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央乡村工作会议
2023稳秋粮 夺丰收
首页 > 滚动资讯 > 正文

莫让扶贫资产变成“死资产”

2022年04月27日 14:10   来源:农民日报   赵新宁

  脱贫攻坚过程中,各级财政投入大量资金开发扶贫项目,形成巨量扶贫资产。然而近日有媒体报道,一些地方的扶贫资产已成为“半死不活资产”,甚至是“死资产”。原因有很多,包括盲目上马、“一阵风”撒胡椒面、“包销依赖症”等等。这不仅让前期投入的扶贫资金有“打水漂”之虞,长远来看也不利于脱贫地区更好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

  什么是扶贫资产?扶贫资产,离不开一个“扶”字。脱贫攻坚期间,为帮助贫困户增收、贫困村集体经济发展和贫困地区脱贫摘帽,各级各类资金投入扶贫领域,形成了规模庞大的扶贫资产,主要包括公益性资产、经营性资产和到户类资产三种类型。其中,公益性资产主要包括水电路气房、农田水利、教育文化卫生等基础设施,一般来讲,只要路有人走、设施有人用,这类资产就发挥了应有的作用。而经营性资产和到户类资产发挥作用的机制更为复杂,需要做的工作更细致,如果操作不当,也更容易成为“死资产”。

  总体来看,数量庞大的扶贫资产在打赢脱贫攻坚战过程中确实发挥了显著作用。通过财政投入、行业扶贫、定点扶贫、对口支援和社会扶贫等,不少贫困乡村实现了特色产业“从无到有”的历史跨越,在产业扶贫的支撑下,贫困户收入明显增长,许多地方摘掉了贫困的帽子。然而不能忽视,还有些地方在前期产业选择时没有把功课做足,或是忽视当地实际情况发展产业,导致“水土不服”,或是没有摸清市场、盲目上马项目,导致“建成”即“倒闭”,最终沦为闲置无效资产。

  扶贫资产离不开“扶”,要避免扶贫资产闲置,就先要理解“怎么扶”。眼下,虽然脱贫攻坚战已经告捷,但接下来还有几年过渡期,对一些重点地区还需要“扶上马送一程”。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谁最清楚当地的山水林田?谁最了解一个地区发展欠缺什么?谁最了解本地老百姓需要什么?一定是当地的干部和群众,所以在“扶”的过程中务必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在此基础上,还要扶在薄弱处,例如技术、市场等当地产业发展的短板。但就像儿童学步一样,开始因为站不稳,需要扶一扶,最终目的始终是为了能自己走稳。现在“扶上马送一程”,也是要以此激发内生动力,让这些地方的资源和资产进入良性循环,让当地产业有独立健康发展的能力。

  具体看,要激活低效闲置资产,让前期投入持续发挥效益,真正变成农民增收致富的“源头活水”,应从三方面着手。

  首先要摸清扶贫资产的“家底”。对已有扶贫资产登记造册,盘活闲置资源,发挥存量优势,形成助推扶贫产业发展的存量基础。在这个过程中,提升扶贫资产的科学管理是关键,应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受益、谁管理”的原则,将扶贫资产明确所有权、放活经营权、保障收益权、落实监督权,培养专门的管理人员,让更多专业人士参与其中,健全扶贫资产的保值增值机制。

  其次要完善运营管护制度,探索多元管理模式。将扶贫资产管理纳入乡村振兴战略,尤其是在过渡期内,对扶贫产业、扶贫车间等发展,要继续给予政策支持,以增强其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加强对经营性扶贫资产的运营管护,建立多层级管护模式,帮助原建档立卡贫困村建立健全集体经济组织,发挥村干部和本地能人的作用,提升村级集体经济自我发展能力。鼓励各地从实际出发,探索多元化的扶贫资产管理模式。

  此外,坚持培育新型主体,强化带动引领作用,也是盘活扶贫资产的关键。例如,通过调动各类主体发展产业,提高产业的增值能力和吸纳劳动力就业的能力。积极支持各类本土能人以及有返乡创业意愿的大学生和农民工创业创新,促进产业融合发展,把产业发展红利留给农民、留在农村,而非“半死不活”的闲置资产。


(责任编辑:景远)

分享到:
35.1K

莫让扶贫资产变成“死资产”

2022-04-27 14:10 来源:农民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