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央乡村工作会议
2023稳秋粮 夺丰收
首页 > 滚动资讯 > 正文

四川涉农领域省级国资平台密集组建 打造乡村振兴“领头羊”

2022年02月16日 15:39   来源:四川日报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王成栋 刘佳  

  以2020年7月四川省水利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挂牌为起点,一年半来,四川涉农领域国资集团密集组建。随着四川现代农业种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即将挂牌,本阶段涉农领域省级国资平台的组建工作将全部结束。

  改革尾声,记者走访有关部门和专家,透视改革背后的原因和对四川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

  2月8日,引大济岷工程规划环评公众参与第一次信息公示,标志着这一特大型工程环评编制工作全面启动,工程推进提速发力。承担工程建设任务的,是挂牌一年多的四川省水利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四川水发集团”)。

  一天后,成都天府二街151号,大屏幕上出现“四川林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川林集团”)字样,现场掌声雷动。这一刻,省林业和草原局直管和省林科院下属的11家企业通过整体移交、部分股权划转四川发展(控股)有限责任公司,新设立川林集团。

  这几天,四川现代农业种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川种集团”)组建工作正全力推进,2月底有望正式挂牌。

  水利、林业、自然资源、农业……近一年半,涉农领域省级国资平台密集组建,它们将在四川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担负重要角色。

  1

  改变“小而散、多而弱”

  涉农国企资源分散和人员冗余,经营效益“上不去”,重大任务“接不住”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对国有企业提出了更高要求。”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张元红表示,国资国企是引领乡村振兴的主力军,大型国企承担着举旗搭台的重要引领作用。

  这在承担重大工程、重大任务领域方面,体现更明显。例如,跨区域调水工程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有效手段,其投资规模动辄数十亿元,远非一般企业能承担。而国有企业具有人才密集、技术密集、资源密集的独特优势,正是理想选择。此前,湖南和海南已先后明确省属龙头国企承担各自省内农业产业整合、产业链条延伸和乡村品牌打造的职能。

  四川是农业大省、水利大省、林草大省、自然资源大省,但这些领域的国企“小而散、多而弱”,资产经营效益不高,引领农业农村现代化效果不明显。短板,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背景下进一步放大。

  经营效益“上不去”。省林业和草原局相关负责人透露,本次转隶川林集团的11家企业中,有6家为森工企业改制而来。天然林停伐后,森工企业依靠国家政策和项目“过日子”,大部分只能维持基本运转。

  重大任务“接不住”。种业是现代农业的先导性和支撑性产业,中央和省委均多次对打好种业翻身仗作出部署,但全省层面仍然缺乏“育繁推”(育种、繁育和推广)一体化的大型种业企业集团带动引领,导致四川种业产学研结合不紧密、成果转化率不高。

  “上不去”和“接不住”的主要原因,是资源分散和人员冗余。此前,原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省核工业地质局、省冶金地质勘查局、省煤田地质局之间壁垒分明,基本的数据共享也较难实现。在人员方面,改革前,川内各省属蚕种场就有事业编制1200余个。与之对应的是,蚕桑产业并未列入全省十大“川字号”特色产业重点打造。

  “所以,实现资产统一监管、运营,是必然的选择。”省社科院原副院长郭晓鸣表示,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组建涉农国资平台可谓正当其时,就是要借助国企改革,打造四川乡村振兴的“领头羊”集群。

  2

  实现1+1>2

  合并职能和资源,统一管理经营资产,让“裁判员”不再身兼“运动员”

  改革的主要思路,是职能、资源“合并同类项”。例如,四川省自然资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四川自然资源投资集团”)首批就吸纳了原4家地勘单位的26户企业国有股权和资金、土地、房产、矿业权等资产。“综合实力不容小觑。”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吴冲龙表示,改革之后,无论是专业人才的质量、队伍规模,还是设备数量和齐全程度,四川自然资源投资集团都居于全国同类企业的前列。

  改革,绝不只是“改个名字、挂个牌子”。最为直观的效果,是让原本分散的资源和资产纳入同一个管理与经营体系。改革后,四川水发集团实现了对都江堰灌区的经营性资产“统一管理、统一调配、统一经营”。川林集团则通过脱钩划转、管理移交、股权划转等方式,形成了资产集中、资源集约、授权明确、权责一致的国有资产管理体系。

  “运营得当,就能实现‘1+1﹥2’的效果。”国企改革专家、创智咨询董事长刁军表示,统一运营管理,不只带来了量的增加,也为质的提升提供了更多可能。

  更为重要的是,厘清了政府与市场的界限。改革期间,我省涉农领域均剥离了省级行业主管部门经营性资产和企业,这也尽可能地让省级行业主管部门不再同时扮演“裁判员”和“运动员”的角色。

  “以前有项目,或多或少要推荐本单位下属企业。”省林业和草原局相关负责人坦言,在移交下属企业后,业务主管部门职能更加清晰明确,这对于破除“玻璃门”、提高其他市场主体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大有助益。

  四川一家农企负责人张杰刚注意到,涉农各国有企业均明确了政策性较强、投资额较大、周期较长的主营业务领域及其平台的功能与职责,“这样一来,便为其他涉农民营企业参与竞争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3

  解决“旧”与“弱”

  设立过渡期,“扶上马、送一程”,加快形成核心竞争力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吕景胜认为,国有企业能否实现其设立的初衷,做大做强,关键在于其是否具有领先对手的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的取得并不容易。不少涉农国企平台管理者坦言,相比过去从事政府和事业单位工作,虽然眼下身份和称呼已然转变,但新角色、新思维仍在适应和改变之中。

  仍在适应的,还有各企业自身。按照方案,川林集团将成为全省林草领域的人才聚集平台、科技创新平台、开放合作平台和可持续发展平台。要实现这一目标,并非易事。目前,集团转隶的11家企业总职工人数过万,光是理顺管理关系都需时日。更为现实的问题接踵而至。单是旗下的四川省长江造林局(现四川省长江造林局集团有限公司)就有在职职工1400余人、退休职工4700余人,历史包袱沉重。

  川林集团并非个案。多位业内人士坦言,当前我省涉农国资平台企业中,或多或少存在两个问题:企业是新组建的,但根基是旧的,诸多历史问题仍未解决;“小、散、多”已经破解,但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等“弱”的问题仍待克服。

  “指望等靠要过日子的仍然为数不少。”省林业和草原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出于过去靠国家政策项目支持的惯性,不少转隶企业的职工乃至领导层仍未真正适应市场竞争。

  关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人才问题更为突出。此前摸底显示,不少转隶企业中,职工中专、初中文化水平是主流,不少企业的职工平均年龄已超过40岁,其中相当部分对行业前沿动向不掌握、不了解。

  “接下来,我们要‘大干快上’。”省水利厅副厅长张强言表示,近年来,四川陆续规划启动了一批跨市州的工程。除引大济岷工程外,四川水发集团还将成为一系列工程的业主单位,承担投融资平台、业主单位和实际建设等任务,堪称四川水利行业的“排头兵”。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征程中,其余企业也均被赋予了承接重大项目、推行重大政策的重任。

  “只要能把资源用足、政策用好,很多问题就能迎刃而解。”省农科院副院长杨武云说,在四川,八成以上的种业研发资源掌握在高校及科研院所手中。脱胎于省农业农村厅下属事业单位的川种集团,具备接近创新创造核心资源的先天优势。

  除了科技层面的核心竞争力,新设立的国资平台企业还享有“扶上马、送一程”的政策优势。

  省林草局将持续对川林集团进行行业指导,而其余涉农领域国资平台企业,均将在设立一段时间内,继续归属原省级业务主管部门管辖。

  “给他们一个项目和政策扶持的过渡期,让企业在经营管理上走上正轨。”张强言透露。此前,省水利厅明确,今后四川水发集团将成为四川跨市州大型水利工程投融资、建设和运营管理的平台,以推动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

  省农业农村厅同样表态:川种集团成立两年内为过渡期,仍享受省农业农村厅相关政策和项目扶持。

  行业风口在靠近。吴冲龙举例,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国土空间开发与修复、自然资源保护利用等领域的地位日益凸显,无论是四川自然资源投资集团还是川林集团等,都迎来了大踏步前进的好时机。

  在业内人士看来,只要抓住政策的窗口期和风口期,加快理顺机制、抢占业务新赛道、增强核心竞争力,国资平台企业一定能为四川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贡献更大力量。


(责任编辑:梁木)

分享到:
35.1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