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央乡村工作会议
2023稳秋粮 夺丰收
首页 > 滚动资讯 > 正文

湖北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室主任周雷:只为稻菽千重浪

2022年05月30日 10:47   来源:经济日报   

  “找周雷?他下田了!”

  5月12日,周雷一大早就来到试验田,播下了刚从海南南繁基地带回来的数千份水稻育种材料。“一个优秀杂交稻品种从亲本选择,杂交后代筛选,到得到稳定株系,一般至少要8到10代。从成千上万的水稻中筛选最优秀的单株,然后经过组合测配、品比和区试,最后才能筛选出既高产又优质,且抗性好的一个新品种,这一套流程下来至少需要8到10年。”作为湖北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室主任,周雷一边播种,一边给记者“上课”。

  头戴草帽,脚上穿着胶鞋,脸庞和裸露的皮肤被晒得黝黑……每年超过300天,周雷都“泡”在田间地头和实验室,围绕水稻遗传育种开展科研攻关。10多年来,周雷联合中国农业大学等国内多家团队在国际上首次成功克隆水稻生殖生长期耐冷基因CTB4a,并解析其分子机理,攻克了籼稻花药培养力低下等“卡脖子”难题;培育出16个水稻新品种,累计推广面积5000多万亩、增产粮食30多亿斤。

  1983年,周雷出生在“鱼米之乡”洪湖的一个小乡村,每年农忙时,周雷的父母常常来不及回家吃午饭。不到10岁的周雷就做好饭菜送到田里,有时他也下田帮忙,一天插秧下来,“腰都直不起来”。

  这样辛苦的农活儿,收入却不高。周雷从小埋下一颗梦想的“种子”:他希望将来能通过技术改变农业现状,“让千千万万像爸妈这样的中国普通农民,能过得好一点”。最终,他报考了华中农业大学。

  读本科期间,在做“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时,他第一次感受到了用实验探索生物学的魅力,从此对遗传学实验产生了浓厚兴趣。后来,他考入中国农业大学硕博连读,开启了在遗传育种领域的求索之路。

  2010年,周雷博士毕业进入湖北省农科院工作。水稻良种是水稻产业的“芯片”,他选择聚焦水稻遗传育种开展科研。选育一个好的品种,往往费时数年,这个筛选淘汰的过程,凝聚了育种工作者多年如一日的艰辛付出。

  一年四季,周雷必须跟随水稻的生长周期,往返于武汉和海南陵水基地之间。在陵水基地试验田,他经常在稻丛间一蹲就是几个小时。炎热的季节里,头顶太阳晒,脚下水汽蒸,身边蚊虫绕……他必须全神贯注地把住穗头,剪颖、去雄、套袋、授粉、封口、记录、建档。每次工作结束,整个人就像刚从水里出来一样。

  “父母一开始不太理解,好不容易从农村走出来,怎么还要下田干活?后来他们慢慢知道,我不是单纯种地,而是通过研究来培育好种子,让农民增收。”周雷说。

  历经数以万计的杂交组合后,他们终于用表型鉴定、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花药培养技术,成功创制出多个优质抗病虫水稻新种质,育成16个优质水稻新品种,实现了优质与高产的协调统一,为湖北乃至长江中游地区水稻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电脑里长不出水稻,书本里也长不出水稻,要种出好水稻必须得下田。’袁隆平院士的这句话,对我影响很深。”周雷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担当。

  新生事物发展初期总会遭受质疑。科技成果也不例外。

  作为团省委博士服务团成员、省科技特派员、省精准扶贫团成员,繁重的科研任务之外,周雷还要对口帮扶21个贫困村和30多家企业发展高档优质稻订单种植。起初,企业和农户并不买账。

  周雷记得,2017年在湖北天门市推广示范种植优质稻新品种时,自己和同事详细讲解品种优势和市场前景后,乡亲们依然心存疑虑。“我当时就想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找一个示范户立下‘军令状’,示范效果好,大家自然就会认可。”说干就干,周雷和同事轮流住在示范户家中指导,最终新品种示范田亩产高达1400多斤,而且品质优良。大伙纷纷竖起大拇指,向周雷咨询品种情况。

  “农民很朴实,挣钱不容易。只要推广的品种好,他们就会信任你,而且对你也是掏心窝的好。”周雷感叹。

  前些年,在湖北潜江市,看到小龙虾市场火爆,很多农民“重虾轻稻”。周雷很是心急:只养虾不种稻,容易导致粮食安全隐患;小龙虾价格波动大,也会造成农民收入不稳定。

  周雷和团队展开为期3年的调研。在发现虾稻田水稻播种迟、易倒伏、肥药减施的特点后,他带领团队培育抗倒抗病虾稻共作专用水稻新品种。2015年,团队向湖北省有关部门提交报告,提出“虾稻共作”的绿色生态发展模式。

  如今,这一模式已在湖北推广,并辐射至江西、湖南,实现了每亩虾稻田的水稻产量提升30%、农民收入增加50%。

  这些年,周雷和同事推广新品种、新技术累计超5000万亩,助力粮食增产超过30多亿斤。优质稻米收购价比普通大米提升30%到50%,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周雷说,培育出能够应对恶劣天气和病虫害的高产稻种,是他最大的心愿。

  “不仅要高产,还要抗病抗虫、抗倒伏、抗高温及低温等各种自然灾害,相当于是用品种来保证我们粮食安全。”周雷表示,“农业科研多数时候都没什么‘重大突破’,而是一个克服寂寞之后水到渠成的过程。”他坦言,一个新品种可能会有上百种配方,他和团队要做的就是筛选出那个最优的配方。

  粮食低温减产问题,困扰我国农学研究者多年。周雷从研究生阶段就跟随导师李自超教授展开攻关,前后花费10余年,终于在2017年首次成功克隆并解析分子机理的水稻生殖生长期耐冷基因CTB4a。研究结果也宣告了我国在水稻耐冷基因克隆领域的领先地位。

  “我们现在做的就是把北方粳稻里的耐冷基因克隆到南方籼稻种子的基因里。大概5年后,水稻就可以从品种上解决低温减产问题。”周雷有些自豪,“这样我们国家就再也不用担心低温造成的粮食风险了。”

  周雷的微信名字叫“稻之道”,水稻良种培育已经成为他追求的人生之道。如今,他已成为首批“湖北实验室”——洪山实验室的固定研究人员之一。“我现在做的就是‘藏粮于技’,通过科学育种把水稻的产量、品质再提升。”周雷期待,继续为我国乃至世界粮食安全贡献力量。

  “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就必须把种子牢牢攥在自己手里。我们做科研跟培育种子一样,就是一代一代地接续奋斗,实现种业科技的自立自强和种源自主可控。”周雷说。(经济日报记者 柳 洁 董庆森)


(责任编辑:景远)

分享到:
35.1K

湖北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室主任周雷:只为稻菽千重浪

2022-05-30 10:47 来源:经济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