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央乡村工作会议
2023稳秋粮 夺丰收
首页 > 滚动资讯 > 正文

“十三五”农业援藏工作综述:同心耕耘结硕果 高原奋进谱新篇

2021年09月15日 13:25   来源:农民日报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李鹏

  金秋九月,青稞飘香,牛羊肥壮。从拉萨河谷到“后藏粮仓”,大小农机具在田间轰鸣,处处是农牧民忙碌丰收的景象。西藏高原上农牧业高质量发展,农牧区面貌大变样,农牧民生活甜如蜜。

  幅员辽阔的雪域高原,近70%的人口是农牧民,农牧业仍然是生存发展的根基。近年来,西藏牢牢稳住农牧业基本盘,发挥了三农“压舱石”作用。“十三五”期间,西藏农牧业有了高质量发展。据了解,西藏2020年粮食产量达到103万吨,连续6年稳定在100万吨以上,比“十二五”末增长2.4%;青稞产量79.5万吨,比“十二五”末增长12.2%,青稞良种覆盖率超过90%,比2015年提高5%,青稞单产比2015年增加16.6公斤;蔬菜产量达到100.03万吨,夏季主要城镇自给率超过85%;肉奶产量达到101.51万吨,肉奶人均占有量位居全国前列;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65%。

  回望“十三五”,西藏农牧业取得质的飞跃,这离不开西藏各级的努力,更离不开农业农村部、各援藏省市的关心支持和无私援助。

  特色产业活力迸发,富民产业遍地开花

  在海拔3800米的山南市乃东区颇章乡布仁沟,一座集育种扩繁、规模养殖、蛋品加工、禽肉加工、生物有机肥加工于一体的全产业链现代化藏鸡养殖场在日前投入运行,成为世界海拔最高的育雏鸡舍。刚一运行,良种蛋鸡存栏已近20万羽,存栏规模跃居西藏首位。项目全部建成后,预计养殖规模达100万羽,可安置就业150人以上,季节性用工500人以上,辐射带动周边产业就业1000人以上,带动山南市20个经济基础薄弱村增收。“除了满足西藏禽蛋市场需求外,我们在产业链末端,以鸡粪加工有机肥实现污染物零排放,预计每年改良土壤5万多亩。”湖北省第九批援藏工作队领队、山南市委副书记、常务副市长李修武说。

  在西藏,以青稞、牦牛、藏猪、藏羊、奶业、蔬菜、饲草七大产业为重点的“7+N”产业发展格局已经形成,以10个高原特色生物产业基地为主的国家重要高原特色农产品基地已经建立,日喀则市白朗县、拉萨市城关区、林芝市工布江达县、那曲市色尼区等4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已经建立,山南市乃东区昌珠镇、林芝市墨脱县墨脱镇、拉萨市当雄县龙仁乡等6个产业强镇相继创建,西藏农牧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龙头企业和农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均较2015年实现翻番,农畜产品加工综合转化率达到15%。

  易贡,在藏语中意为“美丽”,与这里的风景极为契合——雪山、碧湖、绿树,点缀着片片茶园。在林芝市波密县易贡乡有着西藏第一块茶田。1963年,从四川名山蒙顶茶场引进四川中小叶群体茶树品种试种成功。从当年主要保障驻藏部队副食供应的军垦农场到如今集茶苗繁育、茶叶种产销、产品开发、红色旅游等于一体的全产业链综合型国有企业,易贡茶场实现了经营发展兼顾茶农职工普惠的华丽转身,靠茶致富、靠茶发展已经成为它的标签。

  “这个一芽两叶的,卖给茶场一斤20元。这个一芽一叶的更贵。”茶农格桑土登和爱人一边忙着采摘鲜叶,一边说道,去年一家人靠着30亩茶收入3万多元。

  这些变化离不开援藏技术支持,易贡茶场生产部部长、广东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专家黄华林介绍,通过优化种植管理水平,引进先进设备,升级改造加工工艺,目前茶场砖茶压制能力提升了10倍;建起了产品溯源体系和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引进名优红茶绿茶加工等先进技术13项,攻克技术难题6个,1项新技术填补了自治区在该领域的空白。“最可喜的是,我们不断试验调整配方比例,降低边销茶氟含量,去年成功研发出符合标准的低氟健康边销茶,实现了零的突破,希望茶叶能够真正成为易贡人民增收致富的‘金叶子’。”黄华林说。

  确如黄华林所说,靠着茶叶,易贡茶场茶农和职工采茶收入年人均有2万余元,在墨脱县,仅茶产业几年来就帮助当地农牧民增收700多万元。

  西藏提前一年整体脱贫,历史性消除绝对贫困,产业扶贫贡献巨大。统计数据显示,截至目前,西藏累计实施产业扶贫项目3055个,落实各类产业扶贫资金464.5亿元。产业扶贫直接带动23.8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提前一年实现脱贫,85%以上的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受益。

  农业援藏政策措施精准到位,凝心聚力信心百倍

  在政策上及时支持。在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召开后,原农业部于2015年10月9日在北京专门召开了支持西藏农牧业发展座谈会,出台了《关于支持西藏农牧业绿色发展促进农牧民增收致富的意见》;2016年又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六部门印发了支持西藏农牧业转方式调结构促增收重要举措实施方案,同年7月即在拉萨召开了全国农业援藏工作座谈会。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积极指导西藏编制自治区、市县产业扶贫规划,确定主导产业发展思路、重点任务和支持措施。专门制定“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农业扶贫实施方案,动员部系统各单位拿出超常规措施,支持西藏加快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扎实做好“十四五”西藏农业农村发展研究工作。组织开展西藏农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专题调研,摸清了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以来西藏农牧业发展总体情况、中央支持政策落实情况、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研究提出了“十四五”和今后一个时期西藏农牧业高质量发展、推进乡村振兴的总体思路、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建议。

  在今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到西藏考察后,农业农村部及时部署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西藏考察讲话精神,在国家部委中第一个派员赴藏对接工作并赴边境县考察对口帮扶事宜。

  在项目上极力保障。在“十三五”期间,支持创建了日喀则市白朗县、拉萨市城关区、林芝市工布江达县、那曲市色尼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支持日喀则市青稞建设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支持乃东区昌珠镇、墨脱县墨脱镇、当雄县龙仁乡等6个乡镇建设产业强镇,不断提升西藏农牧业产业化水平。在今年,农业农村部继续支持西藏拉萨市当雄县、日喀则市萨迦县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支持西藏藏系绵羊、西藏藏鸡建设特色优势产业集群,支持桑日县绒乡、贡觉县阿旺乡等6个乡镇创建产业强镇。农业产业融合发展项目的实施,促进了西藏高原特色农牧业原料生产、精深加工、体验展示、物流销售融合发展格局的形成。

  在人才上尽力满足。“十三五”时期,农业农村部先后选派了援藏干部3批26人、博士服务团5批12人。他们克服高原缺氧、远离家人、生活习惯不同等重重困难,忘我地投入到西藏农牧业各条战线,成为西藏农牧战线的骨干。五年来,全国农业系统“专家西藏行”活动、农业技术服务团援藏行动相继启动,技术援藏、人才援藏不断开辟新途径。加大西藏农业农村人才培训力度。重点培育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及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产业带头人,累计在西藏培训1万多人。指导西藏遴选8000名贫困户产业发展指导员,覆盖了所有贫困村和建档立卡贫困户;支持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和大学生村官示范培训,实现对西藏所有贫困县全覆盖。

  在资金上大力倾斜。出实招、办实事,“十三五”期间,西藏共落实农牧业项目中央投资和中央支持西藏农业财政专项资金310.14亿元,其中农业农村部落实资金275.57亿元。特别是在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上给予西藏每亩增加500元的建设标准资金倾斜;在草原生态补助保护上,将西藏承包到户而没有纳入草奖补助的1.32亿亩草原纳入新一轮草奖范围,极大地惠及西藏广大农牧民群众。今年,农业农村部对西藏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安排各类资金达61.81亿元,重点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耕地地力保护、优势特色主导产业发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在农业农村政策资金的支持下,西藏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持续提升,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

  在农业产业化上支持发展。组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西藏开展有效对接,在第四次全国农业援藏工作会议上,促成8家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在西藏落地,在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认定中向西藏倾斜,西藏农牧业龙头企业和农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2020年,西藏全区地市级以上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162家,其中国家重点龙头企业11家,涉及青稞食品、肉制品、乳品、中药材、食用植物油、毛纺、酒等西藏特色产品,农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57亿元,较2015年增长了一倍。

  多举措支持西藏农民合作社发展。组织翻译出版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藏文版,方便藏族农牧民了解法律内容。安排中央财政农业生产发展资金支持农民合作社发展,在国家示范社评定上明确提出对贫困地区农民合作社予以优先考虑。通过走进去与请出来相结合的方式,赴西藏举办合作社培训班,并在组织全国合作社带头人和辅导员培训中,将名额向西藏倾斜,组织当地合作社理事长、辅导员外出参加培训,开阔视野、提升能力。2020年底,西藏共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1.35万家,全区农民合作社已经覆盖主要农产品生产经营,很好带动了西藏特色种养业发展。

  支持西藏农牧业品牌建设。对西藏绿色食品申报主体认证审核费和标志使用费以及有机农产品认证费实施减免政策,对西藏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登记实行优先受理、优先现场检查、优先检测、优先审核、优先颁证“五优先”政策,对绿色食品企业实行“快速通道”政策。“十三五”期间,累计支持西藏发展绿色食品77个、有机农产品72个、农产品地理标志15个。2020年,农业农村部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安排中央转移财政支付资金1351万元,支持西藏帕里牦牛、工布江达藏猪等2个地理标志农产品发展。

  省市携手援藏,助推西藏农牧业发展

  西藏农牧业发展、农牧民富裕也离不开各兄弟省市的无私援助和各省市农业援藏人员的无私奉献。17个援藏省市凝心聚力在智力、科技、资金、产业等方面全方位助推西藏农牧业发展。

  “十三五”期间,17个援藏省份500余名援藏干部和技术人员奋战在雪域大地上,奔波在田间地头、茫茫草原上。

  聚焦产业,助力发展。无论是林芝的茶叶、山南的藏鸡、拉萨的平谷大桃、阿里的白绒山羊、昌都的阿旺绵羊、那曲的嘉黎牦牛、日喀则的帕里牦牛,还是一个个拔地而起的现代农业产业园、特色小镇,这些支撑着西藏经济发展的基础都离不开援藏的支持。“十三五”期间,各省市投入50余亿元助力西藏农牧产业发展,涉及青稞、蔬菜、牦牛、奶牛、水产、绵羊、山羊、藏猪等多个方面。

  打通市场,提供消费平台。各省市积极利用各项展销会、推介会、交易会及媒体平台宣传推介西藏农副产品,扩展消费渠道,纷纷推出“藏品出藏”。北京市积极打造“1+16+3+N”特色扶贫消费模式,搭建1个展示展销体验推介平台,建设16个区消费扶贫分中心,确立线下、线上、社会动员3种营销主体模式,引入N个市场资源要素品牌对接,实现拉萨特色农产品500余种入驻消费扶贫双创中心,2019年拉萨各类产品在京销售额达1463万元,1.8万贫困人口受益增收。上海发挥农产品扶贫联盟、拼多多、淘菜猫、盒马鲜生、本来生活等平台作用,推动日喀则22家企业近50种特色产品进入上海消费扶贫销售渠道,“十三五”以来,通过各种展示展销活动和线上线下扶贫农产品销售等方式,在沪直接销售西藏农产品3840万元。

  智力援藏见成效。各援藏省市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加大西藏农业农村人才培训力度。吉林省创新培训学习方式,依托“农牧业远程视频咨询诊断服务系统”举办了8期共12场远程培训,指导日喀则市组建了78人的农牧科技专家服务团,通过“线上讲解+线下辅导”方式,累计开展培训达40余场次,受益人数4000余人次。据不完全统计,“十三五”期间各省市培训指导农业技术人员和农牧民3.5万余人次。


(责任编辑:景远)

分享到:
35.1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