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央乡村工作会议
2023稳秋粮 夺丰收
首页 > 滚动资讯 > 正文

湟源:数字乡村,改变不只一点点……

2022年05月19日 15:31   来源:青海日报   

  本报记者 潘玲

  “阿妈,你在没?我中午不回去吃饭啊!……”听到院子里监控摄像头里传出的声音,李梅的妈妈从房中走到院子里,和女儿李梅对上了话。

  李梅是湟源县波航乡胡思洞村村民,就在3月,她刚刚给家里装上了带摄像头的宽带,可以通过手机上的和家亲应用程序查看家中情况,并能实现实时对话。“老人不太会玩智能手机,我通过这样喊话,她啥都不用做,就可以跟我通话了。就算不聊天,看到我阿妈在那里忙碌,我也觉得心安。”

  湟源县地处青海省农牧业区接合部,素有“海藏咽喉”之称。自开展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工作以来,湟源县充分考虑全县现有资源、信息化基础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实际,遵循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规律,本着因地制宜、小步探索、分类推进的原则,以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工作为抓手,加快构建数字乡村新结构、新业态,逐步探索出一条具有湟源特色的数字乡村发展路径,为今后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5G数字乡村”让乡村治理更智能

  湟源县总面积1545平方公里,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辖7乡2镇146个行政村。近年来,湟源县致力于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宽带中国·光网湟源”工程让全县7乡2镇行政村全面实现光纤化,被评为“青海光网第一县”。

  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湟源县加快补点升级。按照“企业为主、政府推动、市场运作、合作共赢”的原则,结合湟源县产业发展、农村消费市场、交通及通信基础设施等实际情况,通过梳理县域各领域行业资源,形成点网结合信息化资源共同体。持续推进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350万元,实施“宽带中国·光网湟源”通信工程,其中通讯基站建设量达788个,实现全县行政村“光纤进村”宽带全覆盖,4G网络全覆盖;全县5G基站115个,县城区域完成5G网络全覆盖。

  “数字乡村建设,相关设施建设是最基础的工作,就像框架一样,没有这个框架,其它‘血肉’也丰满不起来。”湟源县委网信办主任董宝明告诉记者。

  湟源移动是推动数字乡村建设的重要支撑力量。为持续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和信息进村入户建设,构建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加快数字乡村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推进乡村信息化建设和公共服务延伸,提升广大村民的安全感和幸福感,湟源移动结合技术专长推出了“5G数字乡村”项目,切实应用科学技术提升村民生活水平,改善综治、安防、创卫等情况。

  “我们搭载了中国移动核心能力产品,即智能监控解决方案终端及平台,利用先进的人工智能AI技术、音视频技术等实现智能超高清像素实时监控、异常事件告警、智能全彩夜视等功能,并将监控视频统一接入中国移动5G数字乡村安防平台系统。”湟源移动经理祁衍华介绍道。

  目前,湟源县已基本完成3个示范村建设,数字乡村平台集成5G数字乡村和数字化一张图两块智慧大屏,实现告警信息、设备信息的实时查看,使房屋、人口、资源、事务等数据可视化,并提供智能填报、数字门牌、积分管理、阳光村务、随手拍、短信通群发等功能,促进数字化与乡村治理深度融合,提升乡村治理的智能化水平。

  记者了解到,通过这个“5G数字乡村”项目,可以对火苗、烟雾等及时做出反应,以免事态扩大,还能发挥“看家护院”的作用。

  “我们村里有很多年轻人外出务工,通过这个系统,可以随时看到家里的情况。”胡思洞村村民李梅表示。

  “现在正在完善人脸识别,以后要是村里来了陌生人,系统就会提醒。”祁衍华告诉记者。

  “胡思洞村有河流经过,通过移动‘5G数字乡村’项目建设,沿河道布控,夏天防汛还能起到作用,尤其是针对小孩子下河玩水、上山玩火都能告警。”董宝明表示,以后还将在村里有需要的家庭安装物理感知设备,当家里有人尤其是老年人感到不舒服时按键就行,村委通过系统响应,及时到家里查看情况,并第一时间和县医院取得联系。

  一根线一块屏连通乡村与城市

  64公里,是湟源县巴燕中心学校到西宁市虎台中学的距离。以前,这64公里是巨大的教育鸿沟。而现在,通过100M宽带这根线和一张智慧屏幕,乡村学校和城市重点学校被连接在了一起。

  3月下旬,记者走进巴燕乡中心学校,在远程录播教室里,有一个班的学生正在上虎台中学李倩老师的语文课。在这个教室里,配备了智慧白板、摄像头、录播主机、视频分频器、音频处理器等现代化信息化教学设备。

  “小学中学每周都有这样的课程,语文数学英语音乐美术课程都有,现在模式已经成熟了。对于老师来说,教风学风和教研能力都增强了。”巴燕中心学校副校长王新财告诉记者。

  正准备上政史课的九年级学生马婧觉得:“通过这样的课堂,可以跟其他学校的同学更好地交流,看他们在课堂上的学习方式,解题思路,会有促进。”

  湟源县积极推进教育信息化2.0行动,提高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全县中小学网络接入覆盖率达100%,网络接入宽带达到100M,中小学(含教学点)多媒体教室全覆盖,多媒体教室共计181个,全县7所集团化分校共安装录播教室22间,各校录播教室与集团总校和县域内其他学校已实现了互联互通。北京四中网校资源在全县15所中学免费全覆盖,惠及师生6700余人,信息化基础环境大幅提升,城乡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进一步加快。

  正如有人评价:“100M宽带连接的这块屏幕,可能会改变这些孩子的命运。从光盘开始,到互联网,再到现在高速的宽带,以及即将来临的5G,信息化建设,让教育均衡成为一种可能。”

  日月藏族乡哈城学校有250名学生,其中藏族学生占到了四成多,为了让学生接受更好的教育,哈城学校在信息化方面加大投入。2021年从县上争取了8块智慧黑板,总价值40多万元,还自己节省办公经费购买了3.6万元的智慧黑板,再加上和西宁市第十二中学集团化办学的智慧黑板,哈城学校拥有了全县最好的智慧黑板。

  “智慧黑板不只是黑板,它更是连接咱们这个乡村学校和外界的一个窗口。通过智慧化系统,可以利用国家教学资源,从小学到中学都有。比如学生做实验,可以通过虚拟器材完成,对于我们这样边远地区的学校来说,节省了资金。而且老师也在学习,学教学理念、方法、工具的运用等,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哈城学校教导主任谢龙芳告诉记者。

  哈城学校校长马玉春表示:“教学资源更加丰富多元,整体师资力量得到了提升。学生视野更加宽广,观念也在转变,整体成绩也得以提升。”

  “以前我们的学生不会弹不会唱不会画,通过教育信息化提升,现在音乐素养美术素养等都提高了。别看咱们是乡村学校,学生的葫芦丝吹得好,吉他弹得好,还到县上参加比赛呢!”巴燕中心学校副校长王新财自豪地告诉记者。

  “就这么一根线一块屏,让乡村学校有了很大的改变,这种改变既是针对学生的,也是针对老师的。”湟源县教育局工作人员曹生钺说。

  “数字乡村贷”架起农牧民致富桥

  春日里的巴燕峡深处,草场还未返青,遍布的羊群唤醒了春天的活力。巴燕乡上胡丹村村民丁永忠的羊群也在其中。从峡口到他的羊群所在地,纵深达9公里。

  丁永忠长期经营牛羊养殖,目前存栏600多只欧拉羊,夏天时能达到1100只,每年羊羔都能生产300多只。

  今年3月,由于周转资金困难,丁永忠运用湟源农商银行“金融联系卡”,在家通过手机扫码,申请了“数字乡村贷”。湟源农商银行收到贷款申请后,客户经理携带移动终端上门,在宣讲普惠金融及乡村振兴政策同时,通过线上服务平台,现场为丁永忠授信20万元,快速解决了他的燃眉之急。

  “去年和今年我都贷了20万元,用手机就可以直接办理了,胡度啦方便。”丁永忠告诉记者,以前办理起来很啰嗦,时间久,额度小。要先去银行问需要的资料,提交资料,然后客户经理到家里调查,人工审核,最后网点放款。

  2021年,湟源农商银行经与湟源县委网信办合作,以促进农业农村经济数字化转型为重点,积极探索数字乡村发展模式,为更好地支持农村经济发展,推进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创新了“数字乡村贷”。

  “数字乡村贷”是结合湟源县文明信用工程,依托征信记录、信用户经济档案、经营及消费信息等大数据,通过手机银行向农牧户、家庭农牧场等发放的贷款。

  “现在贷款申请审批放款都是线上进行,唯一需要实地核查的是经营能力,比如养了多少头牛羊。不用农牧户来回跑银行,我们到农牧户家也只跑一次。”湟源农商银行总行副行长张海芳表示。

  湟源县“数字乡村贷”还有一个特点,即钱不动农牧户不用掏利息。比如,银行向丁永忠授信贷款20万元,钱到他账户后,他用多少才掏对应的利息。

  “这减轻了农牧户利息压力,节约了他们的融资成本,而且可以缩短他们的还款周期,他们用了款,一旦手头上有点闲钱了,就会第一时间先还掉一部分贷款。”湟源农商银行晁经理告诉记者。

  截至今年2月末,湟源农商银行“数字乡村贷”授信金额达10.97亿元,用信金额5.71亿元,其中:湟源县两个数字乡村试点村(上胡丹村、小高陵村)发放496笔,授信金额5512万元。

  湟源县委网信办主任董宝明表示,“数字乡村贷”为下一步乡村产业发展,形成规模化畜牧产业,打造智慧牧场打下了基础,有利于推动乡村振兴。


(责任编辑:梁木)

分享到:
35.1K

湟源:数字乡村,改变不只一点点……

2022-05-19 15:31 来源:青海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