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央乡村工作会议
2023稳秋粮 夺丰收
首页 > 滚动资讯 > 正文

双手“编织”出来的幸福——记全国脱贫攻坚奖先进个人乔福军

2021年05月14日 16:01   来源:农民日报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姚媛 孙眉

  每天早晨4点,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泰来县平洋镇平洋村扶贫车间主任乔福军就会从睡梦中醒来,他忙碌而充实的一天就此拉开序幕。

  在工作中,乔福军是全镇10个扶贫车间的带头人,凭借过硬的技术和敬业的精神,带领一大批困难群众,通过手工编织脱贫致富;在生活中,他虽是一个胸背部畸形的残疾人,却是家里的“顶梁柱”,不但要照顾双目失明的年迈父亲和行动不便的妻子,还要照看13岁女儿的学习、成长。他沐浴着党和政府对残疾人、对贫困人口帮扶政策的阳光,又将勤劳致富的技能、自力更生的信念传播给更多的人。

  “从此以后,风吹不着,雨淋不着了”

  磨难,在乔福军的生活中如影随形。5岁时,乔福军因意外摔伤导致胸背部严重畸形;妻子刘宇佳患有先天性软骨病,行动离不开双拐。2006年,乔福军的母亲被确诊患有乳腺癌,为了给母亲看病,他卖掉了唯一的房子,还欠下了外债。

  为了生计,乔福军曾在外打工近20年。2014年,为了照顾双目失明的老父亲,乔福军不得不返回家乡。2015年,乔福军一家被认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2017年,泰来县政府引进江苏瑞王汽车有限公司,为全县的残疾、贫困人口开辟出一个新的谋生渠道——手工编织汽车坐垫。公司提供设计图样和冰蚕丝、亚麻等原材料,交给老百姓编织后,再统一回收。

  当第一期技能培训班开办时,县、镇政府的帮扶干部第一个想到了乔福军两口子。经过长达三个月的培训,乔福军和妻子学得一手过硬的技能。

  “‘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编织的手法是固定的,怎么灵活运用,就要看各人的悟性了。”乔福军说,他和妻子每天学习十几个小时,手上磨出了泡,手指被针扎得生疼,也不曾停下来休息。“我想,政府把就业平台落到家门口了,要学就学出个样儿来。”

  当年,夫妻俩依靠手工编织挣了4000多元。学成后的乔福军,无论公司需要什么图案,他只需要两天时间琢磨,就能编织出样品来。根据他的样品、图纸,其他人也能编织出合格的产品来。

  2018年,平洋镇第一家扶贫车间——“百姓创业之家”成立,有20多人在此务工,大多是生活困难的残疾人、老年人,乔福军被任命为车间负责人。刚开始,车间没有固定场所,泰来县整合扶贫资金,建起占地150平方米的扶贫车间,暖气、空调等设备一应俱全。

  后来,乔福军一家人搬进了管理员工作室,在扶贫车间的一角,有了一个40多平方米的家。依靠手工编织,乔福军和妻子每年能有2万多元收入,顺利脱了贫。他感慨地说:“这下,风吹不着,雨淋不着了,感谢国家的好政策和各级组织的帮扶。”

  “带动大家,酸甜苦辣咸都有,总的还是甜的多”

  当记者问及教过多少名学员时,乔福军停顿了一会儿,说:“数不过来啊,全县30多个扶贫车间,都有我的学员。”

  为方便老百姓就近务工,2019年3月,平洋镇根据各行政村的实际需求,先后开设了9个扶贫车间。乔福军被聘为平洋镇手工编织基地管理员,负责全镇10个车间的技术培训和日常管理。有的扶贫车间所在的行政村离得很远,他却不以为意,骑上摩托车,风雨无阻。

  “就像师父教徒弟,虽然辛苦,但我心里很高兴。”乔福军说。

  有学员编织的方法不对,乔福军赶紧纠正,对方不服气,说,我就这么织,爱咋咋的。结果第一批300多套产品,厂家验收全部不合格。“大家都抱头哭啊,我说不用哭,我们慢慢改进,第二批合格率就达到80%。”乔福军说。

  编织一套车垫,可挣到200元手工费。一个熟练的工人,3-5天能编织出一套,乔福军坦言,虽然收入不算很高,但是每天都有活干。这对于很多行动不便,需要照顾家庭的人们,还是能够很大程度上改善他们的生活。

  “带动大家的过程,酸甜苦辣咸,什么滋味都有,可一看到人们日子过得更好了,我觉得,还是甜的多。”乔福军说。去年,他开设了网络直播间,将坐垫产品卖到了全国。今年3月,乔福军联系电商平台、物流等,建起电商服务站,为群众直播带货提供场地设备,还提供代购代销等服务,他自己尝试着在直播间销售当地大米。“生活就得去拼,就得靠自己的双手干。”乔福军对未来充满了干劲和期待。


(责任编辑:景远)

分享到:
35.1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