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央乡村工作会议
2023稳秋粮 夺丰收
首页 > 滚动资讯 > 正文

“粽”出小康路——吕梁山区“粽子村”的逆袭故事

2021年06月15日 14:39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太原6月12日电(记者魏飚、王劲玉)三片粽叶交错相叠,绕着左手大拇指来上一圈,形成一个漏斗形状,把早已泡好的糯米和蜜制的黄河滩枣塞进去,粽叶封口、马莲草系紧,一个个精美的粽子就成形了……临近端午节,山西省吕梁市临县前青塘村又到了一年中最忙碌的时候。

  近几年,这个曾经的贫困村被小小的粽子改变了命运,村民靠包粽子、卖粽子脱了贫,走向小康之路。在前青塘村的粽子加工厂,53岁的村民王金莲动作麻利,包好一个粽子仅仅需要15秒。“现在每月能挣上五六千元。”她说,在家门口打工挣钱不少,还方便照顾家里。

  前青塘村位于山西吕梁临县县城以南8公里,湫水河西岸。与一般黄土高原山区村落普遍干旱有所不同,前青塘村有俗称“海眼”的泉水,一年四季水量充足,天然优质的水资源,孕育着400亩品质优良的茂密芦苇。但是,过去守着好资源,村子却没富起来。村干部说,过去芦苇大量卖给了外来商贩,价格很低,挣不上钱。上好的糯米和黄河滩枣,包出的粽子多是村民自己食用。

  2015年8月,驻村干部来到村里,与村干部商量,决定利用当地优质水资源和芦苇叶,将“粽子”作为脱贫的主导产业。不过,村民心里打鼓,一个季节性如此明显的产业能否挣钱?

  2016年,村干部邀请在外经商的张新勤回村创办粽子加工厂,试水的8万个粽子销售一空。在张新勤的带动下,村民们纷纷加入这个行业,家庭式作坊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从2017年的10多户,发展到今年已经有80多户。全村2500余人中,有近1000人从事粽子相关工作。

  村民刘继兰的粽子加工作坊,一年的销售额达到40多万元。去年,她还开启直播卖货模式,销量大涨,粽子的销路越来越广。

  如今,作为吕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临县青塘蜜浸大枣粽知名度越来越高,粽子也从季节美食变成四季食品。今年青塘粽子产量预计2000万个,销售额预计5000多万元,带动当地村民人均年增收六七千元。

  粽子带来的不仅仅是收入的变化,还凝聚了人气,改变了风气。“以前外出打工的村里人都回来了,家家户户忙着靠手艺挣钱。”前青塘村驻村工作队队长李鑫说,2000多人口的村子现在没有一个告状上访的人,全都琢磨靠粽子增收致富。

  前青塘村还根据资源优势,把苇子工艺品编织、水稻种植、鱼塘垂钓、特色民居旅游、农家乐确定为支柱产业。村里来了不少游客,村干部说,粽香不仅是粽子本身的味道香,吃粽子的人更想吃到“可以回忆的味道”。在前青塘村食品公司的粽子生产车间,几十名妇女穿着工作服,泡好的大枣和各类米堆放在大桶里,透过玻璃窗,购买者看到的是像自己孩童时母亲包粽子的场景。

  在村子的不远处,粽子产业园即将建成。“明年粽子产业园建成以后,年产量预计能达5000万个,利润能达6000万元,受益的村民会更多,也将为村里乡村振兴奠定很好的产业基础。”李鑫说。


(责任编辑:景远)

分享到:
35.1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