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山而聚、层层是景、错落有致”是俯瞰归布村的第一印象,这个贵州省榕江县的普通苗族村寨,在全镇16个行政村(社区)中,面积最小、人口最少,仅有120户人家、522人口。虽然人多地少,产业发展条件先天不足,但因为村内青壮劳动力积极外出务工,人均年收入一直位列各村前茅。
“我一直想着挖掘归布村一些特色,直到有一天看到十几个妇女在院子里有说有笑地搞苗族蜡染、刺绣,我才灵光一闪找到一个明确的方向。”县人社局驻村第一书记杨林龙指着手机里的照片说道。
归布村属非贫困村,2018年脱贫,最近几年虽然发展过板蓝根、油茶等产业种植,略有成效,但和外出务工的收入比起来却是相较甚远。“我们毕竟从小看着苗族蜡染长大,本来觉得这东西不起眼,要不是书记找来那么多的媒体记者,我真不看好这东西。”归布村党支部书记司顺伟笑着说道。
“苗族跟侗族的不同在于,他们自古都在迁徙,虽然没有文字,但却有着丰富多彩的历史。口口相传、代代传承后,全部都印画在苗族的刺绣和蜡染中,说是苗族自己的‘史记’也不为过。”在刘叶老人家里,杨林龙正指着一幅苗族手工蜡染作品,绘声绘色地向到访的人们介绍。刘叶从小跟母亲学习手工苗族蜡染手艺,今年虽然已80高龄,但却有自己的实体销售渠道,8年间已经售出近300件苗族蜡染服饰。
“你在外面务工几年见过世面,正菊又是幼师专业毕业,对现在的短视频、新媒体有基本了解,最适合做我们的‘带货网红’,加上刘老的线下销售渠道,我们归布的蜡染肯定不愁销路,搞不好还会供不应求。”杨林龙对一旁的司秀业夫妇说道。
在杨林龙看来,乡村振兴就是让外出的人想回家、能回家,回到家的人有收入、能致富。这条集“板蓝根育植加工”“蜡染刺绣制作”“线上线下产品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一旦搭建成功,不但能将“苗族手工蜡染”的品牌打出去,更能让归布村的文化底蕴和经济水平发生有一次质的飞跃。
(责任编辑:景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