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央乡村工作会议
2023稳秋粮 夺丰收
首页 > 滚动资讯 > 正文

总有一天种田不用再下地

2022年05月19日 13:59   来源:人民政协报   

  千百年来,中国农民在年复一年的春种秋收里,祈求风调雨顺、稻谷满仓。

  解决吃饭问题,根本出路在科技。春耕时节,广袤田野上“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耕作场景越来越少见。从无人机到物联网、大数据,农业科技正成为农民的有力帮手,让农业生产变得更加“智慧”。

  智能农机,绘就别样“春耕图”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这幅春耕时节最常见的画面,近些年在新疆的大面积连片农田里已看不见,取而代之的是大规模机械化作业。

  从精量播种到棉花免耕播种,再到精准施肥、施药,装有无人驾驶系统和北斗导航的各类农机纵横驰骋,一幅“智能农机春耕图”在新疆广袤的田野上徐徐展开。

  疫情是一面镜子,反映出了传统农业劳动力投入大、抗风险能力差等诸多短板。 在此背景下,无人驾驶拖拉机、自动插秧机、无人机撒药、大数据管农田……农业与科技相结合的“智慧农业”则大放异彩。

  眼下正是冬小麦快成熟的季节,青色的麦浪在田间起舞。工作人员不用下田,在办公室动动鼠标,数千亩小麦的长势情况便尽收眼底——这是位于南京市六合区的南京天纬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里的场景。

  “现在种田可轻松多了!”企业负责人薛能刚感叹。这套自主研发的粮食生产智能管理系统不仅能实时监测,还能在后台操作水闸开关等生产工序,让春耕事半功倍。有了技术的加持,全公司五六十名职工,不仅承担着6000多亩的水稻生产任务,还承接了10万多亩的粮食订单。

  空气温湿度、土壤温湿度、土壤有机质含量、叶面氮含量……这些生长指标通过“千里眼”监控和传感器,从田间传输到了系统后台。通过大数据运算,可以精确算出一块地里需要施多少肥、打多少药,让农业生产精准高效。

  “要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就得依靠提高技术水平。要推动农业绿色发展转型,关键还在于科技进步。”这些年,全国政协委员、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刘昕一直奔波在各地农村开展调研。在他看来,从机械化、自动化到智能化,我国农机的发展日新月异。这些智能农机在提高种植效率的同时,更保证了种植品质。

  “应用智能农业机械改变了中国传统的劳作模式,将农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同时也能解决当下农业人口锐减的问题。农业生产者也可以利用富余时间从事其他经营活动,从而增加劳动收入。”刘昕表示。

  “我们国家正好处于一个特殊的时期,是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的时期,也恰逢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的时期,农业劳动力的成本越来越高,如何实现高产、高效、优质安全生产方式的转化,需要在农业科技应用领域进行更多探索。”中国农业大学国际学院院长李道亮对记者表示。

  “无人农场”的展望

  “目前我国农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约为25%,美国为1%,以色列为0.5%。我国农业劳动力成本占70%,农业从业人员平均年龄55岁,而且农村老龄化程度还将持续加深。”李道亮表示。

  农村的年轻人不愿参与农业生产,农村劳动力转移,农业劳动力将越来越短缺。十年之后,谁来种地?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在李道亮看来,未来农业的出路在于提升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将来机器换人,无人农场将是大势所趋。”

  在他看来,过去的短短几十年里,中国农业经历了四个阶段的升级和蜕变。

  “第一阶段,我们称之为农业1.0版本,主要依靠人力、手工工具和经验进行农业生产;第二阶段是依靠机械动力和电力的农业生产;第三阶段是智慧生产,以自动化和计算机技术为核心,实现装备的数字化;而第四阶段,也就是农业4.0版,将依托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实现无人化生产。”李道亮表示。

  “在无人农场的物联网技术中,我们可以利用机器终端感知环境,还可以利用卫星遥感,感知天气、温度的变化,从而进行操控和作业。”李道亮说。

  “多亏卫星遥感提前四五天通知强雷暴天气,让我有时间组织人力收割,否则这一季的牧草就损失惨重了。”内蒙古的达布西是种植紫花苜蓿的农户,几年前的一场冰雹让他记忆犹新。如果没有卫星遥感技术预知冰雹,损失将达二三百万元人民币。

  遥感技术——这一被很多人认为只在高科技企业中出现的技术,如今却广泛应用在数字农业的场景中,成为指导农业种植、提高生产效益的“千里眼”。

  目前,我国山东、陕西和四川等地都建立了智慧果园技术应用体系,利用遥感技术可以对果园地块的多维信息进行分析,为农户提供决策的依据。这套体系可以通过智能化的水肥一体化系统,自动控制水肥的供给,还可以通过自动驾驶技术实现大型机械无人作业。收割机通过高精度北斗卫星定位,农机开出100米,误差大概只有1~2厘米,可以大大提高生产效率。

  “未来无人农场大田将由设施、装备、作业车进行智能化和全自动控制,用机器代替人工完成大田的耕、种、管、收等业务。”在李道亮看来,物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和智能装备与机器人等四大技术在无人农场中起到了关键作用,“而这些技术的发展要国产化,只有这样将来才不会受制于人,从而能够保护我国农业数据的安全”。

  打通农业科技应用的“最后一公里”

  “我国农业科技整体研发实力已进入世界前列,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突破60%,已成为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驱动力。”全国政协委员、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主任陈萌山对记者表示。但与此同时,我国农业科技仍存在一些亟须解决的突出问题,包括玉米、大豆单产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部分畜禽品种对外依存度高,大型农机装备和智能设备核心部件受制于人等。

  “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融通不畅的问题,也成为制约我国农业现代化的短板。”陈萌山强调,要“坚持理论成果技术化、技术成果产品化、产品成果产业化”,实现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良性循环,促进科技和产业深度贯通,着力解决农业科研创新链与产业链结合不紧的问题,打通农业科技应用的“最后一公里”。

  全国政协委员、河北省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主任杨玉成在一件提案中指出,每年我国约有6000项农业科技成果面世,但成果转化率仅40%左右。

  杨玉成指出,当前在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方面存在三个“瓶颈”:首先是农业科技成果本身存在碎片化、结构性差、成熟度低等问题;第二是农业经营的高度分散性,直接制约着现代农业技术装备的推广应用,从而影响了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此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面临着“线断、网破、人散”的局面。“因此,突破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瓶颈’,将成为推进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杨玉成感叹。

  “当前,农业科技肩负新使命、需要新变革。我们要突破农业科技创新关键点,把握农业科技创新落脚点,充分发挥科技对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性、根本性和决定性作用,还要进一步破除影响制约农业科技核心竞争力提升的体制机制障碍。”陈萌山表示。

  在陈萌山看来,数字农业的发展是农业现代化的核心要素。数字技术与农业各个环节的有效融合,对升级传统农业、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具有重要意义。未来,要继续加大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领域的广泛应用。

  “农业现代化发展,不仅农业要增效,农民更要增收。针对我国‘大国小农’的基本农情,还要完善‘新农人’的培训体系,提升农民群体的数字素养,让更多乡亲们走上致富的道路。”陈萌山说。

  (记者 朱婷)


(责任编辑:景远)

分享到:
35.1K

总有一天种田不用再下地

2022-05-19 13:59 来源:人民政协报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