一次援藏行,一生援藏情。随着高海拔生态搬迁,双湖县群众在海拔更低、环境更好的山南市森布日安置点开启新生活。梁楠郁的心始终牵挂着那片雪域高原和那里的藏族同胞。
  (记者张京品、王泽昊)
  新华社拉萨8月16日电

(责任编辑:梁木)

分享到:
35.1K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
  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
  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
  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
  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
  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援藏干部梁楠郁:为一个产业,他在冰冷的帐篷住了十几天

2022-08-18 12:06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结束援藏快1个月了,梁楠郁还时常梦到广袤的藏北草原。“有几次做梦醒来,我以为还在双湖,缓了半天才发现自己在北京。”他说。
  地处藏北草原腹地的西藏自治区那曲市双湖县,平均海拔5000多米,是全国海拔最高县。这里空气含氧量只有平原地区的40%,每年8级以上大风天气高达200天,被称为“人类生理极限试验场”。
  但梁楠郁连续两届援藏都在双湖县,把6年的芳华奉献在了“生命禁区”。
  2016年,来自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的梁楠郁,作为第八批援藏干部来到双湖县任常务副县长。高寒缺氧,失眠头痛的高原反应,让他一个月便瘦了10多斤。“这里的苦是意料之中的,但我不能不干事。既然苦,那就让这苦变得有价值。”梁楠郁说。
  进藏后两个月,梁楠郁便跑完了全县所有乡镇村庄。他发现,双湖县缺乏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群众长期增收的内生动力不足。经过扎实调研,梁楠郁因地制宜为当地长足发展开出一剂“良方”——发展卤虫卵产业。
  产自双湖县其香错湖区的卤虫卵,被誉为鱼虾蟹的“婴儿奶粉”,是水产养殖的饵料。但由于当地缺乏相关产业规划,导致卤虫卵走不出去,卖不上好价钱。
  隆冬10月,其香错湖区几近结冰,为了调研卤虫卵产业,梁楠郁在湖边搭帐篷住了十几天。双湖县巴龄乡党委书记罗布占堆说:“湖边气温零下20多摄氏度,帐篷里什么取暖设施都没有,梁楠郁同志嘴唇裂了,脸也掉了一层皮,大家都劝他回县城,但他说只要能把卤虫卵产业做好,都值得。”
  一年多时间,梁楠郁奔走联系30余家企业,对卤虫卵的加工技术、客户链条和售后服务等产业环节进行细致调研,也打通市场销售渠道。2018年,卤虫卵卖出每吨7万元的高价,比此前每吨高出8000元,捕捞群众获得了更多收益。
  2019年,梁楠郁的3年援藏期已满。尽管血压、血脂、尿酸都高了,但他思量再三,还是决定继续留下来,转为第九批援藏干部。“在脱贫攻坚的关键时刻我不能走,希望自己参与的扶贫产业更加成熟,再为双湖县的脱贫做点贡献。”
  在梁楠郁的积极推动下,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捐赠建设的卤虫卵深加工厂在那曲市投产,2021年双湖县卤虫卵累计销售4000多万元,捕捞群众增收1500余万元。
  临近援藏结束,梁楠郁又远赴广州,为卤虫卵的销售而奔波。“希望这个产业能够持久带动群众增收,成为长期、可靠的致富产业。”
  一方面聚焦培育长远产业,一方面聚焦补齐眼前短板。梁楠郁紧贴群众所思所盼,努力为牧民群众办实事。
  2017年8月,首次有记载的5000米海拔地区的剖宫产手术连续在双湖县成功实施,两个藏族家庭的孩子呱呱落地。2018年,双湖县3名学生考入区外重点中学,当地多年没有学生考入区外重点中学的历史被打破。
  谈起这两项“纪录”,双湖县干部群众说,这都离不开梁楠郁的付出。
  双湖县群众常年饱受心脏病、风湿、阑尾炎等疾病折磨。“没有健康哪有小康?”为了提升双湖县医疗实力,梁楠郁协调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捐赠资金购置呼吸机、腹腔镜等医疗设备,选派30余名双湖县医生到内地医院接受培训学习……如今,双湖县已经能自主开展阑尾切除等手术。
  当地教学质量不高,重点高中升学率较低。为了激励教师提高教学质量,梁楠郁协调成立“双湖中国石油教育基金”,主导制定了教育激励政策。同时,梁楠郁还提出将成绩相对优秀的学生选送到拉萨和北京上学。如今,双湖县已有60多名学生到拉萨、北京上学。
  由于出色的援藏工作,梁楠郁获评“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最美支边人物”“央企楷模”等荣誉称号。
  援藏6年,梁楠郁苍老了许多,消瘦了许多,也变黑了许多。“援藏是牺牲、是奉献,也是锤炼、是财富。因为援藏,人生更加精彩。”他感慨地说。
  一次援藏行,一生援藏情。随着高海拔生态搬迁,双湖县群众在海拔更低、环境更好的山南市森布日安置点开启新生活。梁楠郁的心始终牵挂着那片雪域高原和那里的藏族同胞。
  (记者张京品、王泽昊)
  新华社拉萨8月16日电

(责任编辑:梁木)

查看余下全文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