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央乡村工作会议
2023稳秋粮 夺丰收
首页 > 滚动资讯 > 正文

留守县城儿童亦需关注

2022年07月06日 17:01   来源:农民日报   李蹊

  在社会固有认知中,留守儿童多生活在农村地区。但事实上,农村并非他们唯一的留守地点。就整体趋势而言,在我国留守儿童总数波动上升背景下,随着县域经济发展、家庭财富积累等,越来越多的乡村外出务工人员选择将子女从乡村送到县城求学,这使得近年来留守县城儿童的比例不断扩大。

  就乡村儿童的迁移轨迹看,其求学之路并非静态的城乡二元划分,而是根据家庭劳动力数量、经济状况、同伴压力等一系列因素,不断动态调整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儿童留守或随迁的状态,也会发生相应切换。

  比较常见的状态是,由母亲在家乡完成生育和学前阶段的子女抚养任务,随后母亲外出务工,留守儿童在祖辈监护下,入读本村小学。待小学高年级或初中阶段,再转入乡镇或县城学校就读。此外,也不乏乡村儿童在小学阶段,先跟随外出务工的父母进入大城市生活和学习,临近升学再返回家乡就读。

  上述轨迹之下,留守县城儿童经历着不同于父辈和祖辈的城镇化历程。一方面,一部分孩子从农村进入县城,是就近城镇化的表现。而另一方面,对于部分孩子来说,却是从父母务工的大城市“退守”家乡县城,其个人感受是逆向的城镇化。

  更为关键的问题在于,在进退之间,留守县城儿童及其家庭又得到了什么?

  父母进城务工、子女在县城求学的配置,实质上是农村家庭对经济收入与教育投资效益最大化的追求。笔者对乡村儿童的3种求学选择进行了对比,以便更清晰地展示出留守县城的边际成本与收获。

  留守儿童求学成本最低的地点是本村学校,但需要面临师资力量有限、年级设置不完备等限制。以华北地区某村属小学为例,该村有750户、近3000户籍人口,目前仅设有一至三年级,共有8名在读生。而其余学龄儿童,无论留守与否,多选择在乡镇或县城学校就读。

  乡镇学校的学科和年级设置更为完备,入学条件比县城宽松。虽然接送成本更高,但无租房或购房支出。然而,此类学校有时并非承接留守儿童的主力。仍以华北地区为例,某城郊乡镇小学六个年级的250名在读生中,共有13名留守儿童。

  县城基础教育的师资、办学环境与学习氛围优于乡镇,升学的可预期性、学校存续的稳定性又优于父母务工的城市,成为越来越多留守儿童的选择。更优的教育条件意味着更高的成本,首先,大部分县城小学不提供住宿,中学才配备宿舍与食堂。在入学资格审核阶段,父母需要提供县城内、甚至是学校周边的房产证,以及水电费缴纳单,以证明确有成人在照料孩子。无需以房产获得入学资格的留守儿童,则多以租房解决住宿。一些孩子还需向“小饭桌”等民办机构购买餐饮服务等。

  “小镇做题家”的起点,已经是许多农村家庭举全家之力,能够将孩子托举到的最高平台。但留守在县城的儿童既不在父母身边,也不在熟人村庄,社会关系网络支撑更为脆弱。日常生活中,他们能得到的来自家人亲友的支持较少,遇到急事难事,孩子有时难以找到可以提供有效支持的倾诉对象。另一方面,他们拥有较多可自行支配的时间与零花钱。如果缺乏适当监督,或许他们提高学习成绩的目标还未达成,生活习惯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问题已经凸显。

  维护留守县城儿童的所得、弥补他们的所失,仅依靠家庭难以实现。此外,当人口流入的城市享受青壮年劳动力的红利时,进城务工人员父辈的养老责任多由流出地农村负担,留守儿童的教育责任则由农村和县城分担。地区间的责任平衡和留守县城儿童的权益保障,有赖于制度调节。

  那么,留守县城儿童所需的具体制度支持包括哪些?笔者梳理了3方面内容。首先,县城学校可以在留守儿童入学条件的设置、入学后的课业辅导方面提供支持。如果能够放宽入学条件,并借助心理咨询室、兴趣小组等校内组织,适当将校内资源向留守儿童倾斜,将有望在学业发展与心理健康上补位家庭教育。

  其次,在留守县城儿童的照料方面,“小饭桌”是迎合市场需求而产生的行业形态,不宜简单地禁止或取缔。如果能够加大对其运营资格审查与日常监管的力度,其有望成为对留守县城儿童生活的有力支撑。县城内兴起的心理咨询机构,同样可以在规范监管下发挥重要作用。

  最后,留守县城儿童现象背后的结构性因素,是我国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的基础教育资源城乡分布不均衡,以及农村父母就业机会与子女受教育机会的地区分布不匹配。促进人口流出地区的经济发展、乡村教育质量的继续提升,是长期性、根本性的解决方案。

  一直以来,国家都非常重视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保护工作,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等政策。2022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指出县城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支撑,要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涵盖了稳定扩大县城就业岗位、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扩容增位等举措。相信在现有政策基础上,针对留守县城儿童的保障会日益完善。希望在各方努力下,县城能成为留守儿童停靠的温暖港湾,让每一个来自乡村的孩子都能更好积蓄力量,拥有更多可能,扬帆远航。

  (作者单位:北京工业大学文法学部、北京社会管理研究基地)


(责任编辑:景远)

分享到:
35.1K

留守县城儿童亦需关注

2022-07-06 17:01 来源:农民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