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央乡村工作会议
2023稳秋粮 夺丰收
首页 > 滚动资讯 > 正文

他们“住”进了群众心里

2021年01月21日 09:53   来源:四川日报   

  “没做啥大事”的他们“住”进了群众心里

  开办桐华培优班 点燃彝区“大龄低年级学生”梦想

  【人物名片】

  陈劲松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挂职扶贫干部,马边彝族自治县委副书记、副县长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陈松

  2020年12月6日,星期天。同每个周末一样,只要不加班,陈劲松都会与他的“学生”联系。这天,陈劲松驱车半小时,又走了30分钟山路,来到住在马边县胜利村的桐华培优班学生吉胡阿西家家访。

  在陈劲松看来,桐华培优班的孩子都是他的学生。

  2018年,他挂职马边县委副书记。这年冬天,在一个偏远村的小学教学点,陈劲松见到15岁还在上小学一年级的女孩立古曲子。这让陈劲松很揪心,“我儿子比她小一岁,也上‘一年级’——初中的。”后来与教育部门一摸底,发现马边县实际在读年龄晚3个年龄段以上的孩子有400多人,晚上学一年或两年的还要更多些。

  这些孩子成了陈劲松心里的牵挂。陈劲松与挂职干部们一商量,并向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局机关扶贫办和马边县委县政府领导作了汇报,大家决定一起为这些孩子办一个班,“集中全县最好的老师,科学安排课程,以励志为主、以文化课教学为辅,帮助孩子们把失去的时间补回来。”

  2019年夏天,来自8个乡镇的28名彝族孩子进入县里的职业中学,桐华培优班开班了。第一次上彝语课和英语课;第一次体验正规的音乐、美术等专业课程教学;第一次与北京大学到马边参加社会实践的博士和硕士研究生互动,知道大学是什么……原本不敢想象自己能上完小学的立古曲子顺利地结束了课程。

  培优班落下帷幕,孩子哭着不愿走。有孩子问:“这个班能长期办下去吗?”

  “这个班点燃了孩子的梦想。让他们敢于追梦、能够圆梦。”陈劲松说,“扶贫的本质是扶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根本上是要靠教育。”

  在各方共同努力之下,桐华培优班在2020年春天常态化开办,采取了“集中+分散”的方式运作。“目前,这个特殊学校3年级到5年级有90多名超龄学生。”陈劲松向记者介绍,“我们希望帮助更多彝区孩子走出大山、走向世界。”

  老徐倒下了 他给群众办的实事太多了

  【人物名片】

  徐贵勇 甘孜州德格县温拖乡原党委书记,一心为民、实干苦干,倒在扶贫一线

  □刘小兵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兰珍

  “徐书记组织修建的路通了,建的菜园丰收了,安的路灯还亮着……他却回不来了。”2020年12月9日夜晚,甘孜州德格县温拖乡满金村的村民土呷,走在被太阳能路灯照亮的连户路上,想到徐书记,陷入感伤。

  徐书记叫徐贵勇。他2000年参加工作,2017年4月任温拖乡党委书记。他在工作中为群众解决了诸多困难,却在2019年7月29日凌晨,因连日劳累、突发疾病,倒在扶贫一线,将生命定格在了41岁。

  “至今村民都会经常谈起他。”土呷说,徐贵勇待群众像亲人,干工作也实在。他的住房纳入扶持改造项目,但自己没有劳力不敢修,徐贵勇多次上门帮助,他才住上新房子。

  时常想起徐贵勇的还有温拖乡原党委副书记卢兴旺。“共事3年,老徐一直冲锋在前。”卢兴旺回忆,2017年,徐贵勇提出实施“家庭菜园”计划,解决村民的吃菜问题。他动手帮大家建大棚、搞管理,后来还帮着村民把吃不完的菜运到几十公里外的马尼干戈镇去卖。

  乡上引导群众养猪,徐贵勇到乡城县选购猪崽。乡上没有骟猪匠,他就自学成才,揽下了这又脏又累的活。2018年夏天,满金村通村路被洪水冲毁,他只身下水布置铁丝网……

  “老徐给群众办的实事太多了,你到乡上随便找个人问,都能说出几件。”本不善言辞的卢兴旺,谈起徐贵勇却有说不完的话。

  温拖乡扶贫干部四郎降初回忆,“他出事前一周,我们都在一起搞‘回头看’工作,他每天加班到深夜。7月27日上午,他主持开会,说‘不把脱贫工作抓实、抓细,怎么对得起党和群众’,我一辈子都忘不了。”听到徐贵勇牺牲的消息,大家泣不成声,群众自发给他点了49天长明灯,用当地习俗表达敬意。

  返乡创业想把家乡的羊肚菌做出品牌

  【人物名片】

  苟小锦 广元旺苍县嘉川镇寨梁村村民,退伍军人。2017年返乡创业种植羊肚菌,带领其他困难群众共同致富。广元市2019年脱贫攻坚奋进奖获得者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燕巧

  2020年12月2日,记者见到苟小锦时,他刚从巴中南江县匆匆赶回。“去那边参观了园区和加工厂。不出去看,眼界就会变窄。”

  34岁的苟小锦不常在家。去年11月中旬,刚把羊肚菌种完,苟小锦就出门参观学习去了。这样的学习,苟小锦已经持续1年多,从旺苍走到浙江,再走到广东佛山,又走回广元其他县区。

  学习,是为了建自己的加工厂。“旺苍种羊肚菌的人越来越多了,但是一个加工厂都还没有,我想建旺苍第一家农产品加工厂。”

  2014年,苟小锦父母身患重病,自己也刚退伍,一家人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苟小锦在外面工作过一阵,2017年回了村。

  省科技厅在寨梁村建立了菌种实验基地,苟小锦看到羊肚菌收益高,流转了20多亩土地种植羊肚菌,并成立了合作社。种植技术由省科技厅帮扶指导,“只要有问题,就问他们。”

  2019年初,苟小锦收获了首批羊肚菌,又在省气象局的帮扶下以订单农业的形式全部销售完。苟小锦拿出收入的3万多元,给合作社里的45户贫困户分了红。平时地里种的蔬菜,苟小锦也免费送给父老乡亲。“我能脱贫再创业成功,得益于国家的好政策,现在自己的日子好了,也要带动村里的其他老百姓。”

  去年,苟小锦开始建加工厂和做品牌。“有品牌的羊肚菌1斤可以卖到1000多元,没有品牌的只卖得了四五百元。我想把旺苍的农产品品牌做出来。”

  苟小锦从广东佛山带回了一台全自动包装机,“这边山珍进去,那边包装好的就出来了。”现在,加工厂已经完工,进入办理生产手续阶段。

  1500名村民请这位“疯子书记”留下来

  【人物名片】

  王文彬 西南交通大学工会副主席、乐山市峨边彝族自治县五渡镇双凤村第一书记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邓翔沣

  “这是咱们双凤村的特产乌鸡、牛尾笋、黄桃、猕猴桃……”2020年11月27日,王文彬带着来自西南交通大学的20余名党员,实地参观该村脱贫产业发展成果。

  作为第一书记,王文彬时刻惦记着为双凤村特色农产品打通销售渠道,确保当地稳定脱贫。为此,他还收获了“疯子书记”的称号。

  双凤村曾是全县知名的后进村。2015年底,为拓宽村民蔬果销售渠道,王文彬派人收集村民的红薯、南瓜、佛手瓜等卖给西南交通大学峨眉校区教职工。个别不理解他的人说他“想赚钱想疯了”,村上流言蜚语更是铺天盖地,甚至有人投诉上访。

  在王文彬的坚持下,送去西南交大的农副产品销售一空,并吸引来一批“回头客”,在西南交大教职工中形成了品牌效应。

  “干事情就有可能会被人说,除非你不干!”王文彬采取单个谈话、集体座谈等形式,与干部们交流。5年来,双凤村调整不胜任不称职的村组干部8名,干部平均年龄由53岁降至41岁,学历结构由以初中小学为主优化为以大专为主。

  王文彬还带着大家一起发展产业。2015年,王文彬带领村民成立合作社,引进山桐子木本油料产业。建有1个土特产微商平台、2个电商销售中心,累计建成山桐子、藤椒、牛尾笋等产业基地2380亩,育苗10万株,发展黑乌鸡10000只,羊、猪5800只(头),户户有增收产业,家家有致富门路,村民一年四季都有特色农产品出售,2020年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超过30万元。

  这位“疯子书记”从遭人“嫌”到1500名村民联名请他留下,王文彬与双凤村已结下不解之缘。2017年,王文彬挂职时间届满,双凤村也退出了贫困村,但考虑到产业刚起步,王文彬主动申请留下。大多干满5年的乐山扶贫干部都轮换了,但王文彬说,要等到2020年成效考核结束后再走。

  “既要让乡亲们富口袋,又要富脑袋”

  【人物名片】

  王江 九三学社四川省委参政议政处副处长,2018年1月—2019年4月担任广元市旺苍县嘉川镇寨梁村第一书记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张庭铭

  “张超书记,你现在工作开展还顺利吧?”2020年11月27日中午12点半,九三学社四川省委参政议政处副处长王江给远在300多公里以外的现任广元市旺苍县嘉川镇寨梁村第一书记张超打电话。“这个是我们之间的约定,每隔一个月都要交流下工作。”

  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寨梁村第一书记,王江是前任第一书记。“我们有个共同的目标,就是既要让乡亲们富口袋,又要富脑袋。”

  寨梁村前些年脱了贫,但是基础薄弱,群众的生活水平不高。有几户在种植脆红李、羊肚菌等经济作物,其余大都是种植水稻、小麦等传统作物,1年种下来收入只有两三千块钱。

  种经济作物,技术是关键。王江专门请来省农科院的专家手把手教村民们种植羊肚菌和脆红李,并在村上进行示范推广。“自从王书记帮我们请来了专家,羊肚菌产量一下子就上去了。”四组村民马红梅告诉记者,经专家讲解,自己掌握了种植羊肚菌的技术,成为当地土专家,“现在我每年仅靠羊肚菌一项就可以收入近2万元。”

  2019年,寨梁村仅靠脆红李和羊肚菌,村集体经济收入就达到了60多万元,村民人均收入突破一万元。

  王江发现,当地群众很看重乡亲们之间的评价。为此,王江和村干部在村上开展好公婆好儿媳好邻居评选活动,请来九三社员帮助村民定制家训。“还请书法家将家训写下来贴在大门口,起到监督的作用。”

  一组村民李万荣告诉记者,如果不是王书记,他可能还住在土墙房子。2018年,王江帮他家总结了“自力更生”的家训,并贴在了大门上。2019年,李万荣自己动手重建了房屋,“新房子住起感觉好得多。”

  “我是农村出身的,想给农民做点儿事”

  【人物名片】

  肖琼川 甘孜州雅江县八衣绒乡格日村第一书记、农技员。2019年荣获省优秀“第一书记”称号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兰珍

  “我真没做啥大事,每天倒是各种小事、杂事忙不完。”2020年11月28日,记者在甘孜州雅江县八衣绒乡格日村见到肖琼川,他正带着10来个村民,拿着扫把、簸箕、铲子清理塌方路面的砂石。“组织扫马路、地头教种粮、村民屋头摆谈、办公室做统计、党支部活动……”肖琼川细数每天做的小事情。

  肖琼川2009年大学毕业后参加工作,一直从事和农业相关的工作。2018年5月,响应号召,这位“85后”农技员自愿到八依绒乡格日村担任第一书记、农技员。一个月有20多天,总能在格日村田间地头、村民房前屋后、村活动室里外,见到这位年轻书记的身影。

  “我是农村出身的,想给农民做点儿事。”肖琼川很快和村民打成一片,家家户户的底也逐渐摸透。村民只要有事找到肖书记,无论大小,他都会尽全力帮忙解决。

  2017年底,格日村实现整村脱贫。然而,2018年6月,肖琼川了解到村民四郎仁清家因给女儿治疗尿毒症,花光了所有积蓄,基本温饱都成问题。肖琼川准备了厚厚一沓材料,向相关部门汇报了情况。东奔西跑一个月,2018年10月,四郎仁清家终于可享受精准扶贫政策优惠。四郎仁清的女儿前往甘孜州人民医院治疗,医疗费可报销 95%以上,大大减轻了家庭负担。

  2019年,村上给四郎仁清安排了一个公益性岗位,一年收入6000元。他的妻子也不再需要全身心照顾女儿,虫草、菌类采挖时节,家中劳动力齐出动,光是这笔收入就超过5万元。四郎仁清还养了7头牦牛,如今,一家人日子越过越好。


(责任编辑:朱洁英)

分享到:
35.1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