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央乡村工作会议
2023稳秋粮 夺丰收
首页 > 滚动资讯 > 正文

28年相守,9批天津援藏医疗队为患者点亮希望之光

2022年07月29日 11:51   来源:农民日报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林单丹

  西藏昌都的美,有股难以名状的神圣与高洁:巍峨的雪山、五彩的经幡,还有成群的牦牛和绚烂的格桑花,让每个慕名而来的人心头都留下挥之不去的印记。而对于天津援藏医疗团队的白衣天使们而言,昌都还给予了他们风景之外的难忘际遇。

  去年,昌都的土旦洛松兄妹、白玛拉珍等15名“大骨节病患者”,满怀希望又心存忐忑地从雪山脚下而来,奔赴天津,诊治伴随多年的恶疾;下飞机时,在天津机场等候他们的是一排整齐的轮椅,引得不少路人侧目相望。谁曾想就在几个月后,当他们结束治疗、踏上返回昌都的旅程时,还是在同样的地方,白玛拉珍等几位患者已能自己登上摆渡车了。

  这是一场来自天津对口帮扶西藏自治区昌都市的医疗援助,尤其是对于那些常年饱受“大骨节病”折磨的人,他们迎来的是一场身体和精神上的重生。这背后既有党中央始终高度重视西藏工作的战略决策,也有天津援藏医疗队扎根西藏、敢于攻克急难病症的决心和勇气。截至目前,已有前后九批几百名天津援藏医疗团队奔赴昌都,他们书写了跨越千里诊疗、万人康复的壮丽篇章。

  攻坚克难 为昌都患者点燃希望

  昌都位于藏东地区,横断山脉南段,“三江”上游流域。虽是闻名遐迩的绝美之地,但当地人却长期被一种流传已久的疾病所笼罩——大骨节病。罹患该病的藏族同胞们站不直、走不稳,严重者身材矮小、关节畸形粗大,不少患者早早丧失了劳动能力。

  “有藏族同胞曾向我感叹,每天爬上灶台做饭是最痛苦的事。”天津第九批援藏医疗队队长宋振强告诉记者,他深知患上这样的疾病,不仅严重降低患者生活质量,还会给患者全家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和经济负担。“大骨节病患者多数需要进行若干次复杂的髋、膝关节置换等手术,这对于昌都市的医疗体系、对于昌都患者而言肯定困难重重。”宋振强说。

  因此,该病一度被认定为是严重的地方性疾病,由于病区分布范围广、病情重,该病也成为当地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主要原因之一。

  目前,天津援藏医疗团队的公益治疗已开展5批,共有35名大骨节病患者在天津得到免费救治后恢复了简单的劳动能力。在天津市人民政府合作交流办公室、天津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等部门共同努力下,未来三年将会有更多昌都患者获得来津手术治疗的机会。“天津卫健委还将派出多批次专家团队赴昌都进行救治,并对当地医师进行培训,教会他们如何做手术,把医疗技能留下来。”宋振强说。

  精心治疗 急病人所急

  一家人中有一个“大骨节病”本就是巨大的不幸,同时有两名患者的更是雪上加霜。哥哥土旦洛松和妹妹卓玛曲措就来自这样的家庭。“就诊时,他们兄妹都不抱什么希望了。”宋振强看到这对兄妹时心里五味杂陈,他们身材矮小、严重佝偻,甚至鲜有机会仰望天空。

  2021年,津昌两地卫生部门多次互访,商讨对口健康帮扶的工作方向。于是,在昌都众多大骨节病患者中,筛查出一批病情较重、身体条件适宜的患者到天津治疗成为重要的援助方式。

  但是大骨病患者就医途中的风险并不小于疾病本身。

  在天津医护人员和援藏干部的陪同下,旅途比土旦洛松兄妹想象得更加顺利。负责为他们治疗的是天津医科大学朱宪彝纪念医院,医院的规模、先进的设备、天津医护人员细心的照料,让他们在手术前就吃下了“定心丸”。

  朱宪彝纪念医院骨科副主任田济玮介绍,他和同事们对此次治疗非常重视,多次召开涉及若干科室的协调会议,从手术方案到起居饮食,不厌其烦地讨论着诊疗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

  为了让同批次患者减少彼此等待的时间、尽早恢复,医院决定实施一天完成五台手术的方案。“例如白玛拉珍,她的病变非常严重,关节没有完全发育,整个髓腔的发育也是畸形的,所以真是一天都不想让她再等了。”田济玮说,“这种很难用普通假体完成的手术,对于我们而言也是极大考验。”在一天进行的五台手术中,每个手术室里都汇集了近十名医生护士人员。好在这一日五场的“战斗”都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大骨节病不仅让患者身体痛苦,带来的外观变化和长期病痛更成为压在患者心中的雪山。”宋振强认为不仅要给昌都群众治病,更重要的是让他们今后能够积极地面对新生活。

  二十八年守望 传承医者仁心

  “我有亲人还在那里。”这是许多参与对口帮扶昌都的援藏干部最常说的话。自1994年天津对口支援昌都以来,至今已持续28年。“疫情期间,两地虽相隔千里,但‘兄弟’需要帮忙,天津市克服一切困难,举全市之力,多渠道、多层面、多形式,也要向昌都伸出援手。”天津市合作交流办支援合作二处副处长张金友介绍,仅昌都方舱医院建设,天津就送去千万元物资和361万元捐款。

  自2016年7月开始,昌都市藏医院的院长均由天津援藏干部担任,这既是当地干部群众的信任,更是津门医者的担当。从援藏第八批的董伯岩、第九批上半批的张晓亮到第九批下半批的宋振强,这些天津“院长们”带领援藏医疗团队和藏医院医护人员不断提升医疗水平。近4年时间,昌都市藏医院快步跨越了“获批三甲民族医院、挂牌西藏藏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获批西藏省级区域医疗中心”三个台阶。

  过去一年,藏医院已开展新技术28种类,远程授课67次,远程会诊106次,教学查房327次,首次开展的新手术36种类;申报自治区以上课题12项,创历史纪录。

  目前,一批学历高、职称高、专业强的天津援藏医生们如长江后浪推前浪一般,源源不断地涌入昌都,他们覆盖了藏医院的各个科室。“六年来,天津市先后选派四批、来自天津市28家三级甲等医院,具有丰富临床、教学、科研经验的65名专家来昌都市藏医院帮扶,其中高级职称医疗人才36名,还有多名研究生导师。”宋振强说,他们的目标最终还是要将天津名医的医术“留在”昌都,给当地医生提供全方位的培训与提升。

  “我们的专家们已经在藏医院内开办了医护人员学校,编写了《藏西医临床诊疗手册》,实施师带徒‘一帮一’结对,制定个性化培养计划。现在,大部分徒弟已成为科室骨干、专业能手,可以独立完成难度较大的手术了。”宋振强介绍。记者也了解到,借助天津捐赠的远程诊室等设备,昌都市藏医院已实现与全国高端医疗机构远程对接,越来越多的优势医疗资源正在保障着昌都百姓的健康与幸福。


(责任编辑:景远)

分享到:
35.1K

28年相守,9批天津援藏医疗队为患者点亮希望之光

2022-07-29 11:51 来源:农民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