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世界粮食日
图说三农
首页 > 滚动资讯 > 正文

土地整治助力宜都脱贫村蝶变样板村

2021年09月02日 13:11   来源:湖北日报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祝华 通讯员 胡志喜

  8月30日,宜都市枝城镇架锅山村,桃红李熟,茶绿漫山,如同世外桃源。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6年前,架锅山村在全镇32个村中经济排名倒数第二。毗邻的全心畈村桃花节热火朝天,而架锅山却冷冷清清,这让全村553户1629位村民心里很不是滋味。

  2016年,架锅山村被纳入全域国土整治项目,先后带来国土、水利等12个项目落户,短短一两年间,通村公路拓宽为双向两车道柏油马路,村容村貌提档升级。

  “现在孩子上学方便多了,走路10分钟就能到校车接送点。”62岁的村民赵国益说,以前住在山上,要走1个小时才能到山下,山上的4亩桃李树,结了果子都要背到宜都去卖,1斤只能卖到1块钱。现在水泥路通到每家每户,在家门口就能摆摊卖水果,“一到双休日就有很多车进村收桃,1斤5块钱,一天最多能赚400多块钱。”

  “土地整治时,我们还充分考虑与当地产业对接,充分发挥国土综合整治项目引领作用,发展极具特色的一村一品产业。”宜都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介绍,考虑到村里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美、小水果高产,2016年,该局邀请专业规划单位进村打造农旅融合项目,以带动村户高质量精准脱贫。通过3年至5年的建设,把架锅山打造成“十里桃花红”的观光旅游生态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2018年底,投资236万元的“十里桃花红”一期项目启动,包括休闲平台、花果山观景台、游步道、荆南湿地、“蔡家纸厂”整修及张家冲水库环线建设等。整治后的村庄不仅“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而且“留得住文化、记得住乡愁”。每逢桃花盛开的时节,架锅山村就成了热门“打卡地”,前来赏花的游客络绎不绝。“这里环境美,路也好走,过来玩心情很舒畅。”一名参加采摘活动的游客手捧蜜桃、高兴地说。

  在改善基础设施的同时,当地围绕“房前栽花、屋后种树,洁净农院、扮靓农家”的思路,因地制宜,鼓励有条件的农户对庭前院后进行改造升级,引导农民群众开展庭院绿化、净化、亮化。

  村民张绍绪年轻时当过瓦匠,2016年因儿子家里急需用钱,他考虑把老宅出租,但因房屋破旧,山村环境闭塞,无人问津。随着村里人居环境大幅度,张绍绪重拾起瓦匠技艺,自己动手整理门前庭院,在门外修了水池,在路边种了花卉,妆点起“庭前院后小花园”,还花20多万元把家里装修一新。

  如今,架锅山村基础设施改善了,桃花广场、湿地公园扮靓了乡村,光伏发电、桃李合作社、茶叶加工等产业齐头并进。村党支部书记周心全称,村集体经济年收入从4.6万元增至21.65万元,排到全镇第5名,曾经的贫困村已蝶变为宜都市乡村振兴的样板村。


(责任编辑:梁木)

分享到:
35.1K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
  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
  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
  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
  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
  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