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央乡村工作会议
2023稳秋粮 夺丰收
首页 > 滚动资讯 > 正文

“临时驻村书记”的一天

2021年07月29日 13:32   来源:农民日报   

  湖北恩施是农业农村部30多年定点帮扶地区,也是红色革命基地。曾经的洞下槽村是恩施州白杨坪镇最贫穷、最落后的村落。它如何在脱贫攻坚战期间,实现了华丽蝶变?今年5月,笔者来到湖北恩施参加“绿色山河红色魂”主题党日活动,期间根据日程安排,在恩施州白杨坪镇洞槽村当了一天驻村书记,探寻蝶变的秘密。

  早上8点,笔者跟随驻村干部谭剑来到村委会签到“打卡”。恩施州下派的驻村队伍拥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尖刀班”,谭剑作为“尖刀班”班长,带领了3位干部驻村4年让村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9年,“尖刀班”开始着力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水电路、通信、垃圾污水处理等逐一提档升级。洞下槽的村民陆续走出大山,搬进新家。

  搬出大山,不仅改变的是生活环境,更是思想观念的转变。对于乡村振兴,村民老黄叔也有自己的梦:“在自家茶园,发展畜产品养殖,搞个生态茶香鸡卖一卖,一定会有市场!”

  产业是发展的根基,产业兴旺,农民有事做、有钱挣,农村才能活力四射。为发展茶叶产业,村里引来了恩施玉露合作社,请来了农科院的专家,拉来了项目资金,打通了外运通道。一斤上等的恩施玉露茶可以卖到上千元,每户茶农年均增收2万多元。“过去,每亩地产出不过数百元。现在我们一亩地能挣几千元,收入多了,年轻人拥有了更多生财门路。”71岁的宋银章自豪地说。

  原本干活一把好手的杨大哥,前些年在建筑工地打工遭遇意外,丧失了劳动能力,全靠杨大嫂一人打工糊口,家中还有两个在读的女儿。沉重的生活压力使杨大哥患了抑郁症,杨大嫂边抹泪儿边说:“那会,俺老伴儿治病花了不少,又丧失了劳动能力,真的不能再负担娃的学费了。”

  治穷先治愚,资助学子是脱贫攻坚的重要措施。2019年,在农业农村部对外经济合作中心挂职恩施州委常委的李岩主任积极倡议下,外经中心多名党员干部与洞下槽村村民签订了“结对子、共成长”帮扶协议。杨大哥的大女儿与中心马志刚处长的女儿就是其中的一对。两个家庭通过结对交友、互助互学、奉献爱心,共同成长。去年,杨大哥的大女儿成功考取华北电力大学。

  笔者了解到,针对杨大哥这样的“三类”重点监测对象(边缘易致贫户、脱贫不稳定户、疫后返贫入贫户),村“两委”密织一张监测网,做到“常回头看看”。对照建档立卡信息和疫情等影响脱贫质量的因素,他们每半月完成一轮入户排查工作;针对重点对象进行再梳理、建台账,“一户一档、因户施策”,通过“一名领导+一名帮扶干部+一名尖刀班成员”的方式,落实专班结对帮扶责任,对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和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农户,除了困难生活补贴,还通过社会力量进行对口帮扶。

  脱贫攻坚以来,村里“巧借山水、盘活资源”,积极开发乡村旅游,建亲子游乐场,发展民宿,开餐饮店。胖嫂回到村里在烧烤园打工,一个月2400元的收入足够家里开销。胖嫂说:“村里变化真的太快了,在家门口上班可比以前幸福多嘞,重点是照顾老人方便,俺们准备明年生个虎宝宝。”

  2020年,洞下槽村乡村旅游带动保洁、保安等岗位的村民常年就业160人,临时就业200余人,创造工资性收入100多万元。打工人回到了家门口“撸起袖子加油干”,把村庄变成景区,把农园变成乐园,把农产品变成商品,农民增收致富,推进乡村振兴。

  近年来,不少成功乡贤、优秀大学生、退伍军人回流本土,为家乡建设作贡献。这几年村里动员1名致富能人返乡创业,吸纳3名返乡大学生加入村“两委”,发展4名优秀青年农民为党员。召回人才,更要留住人才。村里也逐步建立了乡村本土人才回流机制,特别是结合农业现代化建设,统筹各项扶贫优惠政策,制定乡村本土人才回流创业扶持计划,并从土地流转、融资担保、贷款贴息、税费减免等方面给予相应支持。

  结束了入户走访,下午笔者参加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院坝会。村民代表们纷纷从基层党建、文旅融合、产业发展、乡风文明等方面分享观点。这样的“干群促膝把话聊”每年要召开150余场次,围绕村民关心的问题和村民商量着办,已是村里开展基层治理的有效途径。激烈的讨论使得村民的“主人翁”意识显著激发,积极性、创造性充分调动,村务制度化、规范化稳步推进,村民成为推进村级事业发展的大受益者、最积极参与者和最终评判者。

  以自治为基础,激活治理内生动力;以法治为保障,推进治理井然有序;以德治为支撑,树立文明新风;推进数字治理,将“互联网+”与乡村基层治理有机结合,实现村级事务治理数字化、智慧化。创新的基层治理模式“花式上阵”,洞下槽打出了一套“致富组合拳”。


(责任编辑:景远)

分享到:
35.1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