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央乡村工作会议
2023稳秋粮 夺丰收
首页 > 滚动资讯 > 正文

山东省禹城市委书记滕海强:让科技为农业插上“腾飞的翅膀”

2022年06月27日 14:47   来源:农民日报   滕海强

  山东省禹城市地处鲁西北平原,是国家级产粮大县,克服不利气象条件,通过“科技壮苗”行动,使小麦“一二类苗”占比由不足30%增至90%左右,小麦预计增产20%,实现了“以夏保秋、高枕无忧”的开门红。广大农民通过增施有机肥、增加土壤团粒结构、减少化肥农药使用,在技术指导组的帮助下,结合春季镇压保墒、改返青水为起身拔节水,促使苗情迅速转化,为今年夏粮丰产丰收奠定了坚实基础。

  解码破题,科技赋能现代农业

  启动“吨半粮”产能建设,由市、乡、村三级书记带头,村抓样板田,镇抓示范方,市抓核心区,构建“市级有专家团,镇街有技术员,村级有‘田秀才’”的三级农业科技支撑网络。去年,禹城市遭遇了历史上罕见的秋汛,田间泥涝严重,小麦播种期推迟15天左右,导致小麦“土里捂、一根针”等现象普遍存在,苗情普遍偏弱。2月14日,全国“三下乡”和冬小麦“科技壮苗”活动在禹城市举办,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张桃林、农业农村部科教司司长周云龙、副司长孙法军等领导实地查看苗情,现场指导农户,提供技术指南,让中央、省级农业科技力量深入田间地头,送来了科技赋能的东风,用科技激活了禹城市“希望的田野”。

  多措并举,扎牢扎紧丰产架子

  良种、良法、良机、良田多方发力,铸成粮食丰产丰收的“金链条”。

  一是科技赋能、环环紧扣。成立11个技术指导组,采取“保姆式”的技术服务,抓住小麦春管到收获的关键节点,践行科技壮苗,扛起粮食安全大旗,既打好春管“第一仗”,更打赢丰收丰产“收官战”。

  围绕种植端,源头发力、藏粮于地。利用新技术,探索新模式。张庄镇与中化集团合作,推进土地流转集约经营,打造“公司管理+合作社参与+农户双增”模式,每亩节本100元以上。

  围绕管理端,优粮优产、藏粮于技。通过对苗情“把脉问诊”,开出最佳“药方”,为小麦生长保驾护航。房寺镇的种植户去年秋汛盲目抢种,小麦出苗差,面临颗粒无收的风险。对此,省市专家审慎提出小麦轻压、提温保墒等补救措施,苗情迅速恢复。

  围绕主体端,“农民点菜、专家下厨”。根据农民需求,专家甘当“店小二”。今年累计开展“科技壮苗”培训115场,培训种植户9600余人次、农机人员262人次。作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的“发源地”,禹城市农技人员发扬“稳粮增豆、‘禹’无止境”的精神,负重加压,总面积超过13.4万亩。为弥补技术上的不足,全市共开展多层次技术培训33场,并于5月20日举办了德州市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机播现场会,该项工作在全市全面发力、纵深开展。

  围绕收获端,再造“万亩良田”。结合高素质农民培育和基层农技推广补助项目,邀请省市专家,通过“农机农艺融合”,实现“机收减损”。抓住“种收”两个关键环节,提高广大农机手的实操水平,通过培训,预计小麦每亩减损5-10斤,玉米每亩减损10-20斤,相当于再造小麦5000亩、玉米9000亩。

  围绕处理端,种养结合、循环利用。结合秸秆综合利用项目,将耕地深耕30公分,土壤结构持续优化,土壤板结、病虫草害、农作物倒伏现象明显减少。秸秆利用率达到96.37%,深耕27.2万亩。

  二是“机艺融合”,成效显著。优化全程机械化管理,为产能提升拧紧发条。今年年初,摸底统筹全市各类农机4770台。在小麦返青期,推广镇压机进行提温保墒,夯实丰产基础。在小麦灌浆期,利用无人机植保进行“一喷三防”,有效防治了病虫草害。通过无人机施肥每亩仅需15公斤尿素,实现“减肥减药”。

  三是院地携手、强强联合。依托中科院、中科院禹城综合试验站和农科院禹城试验站,打造“产学研”合作升级版。加强对“禹种不同”“北纬37度优质小麦”等区域特色品牌的产销对接、交流合作,创建中国优质地理小麦之乡品牌。统筹研学资源,规划建设黄淮海科教实践、“数字禹城”实验、无人机示范基地等工程。承接成果转化,推进渤海粮仓禹城示范区、循环农场、节水灌溉试验区等一系列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促进人才培养,共建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同时,聚焦大豆振兴开新局、谱新篇。联合四川农业大学、德州农科院,成立禹城川农新农村发展研究所,每年市政府注资30万元创新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亩均增产大豆100多公斤,增收200元左右,实现“玉米不减产,大豆属白捡”,获农业农村部全国推广,6月初在房寺镇举办全国开播仪式,吹响大豆振兴冲锋号。

  四是“防疫加春耕”,茬茬压紧。在“吨半粮”建设的关键时刻,禹城市通过精准施策,指导农民两点一线、错峰下田,实现疫情防控和农业生产双赢。促农技下沉,开辟“线上+线下”模式,开展培训13期,培训种粮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3500余人。让农机上路,打通骨干路网“大动脉”,线上申报运输车辆通行证,畅通农村公路“微循环”。

  经验启示,乡村振兴未来可期

  “吨半粮”创建伊始,小麦生产经历了抗秋汛、促弱苗、防病虫等多个关口,“科技壮苗”使作物长势良好、丰收在即。今后粮食生产中,还应做好“三抓”。

  抓适度规模经营。规模经营不仅降本增效,也有利于推广机械化作业、现代农业技术。结合合作社与企业联合,流转土地、共赢获利,探索了适度规模经营的有效路径。下一步,必须充分发挥“党支部领创办合作社”的优势,有序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真正取得“农民得实惠、合作社见效益、生态农业唱主角”的农业发展新业态,充分释放规模经营潜力。

  抓主体,夯实群众路线。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培育现代农民。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正确引导、定期培训,让更多农民享受更多科技红利,结合农民丰收节,持续开展“最美农技员、十佳新型职业农民”等表彰,激发农业工作者积极性。

  抓统筹,助力农业增产。实现增产保供,良种是根本,良田是基础,良机是推动,良技是手段。通过在全市建立“书记指挥田+样板方+核心区+辐射区”,统筹兼顾、多点发力,以“吨半粮”建设为平台,把控粮食安全这道红线,让“中国饭碗”盛上更多的“禹城粮”。

  (作者系山东省禹城市委书记)


(责任编辑:景远)

分享到:
35.1K

山东省禹城市委书记滕海强:让科技为农业插上“腾飞的翅膀”

2022-06-27 14:47 来源:农民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