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央乡村工作会议
2023稳秋粮 夺丰收
首页 > 滚动资讯 > 正文

从“农业共营制”走向“全域共营制”崇州乡村振兴再升级

2021年10月20日 11:22   来源:四川日报   

  文弦 

  10月的成都平原,丰收的成果在集结、起底,农人的喜悦在累积、兑付。位于成都平原西部,收割进行时的崇州大地,呈现出一派壮丽的稻谷黄。

  10月16日,第41个世界粮食日,全国粮食安全宣传周同步启动,地处崇州市的四川岷江米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李瑶平对今年粮食安全宣传周的主题十分认同——“发展粮食产业,助力乡村振兴”,一句话道出农人的使命感。

  10月19日-20日,第五届四川“村长”论坛暨首届乡村振兴县委书记峰会在崇州市白头镇五星村举行,全省乡村振兴领域的部门负责人、行家里手,东西部协作对口支援四川的浙江农业代表,一起会聚这个美丽的村庄,以“实地踏访+头脑风暴”的方式,纵论粮食安全、产业发展和改革创新。

  2010年,以“农业共营制”闻名全国的崇州,不断破解发展难题,以从“农业共营制”走向“全域共营制”的新步伐,以“仓廪实,天下安”的自觉探索实践“五良”融合、“五优”联动,以探路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的责任感破题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后半篇”文章,激活现代农业内生动力,持续释放改革红利,走出一条富有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村长”论坛,犹如一把钥匙,打开了特大城市框架下崇州发展都市现代农业的战略问号,打开了崇州乡村振兴把握“由表及里、由内而外、由点到面”三对辩证关系的知行问号。

  由表及里 粮食安全“把水浇在根上”

  9月11日,崇州市2021年水稻收割开镰仪式在崇州都市农业产业功能区举行。告别人力收割图景,收割机成为丰收的“主角”——崇州市农村综合机械化率达92.8%,有26家机构提供农机服务,崇州都市农业产业功能区农机化率、信息化水平分别达98%、85%,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收割。

  “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成都平原享有“天府之国”美誉逾千年。在时代巨变的背景下,传统农耕面临“人多、地散、钱少、缺服务”的挑战,该如何善用各种条件和资源,构筑粮食安全堡垒,变分散经营的小农经济为规模优质的现代农业,变二元分割的城乡结构为要素流动的城乡融合发展?依傍于人口超过2000万的大都市,崇州一直在破题寻解,一直在“滚动雪球”,寻求“联城带乡”的升级转型。

  今年9月,由华南农业大学经管学院院长罗必良教授领衔撰写的《发现“共营制”的制度基因——从“农业共营制”到“崇州共营制”的转型升级》,提出自2010年“农业共营制”1.0起步,目前已迈向5.0版本——从一产共营到三产共营,从村庄共营到全域共营,通过“产权激励、要素匹配、主体共营、产业融合、功能联动”的“五位一体”的机械架构,显示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样板价值。

  罗必良教授关注、跟踪了“共营制”版本升级的全过程。这项起初致力于破解农村劳动力渐少趋弱问题、解决“谁来种地”“谁来经营”“谁来服务”问题的创新之举,于2017年被写入四川省委一号文件,其中,“农业职业经理人培养”于2018年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农业和林业“共营制”得以在全国推广。

  11年来,崇州市累计培育农业职业经理人2358人,发展土地合作社208家,优质粮油规模经营率92%。贯通合作经营机制,引进中化MAP“7+3”智慧农业服务平台,建成四川农村社会化服务总部崇州中心,推广40余项现代农业技术,服务川渝地区100万亩粮油基地。

  崇州市把农业机械化推广之法称为“良机”,把“农业共营制”称为“良法”,紧扣农业要素不断变革、创新,最近新提出了发展现代农业的“五良”融合机制——在“良机”“良法”之外,还包括“良种”“良田”“良制”。

  作为在崇州耕耘多年的农人,李瑶平认为,“五良”融合机制,催生出优粮优产、优购、优储、优加、优销“五优联动”,使崇州粮油生产实现了“粮头食尾”“从田间到餐桌”的全链条,可以响亮地打出“天府有好米,好米在崇州”的招牌。

  “良种”带动,优粮优价。崇州在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老成都人熟知的好米产出地——隆兴镇规划建设种业小镇,联合中国农科院、中国种业集团等院校企业,建成长江中上游优质粮油中试熟化基地等6个种业平台。“田间种子超市”常年有中试品种及组合近1500个,筛选出川种优3877、野香优莉丝等59个优质品种。粮食主种植区内,“宜香优2115”等部颁一二级米质水稻品种覆盖面达50%以上。

  “我们企业每年从崇州三四十个合作社收购来的四五万吨大米,基本都是优质品种。”李瑶平说,2020年国家粮食收购价格为1.27元/斤,崇州优质水稻平均售价1.55元/斤,今年优质稻谷收购价最高则达到了1.65元/斤。由于推广良种种植,崇州农民每亩水稻可比过去增收50—200元,优粮优价优购得以体现。

  “良田”高产,量质齐飞。崇州坚持田网、路网、渠网、观光网、信息网、服务网、设施用地网“七网”同步规划建设,10万亩核心区实现高标准农田全覆盖,水稻产业集中度达95%。2020年,粮食种植面积47万亩,产量22万吨。崇州连续5年被省政府表彰为“粮食生产先进县”。

  与此同时,崇州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今年开展专项整治,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目前,崇州种粮耕地达到36.5万亩,比去年扩面5000余亩,预计水稻产量达18.77万吨,比去年增加2500吨。

  “良制”益农,助农增收。崇州大力促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积极探索流转交易、抵押融资等集体建设用地开发利用机制和“点状供地+组合供地”用地模式,实施天府国际慢城等重大项目18个,构建“龙头企业+合作社+经营联合体”运营机制,组建“天府好米联盟”,带动农民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崇州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6-2020年分别为17896元、19543元、21438元、23625元、25747元,5年年均增长8.8%。

  “五良”与“五优”的相辅相成,概括出崇州发展都市现代农业、保障粮食安全,由表及里,在“根”部作业的路径与成效。

  由内而外 产业融合壮大“农业+”

  “村长”论坛举办地——白头镇五星村,是一个有故事的村庄。2013年前,五星村是成都市第二轮第一批相对贫困村,交通不便、居住环境差、村民收入低。此后的8年时间,五星村不断“逆袭”,成为全省观摩乡村振兴的先进代表,五星村走过的路,就是崇州推动农业农村发展的缩影。

  回顾这条路,五星村将其归纳为“逆袭三部曲”——村庄变景区、农产品变名产品、农民变股东共同富裕。

  久久为攻,必现其效。几年间,五星村焕发新生。

  昔日脏臭的桤木河,历经河道整治、黑臭水体治理、土地整理、绿道建设,成了千亩湿地公园的核心区,其美丽景致成为崇州公园城市乡村表达的一张名片。与此同时,本地家具龙头企业投入、打造场景,探索发展“绿道经济”。

  在“小组微生”新型社区项目带动下,全村306户村民整合宅基地、组建土地合作社,重新建起了一个组团式聚居的美丽新村。村民们将空闲出来的新房又交给村合作社统一经营,吸引“闲来”民宿、“风谷”文创工坊等乡村旅游主体26家,户均增收过万元。同时,又引进了百亿项目天府国际慢城,使这里变成了具有国际水准的乡村旅游目的地。

  昔日分散、细碎的农民承包地,合并形成了1500亩高标准农田,交给村土地股份合作社经营。农业职业经理人请进来,合作社社员入股的育秧中心、烘储中心、加工中心、实训中心建起来了,功能大米“稳糖米”来建基地了,“白头五星”牌的稻鱼生态米、黄菜油上了电商平台……通过集体经济组织运营,村民增收有了多种途径,五星村成了省内知名的富裕村。

  这条路上,农村、农业、农民发生了可喜的变化,这些变化聚合反应、互相作用,让现代化特征悄然显现于这个高颜值、高收益的新村,也让四川省“四好”村、“中国最美休闲乡村”等荣誉接踵而至。

  这样历经巨变的新村庄,在崇州还有很多。例如,以“∞”符号造型闻名的建筑“竹里”,以及其所在的竹艺村;以“乡村中的宽窄巷子”定位的川派盆景特色林盘严家弯湾;以保护乡村形态、促进生态价值转化的“鲜道·幸福里”,实现了“一个林盘聚落催生一个规上服务业企业”,使得林盘经济发展走上快车道。此外,还有国际志愿者参与的“凡朴”林盘生态模式、为纪念十二桥烈士晏子良而打造的“英雄林盘”等多形态、多业态的川西林盘样本。

  数据表明:竹艺村、五星村、幸福里等林盘微商圈全面起势,都市农业产业功能区和三郎旅游度假区2020年在消费领域贡献税收4250万元、较2018年增长44%。

  可以说,川西特色林盘作为成都平原特有的乡村地理风貌,经过持续不断的保护修复开发,生态价值不断转化,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由内而外渐次推进,林盘经济已初露增长极潜质。

  接下来,崇州将叫响“成都田园生活体验首选地”品牌,聚焦市民对“诗意田园”的新向往,以产业功能区、川西林盘、绿道蓝网、大田景观等为载体,在林盘绿道等生态场景中叠加创意农业、文化展示、体育赛事等绿色消费业态,促进生态价值创造性转化。

  崇州拥有7083个川西林盘,“固碳”作用突出,“未来崇州最大的价值和潜力在生态,在绿色、低碳发展。”下一步,崇州市将对林盘经济进行全面探索,不断突破“农业+”的内涵与外延,在农旅型林盘之外,挖掘特色资源、塑造核心IP,加大对科技型、科教型、生产服务型等主题林盘的思考和谋划,培育新业态新场景。

  此次论坛前,崇州市被评为全省乡村振兴先进县(市、区)称号,获得一次性给予6000万元财政资金补助。一组数据支撑于后:农业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2019年的3.4%提高到2020年的7.2%,农业在三次产业结构中的占比由2019年的11.6%提高到2020年的12.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5747元、5年年均增长11.7%,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15的1.69:1缩小到1.61:1,小于成都的1.84:1。

  崇州提出,力争到“十四五”末,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突破4万元,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到1.58:1。

  由点到面 顶层设计推动城乡融合

  2019年初,四川省谋划启动了一场涉及面广泛、群众关注、影响深远的重大基础性改革,即全省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又被称为“两项改革”。

  在这场重塑城乡关系和经济地理的改革中,崇州市将过去的25个乡镇调减为6个街道和9个镇,减幅达40%。在新的“12345”组团式发展格局下,崇州建立“精明增长+精明收缩”机制,调减近1.8万亩非核心区域城镇开发规模,疏理、整合1271亩存量用地、低效用地,向城市组团和重大项目集中。

  今年3月,在“两项改革”形成的新城镇空间布局基础上,四川启动了“两项改革”的“后半篇”文章——围绕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发展质量、增强服务能力、提高治理效能“四大任务”,提出加强乡村规划建设、完善镇村便民服务体系、加强乡村基层组织建设等24项重点任务,完善体制、机制改革的“顶层设计”。

  对于崇州而言,主动思考、系统谋划“后半篇”文章,还与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的探索紧密关联。崇州认为,城乡融合发展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崇州作为试验区重要组成部分,最鲜明的特质就是背靠成都中心城区,最显著的优势就是拥有良好的生态本底,最有基础率先探索建立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

  专家认为,在农村诸项改革中,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的土地制度改革事关全局、意义重大——通过确权颁证,使土地从小农经济中“松绑”,再通过入股、流转等方式加大土地集中度,推进农业规模经营,推动现代农业全面发展。

  土地确权颁证,崇州动得早、做得到位:截至目前,崇州为农民颁发各类农村产权证书88.3万本,完成3462个村民小组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和股份量化,后者为发展集体经济创造了条件。

  据《崇州市共同富裕指标分析报告》显示,崇州市2020年共同富裕评估分值为53.9分,15个镇街评估分值位于46.9—59.7分区间,整体收入水平偏低和收入差距较大等问题较为明显,仍处于共同富裕的起步阶段。发展集体经济被视为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保证,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一环。

  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需要优秀人才。今年上半年,崇州完成了村(社区)换届工作。换届后村(社区)“两委”班子呈现3个更优:年龄结构更优,平均年龄39.9岁、降低了3岁;学历结构更优,大专及以上学历占比55.4%、提升4.9个百分点;人员结构更优,优秀农民工、返乡大学生、退役军人和社区工作者占比达到92.6%、提升13.4个百分点。

  发展现代农业、增强产业底气,需要金融赋能。破解农村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崇州推进农村产权交易、农村金融、农村电商“三站合一”,为乡村振兴“钱从哪来”服务,先后实现四川省首宗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首宗养殖水面经营权抵押贷款、首宗林木竹果权抵押贷款、首宗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累计实现农村产权抵押融资27亿元。近5年来,崇州整合财政资金57亿元,撬动金融和社会资金投入509亿元,撬动比例为1:9。

  破解二元结构、促进城乡融合,需要配套改革和公共服务一体化。崇州把都市农业产业功能区、消费电子产业园、三郎旅游度假区三个产业功能区视为“城乡融合发展主战场”,推动实施“扩权强镇”工程,探索将本属于部门的行政审批服务事项下沉到镇(街道)和社区工作站,推动构建15分钟公共服务圈,下沉政务服务事项145项,实现“马上办”82项。深入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城乡供水一体化,梯次推动山水田林路房整体改善,防治大气污染和河流全流域治理,实施智慧系列民生应用项目,推动高品质公共服务向乡村覆盖、向林盘布点。

  全省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时间指向2025年,目标定位5项:乡镇(街道)、村(社区)运行机制更加高效顺畅,公共服务水平和基层治理能力显著提升,产业布局更加优化,新型城镇化体系更加完善,县域综合实力和整体竞争力明显增强。

  全局联动、系统推进,崇州紧扣自身实际,科学设计、踏实践行,做强“水稻+”、做优“农业+”、做好“农村+”,让城乡融合在基底层面活力强劲、自然发生。

  所有过往,皆为序章。所有将来,皆是可盼。


(责任编辑:梁木)

分享到:
35.1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