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孙维福
渔船密列紧挨、桅杆直立如林,盛夏骄阳下,一条大铁链锁住出海口的河北省沧州黄骅市南排河镇中心渔港内出奇寂静,只有桅杆尖旗子在迎风舞动。“从5月1日到9月1日休渔期,我们这里6个渔港的630多艘渔船都要归港停捕。”南排河镇党委书记张彬说,虽然如此,但离船的渔民大多没闲着,“不是整修船只、网具等待开渔,就是在现代渔业园区的海水养殖工厂、棚室里忙活着呢。”
紧靠渤海湾的黄骅市,拥有近70公里海岸线,其中长达50公里都在南排河镇。涉及21个渔村、面积5.5万亩的黄骅现代渔业园区,全部沿这段海岸线展开建设,形成水产苗种培育园区、温棚养殖园区、工厂化对虾养殖园区、虾蟹养殖区4个水产园区。仅以工厂化对虾养殖为例,即以高出传统养殖方式10倍、40倍、120倍的经济效益,将现代渔业海水养殖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苗种繁育充足,种源不再受制于人
纵深百余米、连栋十来座、拱形蓝瓦顶,在黄骅现代渔业园区,这样的棚室建筑最为多见。它们可不是果蔬种植大棚,而是总水体45万立方米、年产61.6亿尾各类苗种、年养殖1.2万吨水产品的海水育苗棚室、工厂化养殖场。
目前,黄骅市已拥有海水苗种繁育企业108家,其中国家级原种场2家、省级原良种场6家,国家级健康养殖示范场35家,主要繁育日本对虾、南美白对虾、三疣梭子蟹、牙鲆、半滑舌鳎、海蜇等水产苗种。正是有了苗种的充足保障,全市海水养殖面积才得以发展到近7.5万亩,养殖范围涵盖对虾、梭子蟹、海参、石斑鱼等10余个品种,成为河北省特色优势水产品的重要产地。
在108个海水苗种繁育企业中,鑫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被黄骅市视为最具代表性企业。主要表现在其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突破虾、鱼、蟹、贝等重要增养殖生物遗传育种研究、苗种高效扩繁、健康养殖、绿色加工等关键技术。在该公司承建的国家级水产良种场内,176个直径两米的圆形保种池,密密排列在南美白对虾品种选育中心棚室里,“一个池子放养500只种虾,最后只留下50只,雌雄选配成对后,每对能排虾卵50万个,用这些虾卵再育出苗种,进行大规模工厂化养殖。”6月28日,在中心负责人郭聚涛指点下,记者穿上白色大褂、系好一次性鞋套、双手用酒精消毒之后,才进入棚室,得见了循环、恒温、过滤水保种池中,那些被叫作原苗种的虾宝宝们。
谈到大手笔投入进行对虾品种选育,鑫海公司总经理许宝新说是“为了不被外国垄断种源”。据他介绍,南美白对虾种苗长期以来受到美国等国家的市场控制,随着国内养殖、消费需求日增,如果不能在苗种选育方面过关,就会受制于人,被迫高价购买进口苗种,“现在我们公司不仅能够利用引进原种繁育合格苗种,还通过反复配比,选育出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对虾种苗。”
远超传统模式,工厂化养殖前景诱人
在推进现代渔业进程中,黄骅市特别注重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渔民转产转业,全市已有越来越多的渔民走下渔船,加入养殖合作社,进入“海鲜”工厂,踏上了不出海照样增收的新路。广鑫养殖专业合作社就是这条路上的代表。由于南美白对虾占据京津冀市场90%,同其他养殖合作社一样,广鑫养殖专业合作社也选择工厂化养殖南美白对虾。与传统池塘养殖比较,工厂化养殖在保证对虾生长环境的同时,也产生了相当可观的经济效益。合作社负责人张东介绍,工厂化对虾的成长周期最短只需两个多月,每个养殖池每年可产出四五茬,既克服了气候局限性,又提高了养殖池利用率和产出率,“我们每年能供应14万斤成虾,平均每天5000斤到6000斤。”
为破解传统露天养殖低质低效困境,近年来黄骅市结合实际,探索了多种高质高效设施对虾养殖模式:一是培树金汇水产、天水一方等企业建立工厂化养殖模式,实现一年养殖四茬,每年亩产可达2.5万斤,是传统养殖的120倍,每亩年利润达38万元;二是引导万生源建立了大棚高位池养殖基地,实现一年养殖两茬,每年亩产可达8000斤,是传统养殖40倍,每亩年利润达12万元;三是扶持张巨河村露天养殖基地建立小棚养殖模式,实现一年养殖两茬,每年亩产达2000斤,是传统养殖10倍,每亩年利润达3万元。目前,黄骅市南美白对虾工厂化温棚养殖周期,已普遍由一年一茬实现一年三茬,亩产量可达5000斤,年产约400万斤,产值超亿元。同时,黄骅市还积极推动日本囊对虾工厂化养殖,解决了南美白对虾养殖一枝独秀、养殖品种单一问题,为调优养殖结构、实现可持续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
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认证的三疣梭子蟹是黄骅著名海产,其所在海域独特的水质环境和淤泥质底部环境,造就了黄骅梭子蟹“更无一物可以上之”的舌尖美誉。但随着市场供不应求,野生梭子蟹价格高企,一只大蟹要价三四百元。令人欣慰的是,黄骅市从2014年开始,每年投入500万元用于梭子蟹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探索梭子蟹温棚错季暂养模式,现已获得平稳发展,形成了以李家堡、东高头、关家堡为重点的发展集中区域,错季存储梭子蟹可达3000公斤,每斤价格可比收购价高出8元以上。同时,这种温棚暂养技术,还向海螺、虾虎鱼等多水产品种的养殖实现了拓展。
凸显高质高效,现代渔业助推融合发展
屋顶平整、院落方正、街道宽直,5500口人的传统渔村张巨河,像比照着网格线建造而成。离这个“家家不是有人出海打鱼、就是有人海水养殖”的渔村不远,就是世界三大古贝壳堤之一的“黄骅古贝壳堤”。依托独特的海景海韵、渔港渔事,张巨河村挖掘渔民传统生产、生活元素,创意改造渔民闲置院落,发展特色休闲渔业,搞起了集住宿、餐饮、娱乐、海上观光游于一体的渤海湾渔家民宿。圣禾民宿公司负责人陈金栋说:“一个起居功能齐备的院子能住两家子人,包含早餐,一天只需500多元。”
张巨河村只是黄骅市发展现代渔业,实现渔业转型升级、渔村美化亮化、渔民富裕增收的一个缩影。黄骅市副市长、园区管委会主任李荣昊告诉记者,位于南排河镇的现代渔业园区,现已覆盖镇里21个渔业村、6座渔港,涉及各类船舶646艘。园区沿海岸线从南到北共规划6个功能区,其中包括中心综合服务区、现代种养园、科技推广示范园、水产品加工及物流园、休闲渔业观光园、渔家海洋文化博览及渔家风情体验园。
据了解,自2016年被认定为省级园区以来,短短几年,黄骅市现代渔业园区建设规模已达5.5万亩,其中高端设施养殖面积达1.44万亩。园区水产品年均产量达7.9万吨(包括远洋捕捞)以上。2019年底,园区总产值达到15.9亿元,其中海水育苗产值1.3亿元,育苗水体32万立方;海水养殖产值3.4亿元,产量1.2万吨;海洋捕捞产量6.7万吨,产值7.5亿元;海产品加工和物流产值2.7亿元;休闲渔业产值达1亿元。园区渔民人均纯收入达1.7万元以上。
随着“产业融合度高、科技含金量高、可持续发展程度高”的“三高型”现代渔业园区基本成型,黄骅市围绕高质高效建设的现代渔业,正在成为助推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责任编辑:景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