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央乡村工作会议
2023稳秋粮 夺丰收
首页 > 滚动资讯 > 正文

如何讲好农业故事?——从科普视角分析公众对农业的关注

2022年07月22日 16:09   来源:农民日报   廖丹凤 崔凯 柯李晶

  编者按:越来越多的人口融入城市文明,公众对农业话题也有了新的理解。作者基于农业科普的视角,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得出结论:农业依旧是公众感兴趣的话题,但公众已经跳出传统农业语境,更多站在消费者的立场,关注食物安全、营养健康、粮食安全和农业历史等议题。农业科普工作有必要进行针对性改进。

  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农业从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逐步转变为基础产业,农业占GDP的比重从1980年的30%下降到2020年的7%。无论是保障粮食安全,还是建设农业强国,都需要得到公众的理解和支持。研究公众对农业的态度,对优化科普方式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为此,我们围绕农业话题,梳理出24个公众关注的主要问题,划分为4个维度:农业科学、食物安全和环境保护、粮食安全和国家政策、历史与人类学。

  调研时间为2020年12月21日至28日,一共收回有效问卷2586份,受访者常住地覆盖了中国大陆31个省、市、自治区的242座城市。被调查者的男女比例约为52.9%∶47.1%,性别分布比较均衡。年龄以26至50岁为主,占比61.6%。大学学历占比59.1%。

  纯农业科学关注程度不高

  新冠疫苗和疫情是当下的热点话题,本研究设定了一个校标来衡量农业话题的关注度。疫情问题的关注度为55.6%,排在第一位。有5个农业话题的关注度在40%以上。其中,关注度最高值为48.6%,关注度最低值为21.0%。

  总体而言,关注度超过40%的5个问题都侧重生活、历史和文化视角,关注度低于30%的6个话题则主要属于纯农业科学领域。其它13个话题的关注度介于30%至40%之间,主要涵盖了粮食安全、营养健康、新兴食品和农业发展等内容。这一定程度上说明,过去40年人们的饮食结构从“吃饱”到“吃好”发展到“吃健康”,对农业也有了新的思考。

  有几组数据值得科普工作关注。比如“今天很多水果和蔬菜的味道,感觉没有以前那么好吃,为什么?”和“哪些作物是转基因品种?转基因食品是否安全?”两个问题的关注度分别为47.5%和43.2%。要解释清楚这些,就需要先了解“农作物(粮食、蔬菜、水果)包括哪些种植过程?”和“畜禽(牛、马、猪、鸡)包括哪些养殖过程?”这两个问题。然而它们的关注度仅为24.3%和21%,排到倒数第3位和第1位。由此可见,公众存在“只关心结果,不关心过程”的心态。

  另外,公众对于精酿啤酒和人造肉等新兴食物、农产品安全、粮食安全、农民增收等问题也有所关注。相比之下,对全球变暖、生物多样性和乡村文明传承保护的关注度并不高,相关科普工作有待加强。

  不同群体关注点差异较大

  互联网时代公众观点趋于多元化。对于农业话题是否也存在这种现象?我们按照年龄、学历和性别三个维度进行了分析。

  很多50岁以上的公众曾在农村生活,而在城镇中长大的年轻一代则缺少这种经历。从年龄维度看,年龄越大,关注度平均值越高,三组数据分别是30.6%(25岁及以下)、34.9%(26至50岁)和44.9%(50岁以上)。全部24个题目中,有23个的关注度数值都是50岁以上群体高于25岁及以下群体,只有1个问题(远古年代,野草如何被驯化成谷物?)年轻人表现出更多的兴趣。

  从学历维度看,总体上学历越高,关注度平均值越低,三组数据分别是40.8%(中学及以下)、34.7%(大学)和33.5%(研究生)。全部24个题目中,有19个的关注度都是中学及以下高于研究生群体,而有5个问题则是研究生群体高于中学及以下群体。

  从性别维度观察,男性和女性的关注度平均值都是35.2%,几乎没有差别。全部24个问题中,有22个关注度数值大致相近,有两个问题存在一定差异:“今天很多水果和蔬菜的味道,感觉没有以前那么好吃,为什么?”的关注度,男性(42.6%)明显低于女性(53%);“哪些食物有减肥功效?素食主义会影响健康吗?”的关注度,男性(28.9%)也明显低于女性(47.7%)。

  还有一些值得注意的数据。比如,对“精酿啤酒和普通啤酒有什么区别?人造肉是怎么回事?”的关注度,从年龄维度看三组群体非常接近,分别是38.0%(25岁及以下)、38.1%(26至50岁)和39.7%(50岁以上)。然而这些数字在各自群体的关注度排序中,却分别是第6位、第7位和第17位,存在一定差异。

  为此,我们又进一步对数据进行比较、研究。发现在24个问题中,有19个问题的关注度有相对的一致性,特别是关注度最高和最低的3个问题。在年龄维度上,有3个问题的排序差异超过12个位次(24个问题的半数)。在学历和性别维度上,各有1个问题的排序差异超过12个位次。

  在年龄维度,“哪些作物是转基因品种?转基因食品是否安全?”在25岁及以下群体中仅排在第18位,在26至50岁和50岁以上的关注度则分别排在第3位和第5位。也就是说“95后”年轻人对转基因争论并不太在意,这一现象与此前的报道是一致的;关于“中国是否存在粮食安全问题?如何解决粮食浪费问题?”这一问题,25岁及以下群体中排在第16位,26至50岁和50岁以上的关注度则分别排在第8位和第3位。这个数据似乎应验了一句俗话——“不当家不知柴米贵”;关于“远古年代,野草如何被驯化成谷物?问题,25岁及以下群体中排在第3位,26至50岁和50岁以上的关注度则分别排在第18位和第21位。

  在学历维度,“美国为何能够成为农业第一强国?中国为什么要从美国进口那么多大豆?”在中学及以下群体中的关注度仅排在第20位,而大学生和研究生群体则分别排在16位和7位,这一差异应该与不同学历群体的格局和视野有关。在性别维度,“哪些食物有减肥功效?素食主义会影响健康吗?”在男性的关注度排在第20位,而在女性中则排在第4位。

  改进科普工作的四点建议

  从内容呈现的角度,如何让农业科普变得有意思?如何讲出有深度、有广度、有温度的农业故事?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基于调查结果,提出以下四点建议:

  其一,需要传播通识。城市文明更多体现在历史、科技和人文关怀。这一特点在本研究结果中也有所体现,公众对饮食文化、食物起源和饥荒等表现出更多的兴趣,对纯科学问题关注度较低。要回答这些问题,需要丰富的通识知识。

  其二,需要全局观念。农业是一个宽广且有深度的领域,有着很多让公众感兴趣的话题,开展农业科普需要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的突破。比如:谷物起源研究不仅能让生物学家开发野生物种的遗传资源,改良作物品种,还可以帮助人类学家构建族群历史,提升民族自豪感;粮食安全既要考虑人口、资源、环境,也要放眼全球贸易体系;生物能源把玉米、甘蔗、大豆、石油这些曾经看起来不相干的事物拴到了同一辆产业战车上,牵一发而动全身;转基因争论,关乎到公众知情权、生物伦理、环境保护、政府监管、媒体传播、商业利益、国际贸易、民族情绪等诸多话题。

  其三,需要危机意识。根据本次调查结果,有37.4%的公众关注粮食安全和粮食浪费问题,34.8%的公众关注种子问题,关注度排序都不算高。农业科普应该让公众真正了解中国农业所面对的危机与挑战。比如:中国是世界第一粮食进口国,每年进口的1.2亿吨农产品相当于进口了8亿亩耕地;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造成土壤板结、水体污染等诸多环境问题;种子是农业的“芯片”,然而中国种业总体上缺少国际竞争力。

  其四,需要贴近生活。公众由过去的农业生产者变成今天的食物消费者,对农业的关注已经从“锄禾日当午”升级到“舌尖上的中国”。从田园到餐桌构成了完整的食物链,餐桌是食物的近端,田园则是食物的远端。研究结果表明,受到高度关注的话题集中在食物近端,而低关注话题则处于食物远端。采用由餐桌到田园的“倒叙”科普方式,会有更积极的效果。

  一日三餐,不可或缺。即使千万年以后,人类脚下依然是厚德载物的土地,赖以维持生命的依然是五谷杂粮。有的工业化比我们早的国家和地区,农业地位明显弱化,很多民众不顾粮食自给率低下的事实,粮食浪费现象严重,对我们是很好的前车之鉴。我们应该尽力避免出现这种情况,希望现代农业能够让传统农耕脱胎换骨,更希望千年华夏农耕文明积淀下来的民族精神,能够哺育我们走向自强、生生不息。

  (作者单位分别为:中国农学会科普处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 浙江工商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


(责任编辑:景远)

分享到:
35.1K

如何讲好农业故事?——从科普视角分析公众对农业的关注

2022-07-22 16:09 来源:农民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