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世界粮食日
图说三农
首页 > 滚动资讯 > 正文

研发并推广菌草种植技术的林占熺:点草成金造福更多人

2022年07月07日 10:49   来源:人民日报   本报记者 刘晓宇

  本报记者 刘晓宇 《 人民日报 》( 2022年07月07日 第 06 版)

  人物名片

  林占熺:1943年生,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菌草技术发明人,长期从事菌草技术的研究、推广和教学;现任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联合国国际生态安全科学院院士,是扶贫剧《山海情》中凌一农教授的原型。

  6月28日,福建省菌草科学与技术研究院授牌仪式暨福建农林大学菌草科学技术成果发布会在福州举行。发布会上,菌草技术发明人、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林占熺(见图,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供图)研究员领衔的研究团队介绍了多项菌草研究最新成果……

  今年4月,《林占熺与中国菌草》一书首发,生动记录了林占熺及其团队几十年锲而不舍开展科技攻关的故事。当下,这位年近八旬的老教授仍然在为菌草事业四处奔走……郁郁葱葱的“野草”、富民增收的菌菇,两者在林占熺的努力下,持续发生着奇妙的连接。

  “我是农民的孩子,干农业是应该的”

  1943年出生的林占熺,打小生活在龙岩连城。地处闽西,山高路远,家中困难,小时候时常饿肚子,“看到长辈们用芒萁等野草掺进面粉米糠里充饥,就懂得粮食实在是太珍贵了。我是农民的孩子,干农业是应该的。”学农,在林占熺的心中扎下了根;后来在报考大学时,林占熺的志愿表中,填写的都是农业院校。

  1968年,25岁的林占熺从福建农学院(现福建农林大学)毕业;3年后,他被分配到三明真菌研究所工作,研究食用菌的培植和生产。

  上世纪70年代,食用菌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产业,但因为需要过度砍伐木材做培养基,与生态平衡形成了突出矛盾。

  1983年,林占熺随同福建省科技扶贫考察团,来到龙岩长汀县,这里的情景让他触目惊心——“悬河”高出两边耕地一两米,四周山丘荒秃、耕地沙化,一派凄凉,“那真的是山光、水浊、田瘦、人穷,生态环境极其恶劣,当时我们就提出,能不能用以草代木栽培食用菌。”林占熺唏嘘不已……

  从长汀归来,40岁的林占熺辞去行政职务,开始专心研究“以草代木”栽培食用菌的技术。没有实验场所,林占熺向学校工程队借来5万元建实验室,“这相当于一家人月收入的500倍,万一实验失败了,恐怕一辈子也还不起了。”语气停顿,林占熺又补充说:“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一定要干成!”

  此后的3年,林占熺前后奔走:没有菌种接种针,就把家里的自行车拆了,将钢线磨光来代替;没有粉碎机,借用学校农场的饲料粉碎机,把野草芒萁粉碎了做培养基……终于,1986年,第一朵用芒萁培育出来的香菇,在试验瓶里破土绽放。

  此后,林占熺带领团队进行标准化的系统选育:根据太阳能利用率、内生固氮菌、根系、生长速度、植株情况,以及营养、抗逆性等一系列标准来选择植物。筛选、培育出来的菌草植物多达45种,可以满足55种食药用菌的栽培需求。从此,菌草技术诞生。

  “要让世界都知道,菌草是中国的骄傲”

  菌草技术的成功研发,让林占熺与扶贫结下了不解之缘。

  1988年,林占熺到福建三明尤溪县推广菌草技术,120多期的菌草技术培训班、近2万学员,让菌草技术迅速在尤溪县广泛传开。后来,选择“以草代木”种菌类的农民从最开始的27户增加到4236户。菌草技术,一举成名!

  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的开展,也让菌草技术跨越山海,走向全国。1997年4月,福建宁夏对口扶贫协作会决定将菌草技术列为帮扶宁夏项目;此后,菌草技术在宁夏落地生根。

  从那时起,林占熺带着6箱菌草,开启长达20多年的菌草扶贫之路。大西北干旱少雨,戈壁滩极其干涸,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为了更好地保存水分、保证温度,林占熺创造性地提出“窑洞种菇”的新方法,利用当地丰富的农作物秸秆做培养基,生产反季节菌菇,大幅提高了农民收入。

  1998年,林占熺团队来到闽宁村。“为了打消大家的顾虑,我们不仅包教包会,还帮忙包销。”在林占熺团队的推动下,闽宁村的菌菇源源不断地销往国内各地。此后,林占熺还先后承担国家级重点推广项目。如今,菌草技术已在31个省份的506个县推广应用。

  菌草技术成功后,引发了国际关注。1995年,中国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将菌草技术列为援助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培训项目;1996年,林占熺携带菌草技术首次出海,赴巴布亚新几内亚东高地省推广获得成功。在斐济,菌草技术被誉为“岛国农业的新希望”;在莱索托,短时间即可收回成本;2017年,菌草技术被列为联合国和平与发展基金重点推进项目向全球推广,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方案”。

  2000年5月,应时任福建省省长习近平邀请,巴新东高地省代表团访问福建,双方签署友好省协议和《福建省援助东高地省发展菌草、旱稻生产技术项目协议书》。经过两地20多年的共同努力,林占熺团队和当地民众创下了3个纪录:巨菌草产量最高达853吨/公顷,农户旱稻产量达8.5吨/公顷,旱稻宿根法栽培创造了1次播种连续收割13次的纪录,使巴新摆脱了对进口大米的依赖。

  “我的梦想就是点草成金造福更多人,也要让世界都知道,菌草是中国的骄傲。”林占熺说。

  “我们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写在农民饭碗里”

  “从小父亲就一直对我们晚辈说,要把农民的事情当大事。”如今已是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的林冬梅说。

  作为家中长女,林冬梅自小就参与父亲林占熺的科研……“严格说来,我的第一份科研工作,就是每天傍晚准时守在电视机前收看天气预报,然后把各县市的气温记录下来,作为父亲研究食用菌种植的参考数据。”林冬梅回忆说,“小时候,父亲总是早上四五点就起来工作,一直到晚上十一二点才休息,他说工作马虎不得,能多干点就多干点。”

  令林冬梅印象最深的,是父亲每次出差,总把行李箱塞得满满的,“里面没有衣服,都是各种仪器和资料;回来的时候,装满了各种优良野草。”在父亲的影响下,林冬梅从小树立了“当一名科学家”的理想。

  在父亲的支持下,2004年,林冬梅也开始研究菌草技术。前些年,林占熺开始带着女儿,把目光放在了黄河流域的生态治理上,目标为“种下黄河千里菌草生态屏障”。

  “菌草不仅能以草代木培养菌菇,在防风固沙、土壤增肥方面也有着突出的成效。”林占熺说。在气候恶劣的乌兰布和沙漠,团队种下的菌草在7次“死而复生”之后,终于在沙漠“长”出了绿洲。2017年,来自多所院校的50多名专家学者对菌草成长后改善沙地微生物及相关成分做了研究监测,结果显示有机质含量增加了58.97%。

  “我所做的还远远不够,构筑黄河生态屏障任重而道远,我们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写在农民饭碗里。”林占熺说。

  ■记者手记

  让农户成为技术进步的最大受益者

  在林占熺的办公室里,一张偌大的世界地图格外醒目,上面用红色标注了菌草技术的推广轨迹;在林占熺家中,最大的一间屋子是他的办公室,书籍堆积直抵房梁。即使在家休养,林占熺依然不会“浪费”一点时间,全身心扎在工作中……

  有人问,作为菌草技术发明人,为啥不申请专利?林占熺说:“扶贫技术的门槛,降得越低越好。”为了让农民“一看就懂”,林占熺将菌草技术简化再简化,让农户成为技术进步的最大受益者。

  如今的中国菌草技术,在国际减贫中贡献中国智慧、在促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作出贡献,而它的发明人——林占熺,如同一株菌草,依然扎根在田间地头,为技术发展进步贡献着最大的力量……


(责任编辑:景远)

分享到:
35.1K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
  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
  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
  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
  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
  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研发并推广菌草种植技术的林占熺:点草成金造福更多人

2022-07-07 10:49 来源:人民日报

  本报记者 刘晓宇 《 人民日报 》( 2022年07月07日 第 06 版)

  人物名片

  林占熺:1943年生,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菌草技术发明人,长期从事菌草技术的研究、推广和教学;现任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联合国国际生态安全科学院院士,是扶贫剧《山海情》中凌一农教授的原型。

  6月28日,福建省菌草科学与技术研究院授牌仪式暨福建农林大学菌草科学技术成果发布会在福州举行。发布会上,菌草技术发明人、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林占熺(见图,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供图)研究员领衔的研究团队介绍了多项菌草研究最新成果……

  今年4月,《林占熺与中国菌草》一书首发,生动记录了林占熺及其团队几十年锲而不舍开展科技攻关的故事。当下,这位年近八旬的老教授仍然在为菌草事业四处奔走……郁郁葱葱的“野草”、富民增收的菌菇,两者在林占熺的努力下,持续发生着奇妙的连接。

  “我是农民的孩子,干农业是应该的”

  1943年出生的林占熺,打小生活在龙岩连城。地处闽西,山高路远,家中困难,小时候时常饿肚子,“看到长辈们用芒萁等野草掺进面粉米糠里充饥,就懂得粮食实在是太珍贵了。我是农民的孩子,干农业是应该的。”学农,在林占熺的心中扎下了根;后来在报考大学时,林占熺的志愿表中,填写的都是农业院校。

  1968年,25岁的林占熺从福建农学院(现福建农林大学)毕业;3年后,他被分配到三明真菌研究所工作,研究食用菌的培植和生产。

  上世纪70年代,食用菌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产业,但因为需要过度砍伐木材做培养基,与生态平衡形成了突出矛盾。

  1983年,林占熺随同福建省科技扶贫考察团,来到龙岩长汀县,这里的情景让他触目惊心——“悬河”高出两边耕地一两米,四周山丘荒秃、耕地沙化,一派凄凉,“那真的是山光、水浊、田瘦、人穷,生态环境极其恶劣,当时我们就提出,能不能用以草代木栽培食用菌。”林占熺唏嘘不已……

  从长汀归来,40岁的林占熺辞去行政职务,开始专心研究“以草代木”栽培食用菌的技术。没有实验场所,林占熺向学校工程队借来5万元建实验室,“这相当于一家人月收入的500倍,万一实验失败了,恐怕一辈子也还不起了。”语气停顿,林占熺又补充说:“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一定要干成!”

  此后的3年,林占熺前后奔走:没有菌种接种针,就把家里的自行车拆了,将钢线磨光来代替;没有粉碎机,借用学校农场的饲料粉碎机,把野草芒萁粉碎了做培养基……终于,1986年,第一朵用芒萁培育出来的香菇,在试验瓶里破土绽放。

  此后,林占熺带领团队进行标准化的系统选育:根据太阳能利用率、内生固氮菌、根系、生长速度、植株情况,以及营养、抗逆性等一系列标准来选择植物。筛选、培育出来的菌草植物多达45种,可以满足55种食药用菌的栽培需求。从此,菌草技术诞生。

  “要让世界都知道,菌草是中国的骄傲”

  菌草技术的成功研发,让林占熺与扶贫结下了不解之缘。

  1988年,林占熺到福建三明尤溪县推广菌草技术,120多期的菌草技术培训班、近2万学员,让菌草技术迅速在尤溪县广泛传开。后来,选择“以草代木”种菌类的农民从最开始的27户增加到4236户。菌草技术,一举成名!

  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的开展,也让菌草技术跨越山海,走向全国。1997年4月,福建宁夏对口扶贫协作会决定将菌草技术列为帮扶宁夏项目;此后,菌草技术在宁夏落地生根。

  从那时起,林占熺带着6箱菌草,开启长达20多年的菌草扶贫之路。大西北干旱少雨,戈壁滩极其干涸,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为了更好地保存水分、保证温度,林占熺创造性地提出“窑洞种菇”的新方法,利用当地丰富的农作物秸秆做培养基,生产反季节菌菇,大幅提高了农民收入。

  1998年,林占熺团队来到闽宁村。“为了打消大家的顾虑,我们不仅包教包会,还帮忙包销。”在林占熺团队的推动下,闽宁村的菌菇源源不断地销往国内各地。此后,林占熺还先后承担国家级重点推广项目。如今,菌草技术已在31个省份的506个县推广应用。

  菌草技术成功后,引发了国际关注。1995年,中国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将菌草技术列为援助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培训项目;1996年,林占熺携带菌草技术首次出海,赴巴布亚新几内亚东高地省推广获得成功。在斐济,菌草技术被誉为“岛国农业的新希望”;在莱索托,短时间即可收回成本;2017年,菌草技术被列为联合国和平与发展基金重点推进项目向全球推广,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方案”。

  2000年5月,应时任福建省省长习近平邀请,巴新东高地省代表团访问福建,双方签署友好省协议和《福建省援助东高地省发展菌草、旱稻生产技术项目协议书》。经过两地20多年的共同努力,林占熺团队和当地民众创下了3个纪录:巨菌草产量最高达853吨/公顷,农户旱稻产量达8.5吨/公顷,旱稻宿根法栽培创造了1次播种连续收割13次的纪录,使巴新摆脱了对进口大米的依赖。

  “我的梦想就是点草成金造福更多人,也要让世界都知道,菌草是中国的骄傲。”林占熺说。

  “我们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写在农民饭碗里”

  “从小父亲就一直对我们晚辈说,要把农民的事情当大事。”如今已是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的林冬梅说。

  作为家中长女,林冬梅自小就参与父亲林占熺的科研……“严格说来,我的第一份科研工作,就是每天傍晚准时守在电视机前收看天气预报,然后把各县市的气温记录下来,作为父亲研究食用菌种植的参考数据。”林冬梅回忆说,“小时候,父亲总是早上四五点就起来工作,一直到晚上十一二点才休息,他说工作马虎不得,能多干点就多干点。”

  令林冬梅印象最深的,是父亲每次出差,总把行李箱塞得满满的,“里面没有衣服,都是各种仪器和资料;回来的时候,装满了各种优良野草。”在父亲的影响下,林冬梅从小树立了“当一名科学家”的理想。

  在父亲的支持下,2004年,林冬梅也开始研究菌草技术。前些年,林占熺开始带着女儿,把目光放在了黄河流域的生态治理上,目标为“种下黄河千里菌草生态屏障”。

  “菌草不仅能以草代木培养菌菇,在防风固沙、土壤增肥方面也有着突出的成效。”林占熺说。在气候恶劣的乌兰布和沙漠,团队种下的菌草在7次“死而复生”之后,终于在沙漠“长”出了绿洲。2017年,来自多所院校的50多名专家学者对菌草成长后改善沙地微生物及相关成分做了研究监测,结果显示有机质含量增加了58.97%。

  “我所做的还远远不够,构筑黄河生态屏障任重而道远,我们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写在农民饭碗里。”林占熺说。

  ■记者手记

  让农户成为技术进步的最大受益者

  在林占熺的办公室里,一张偌大的世界地图格外醒目,上面用红色标注了菌草技术的推广轨迹;在林占熺家中,最大的一间屋子是他的办公室,书籍堆积直抵房梁。即使在家休养,林占熺依然不会“浪费”一点时间,全身心扎在工作中……

  有人问,作为菌草技术发明人,为啥不申请专利?林占熺说:“扶贫技术的门槛,降得越低越好。”为了让农民“一看就懂”,林占熺将菌草技术简化再简化,让农户成为技术进步的最大受益者。

  如今的中国菌草技术,在国际减贫中贡献中国智慧、在促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作出贡献,而它的发明人——林占熺,如同一株菌草,依然扎根在田间地头,为技术发展进步贡献着最大的力量……


(责任编辑:景远)

查看余下全文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