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央乡村工作会议
2023稳秋粮 夺丰收
首页 > 滚动资讯 > 正文

大家都过上好日子,才是真正的幸福生活

2021年03月01日 09:56   来源:四川日报   

  “把我评为致富带头人,就是让我带着大家一起干”

  【人物名片】

  毛银安 攀枝花市盐边县红果乡松坪子村村民。首届“四川脱贫榜样”称号获得者。通过养牛改变了自家困境,还在村农民夜校当起“讲师”,带动村民共同脱贫致富。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唐子晴

  1月18日一早,毛银安早早走进了自家牛圈,“今天有人说好了要来买牛,先去看看,做好准备。”

  因为妻子早年患有精神疾病,毛银安一人撑起全家。在女儿23岁以前的记忆里,她从未见父亲笑过,“在本来就贫穷落后的松坪子村,我家是穷人里的穷人。逢年过节连一只自家养的鸡都舍不得杀来吃。”

  2013年,毛银安被精准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很快拿到了第一笔4500元产业发展资金。在驻村干部的建议下,毛银安决定发展天然牧场养殖。“前后买了4头西门塔尔牛和10多只高山羊,在家旁边建起了一个简易的牛羊圈,开始进山放牧。”毛银安说,在全乡产业结构转型中,自家原来种苞谷、土豆的山地,也栽种上了核桃、青花椒等经济林木,规模逐年扩大。“这一系列的变化,让我欣喜地感觉到,脱贫就在眼前了。”

  县、乡定期开展的农技课堂、农民夜校,让毛银安的种养技术和牛的长势双双提升。“到了2015年,我家的牛发展到了10多头,家里简易的拴养点已经没法满足产业发展了。我做了一个决定,把贷到的产业发展无息贷款和村级产业扶持基金等约5万元钱,用来修建全村最大的牛圈。”

  新牛圈建起来,毛银安的脱贫致富路越走越稳。6口人的家庭人均收入节节攀升,2017年首次突破了万元大关。

  为了让村里更多人加入到发展产业脱贫致富的队伍,2018年毛银安当上了“讲师”,在村里农民夜校的课堂上,为乡亲们讲解养殖技术。“村里把我评为致富带头人,就是让我带着大家一起干,大家都过上好日子,才是真正的幸福生活!”毛银安笑着说。

  花椒树“变矮”了 群众收入增高了

  【人物名片】

  李治武 凉山州布拖县地洛乡青花椒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作为当地知名的农村脱贫致富带头人,多年来毫无保留地将自己掌握的青花椒矮化技术传授给当地群众,带动家乡人民增收致富。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邵明亮

  隆冬时节,位于地洛乡桥边村的青花椒种植基地里,一眼望去,绿油油的花椒丛中已冒出零星的花苞。

  “现在正是施冬肥的好时候,这关系着春天花椒树的开花率和当年产量。”入冬以来,李治武每天都在为合作社里青花椒的长势而奔忙。

  “我们这里有种植青花椒的传统,但是过去产量和管理水平比较落后。”2015年,李治武送儿子到重庆上大学的一次偶然发现,让他萌生了学习青花椒先进种植技术的想法。

  在重庆,李治武发现当地种植了大量的低矮青花椒树,并且枝条健壮、比例合理、树冠牢固,跟老家动辄数米高的青花椒树有所不同。李治武了解得知,青花椒通过矮化密植修剪管理,能大大增强树体抗逆能力,达到高产、优质和年年丰产的目的。

  这一发现,让他兴奋无比。回到凉山后,他多次前往重庆市江津区实地考察,并向青花椒矮化技术专家刘汝乾拜师学艺。为了把这套技术更好、更快地推向广大农户,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李治武于2016年成立“布拖县地洛乡青花椒农民专业合作社”,多年来毫无保留地将自己掌握的青花椒矮化技术传授给当地群众,带动全县40多个乡镇、6000余户农户种植青花椒。

  “按以前传统的种植方法,每亩最多产青花椒500公斤,经过我们的矮化技术改良,现在每亩可产青花椒1000多公斤。”李治武说,合作社以青花椒矮化技术为支撑,亩产值最高可达1.4万余元。

  目前,合作社已在凉山州的西昌、冕宁、盐源、会东、金阳等县(市)建立了20多个示范园,受益群众近2000户,预计今年收入将突破1亿元,让当地广大椒农享受到矮化技术带来的显著效益。

  巾帼创客 从个人创富到带动村民致富

  【人物名片】

  唐文苹 资阳市安岳县青莲谷专合社理事长。2016年资阳市首届巾帼创客,2017年获评资阳市脱贫攻坚奉献奖。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吴平

  2021年是唐文苹返乡创业的第十个年头。从个人创富到带动全村致富,她发现路径和方法很不同。

  2010年,毕业于艺术设计专业的唐文苹去北京小毛驴市民农园当志愿者,参与农场的规划设计,其先进理念让唐文苹颇感新鲜。

  受到启发,她于2012年返回老家安岳县,先是养殖生态跑山鸡,两年后以有机莲子为主打产品,成立了青莲谷专合社。没想到第一年就“血亏”,“当年旱灾、阴雨接踵而来,原计划6万斤的产量最后只有8000斤。”唐文苹回忆。

  “农业不像其他行业,做几年就摸清规律、驾轻就熟,农业需要你不断应对新变化和新要求。”唐文苹总结道,为了降低靠天吃饭的风险,她完善了配套设施建设,有了烘干房、蓄水池,还养了小龙虾,找到代加工厂,生产了首批熟食虾产品。2020年第一次投放180亩的虾苗就收回了成本。“活虾只是第一批次价格高,夏天上市高峰价格就回落厉害。而我们的速冻熟食有自己的定价体系,比本地流通的活虾利润更高。”

  乡村振兴需要把基础产业夯实,在此过程中,要让生产规模、流通渠道和质量标准相匹配,这样更有利于降低风险。“比如,有机标准技术要求高,更适于小规模示范;如果想有更大的带动能力,就不能满足订单式、会员式的销售渠道,而要走正规大流通渠道,在此情况下,绿色标准比有机标准更具有技术可行性。”唐文苹说,如今她的专合社带动贫困户50余户,与更多贫困村建立合作,合作社要用更务实有力的经营管理,让发展规模和速度纳入掌控。

  从田间到车间 订单糯稻带动10万农民奔康

  【人物名片】

  唐祥华 四川东柳醪糟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荣获2018年四川省脱贫攻坚奉献奖,入选脱贫攻坚“四川好人榜”。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袁城霖

  “一粒糯米醪糟香,十万农民奔小康。”这句在达州家喻户晓的话,与一户企业、一个名字紧紧联系在一起——四川东柳醪糟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唐祥华。

  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东柳醪糟公司在大竹县月华、石河、庙坝及万源市石窝镇兰草溪村、邻水县护邻乡护邻村等22个乡镇50多个村,建立优质糯稻基地17万亩,带动农户3万户、10万人从事糯稻生产,其中贫困户3500户、万余人,实现户均年增收2200元。

  该公司实施产业精准扶贫计划,采用订单农业模式,免费向农民发放糯稻种子、农膜等生产资料,免费开展技术培训,对贫困户免费提供机耕、机播、机插、机收,实行最低保护价收购。还投资1000余万元,对糯稻基地村组道路进行维修、硬化,对蓄水池、排水沟、引水渠进行改扩建和维护,安装近8000米的引水管道,解决月华场镇及附近村组居民饮用水和稻田灌溉用水。糯稻亩产从约200公斤提升至500-600公斤,17万亩糯稻基地年产值达2.25亿元,亩均增收690元。2019年,公司荣获“全国十个就业扶贫典型企业”称号。

  从田间到车间,唐祥华着手增加就业岗位。月华镇九银村安置点距离东柳醪糟公司仅500米。该公司投资1.25亿元两次扩建糯米粉生产线,新增120人就业,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68人。“安置点好比是员工宿舍,员工每月收入两三千元,还能照顾家庭,解决了留守老少的问题,具有更深远的社会意义。”唐祥华说。

  2018年8月,东汉醪糟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创建成功,带动景区内贫困户21户70余人从事餐饮、住宿、土特产销售等服务业。

  肯学肯干 成为当地有名的“西瓜大王”

  【人物名片】

  杨勇 自贡市贡井区建设镇麻柳村村民。曾因母亲患病,背上沉重负担,成为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努力奋斗,成为当地有名的“西瓜大王”。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秦勇

  2月2日上午,44岁的杨勇一头扎进温室大棚,查看西瓜苗的长势情况。“温度合适,没问题。”看着长势良好的西瓜苗,杨勇脸上露出了笑容,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

  过了一会儿,麻柳村第一书记付祥金也钻进棚里,找他“帮忙”:今年在村里搞几次西瓜种植技术培训,带领更多的群众增收致富。杨勇满口答应。

  杨勇母亲长年患病,医药费用了好几十万元,把原本经济就不宽裕的家庭拖入了困境。2014年,杨勇成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人穷志不穷,以前帮人管理西瓜地,他肯学肯干,掌握了种瓜技术和管理经验,这两年,杨勇开始流转土地发展西瓜种植,逐步扩大到40亩,年产量约20万斤,收入达30万元,一举脱贫摘帽,致富奔康。

  说起种西瓜,这个平时少言寡语的庄稼汉打开了话匣子:认真看西瓜苗,你能发现有什么不同?在大棚里,他考起了付祥金。付祥金看了看,“虽然是一根苗,但下部分和上部分感觉不一样呢。”“眼力不错嘛。”杨勇解释,下部分是南瓜苗,上部分才是西瓜苗。原来,他把西瓜苗嫁接到了南瓜苗上。

  付祥金很是惊讶,“为啥要嫁接?”杨勇道出了其中奥秘:直接种西瓜苗,每年要换地,必然增加成本,而嫁接苗可就地连续种植6年,成本大大降低。

  杨勇的西瓜品质好,供不应求,成为当地有名的“西瓜大王”。不让土地休息,西瓜收完后,杨勇又种上辣椒、油菜等,瓜菜轮作,增加收入。杨勇还带动当地村民增收,根据西瓜种植的季节性需求,杨勇请村民来打工,多的时候有近20人忙活。

  为鼓励群众像杨勇一样脱贫致富,建设镇立足当地资源优势,帮助贫困户想办法、找点子、发展产业,做到一户一策,选定适合自身发展的产业,确保持续增收致富。

  “每年都给大家一个不一样的老家湾”

  【人物名片】

  杨恩 南充市西充县青狮镇老家湾村村支书。2016年退伍返乡,2017年起担任村主任,2019年当选村支部书记。他领导老家湾村持续实施道路建设、亮化工程等,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14年翻一番。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蒲南溪

  “每年都给大家一个不一样的老家湾。”2017年,杨恩当选老家湾村村主任时做出承诺。4年时间过去,当地新修了7公里道路,办起了莲花节,农副产品销往南充及成渝各地。“正在注册品牌,主打绿色食品。”1月25日,杨恩向记者介绍。

  “一开始没想过要回乡,毕竟家安在了南充。”2016年,35岁的杨恩从部队退伍,“当时的村支书孙开明劝我,村里正缺少年轻干部,你不仅年轻,还能开车会电脑,战友多人脉广,当了村干部可以接触最新的政策,带着大家一起富起来。”

  杨恩动了心。2017年在村民大会上,杨恩全票当选村主任。当时,老家湾村已经退出贫困村序列,道路建设、产业项目都逐渐落地,重要的是凝聚民心,更好地推进项目。

  村里有晚熟柑橘产业园365亩,445亩莲籽产业园2016年开始产出。如何进一步提高柑橘和莲子的附加值?“我们村离县城车程在一小时内,不如办个莲花节,吸引更多的人过来赏莲花,顺便在村民家里消费。”

  但是在2017年,老家湾村想发展乡村旅游,要啥没啥——通村的道路只有越野车能行驶,连停车场都没有。“领导鼓励我,如果五一前能把通村道路修好,就全力支持我们办莲花节。”杨恩立即行动起来,争取各类资金。资金到位后,他立刻组织,日夜加班推出了一片平整的广场基础。随后仅仅十几天,老家湾村又凑齐了修建道路和相关基础设施的资金。

  当年7月9日,西充县首届莲花节在老家湾村开幕。2017年到2019年,每届莲花节期间,每天都有近万人来到老家湾,通村路上停满了车,三届莲花节经济效益达100余万元。


(责任编辑:朱洁英)

分享到:
35.1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