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央乡村工作会议
2023稳秋粮 夺丰收
首页 > 滚动资讯 > 正文

科技扶贫走出新路 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助力利州区扶贫攻坚

2020年07月27日 17:21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四川广元利州区,是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在四川省委《集中力量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确保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的指导下,中科院成都分院快速响应、积极行动,在精准扶贫脱贫攻坚任务中发挥“科技国家队”作用,与广元市利州区建立了帮扶关系,开展了对利州区区域和9个贫困村整体打包捆绑集成帮扶,帮扶贫困村个数占该区贫困村的15.3%,贫困户436户、贫困人口1505人。

  

  为加快推进扶贫攻坚步伐,促进村民致富和乡村振兴,五年来,成都分院结合利州区实际,以科技助力,运用新思路、新方法,通过组培、示范、产品、电商、销售服务延长产业链,实现了该区贫困村经济发展的多元化。2017年利州区摘帽“一低三有”、村退出“一低五有”、户脱贫“一超六有”,利州9个帮扶村全部退出贫困序列,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超过近1.3~1.4万元;2016-2018年,成都分院连续三年获四川省脱贫攻坚“五个一”驻村帮扶先进集体,系统7家单位两年分获“广元市脱贫攻坚先进单位”,2019年脱贫攻坚成效考核为“好”。截至2019年,通过成都分院扶贫项目成果转化,带动利州经济效益新增突破1000万元。

  利用特色资源 培植食用菌循环模式栽培示范基地

  利州区地处秦巴山全国集中连片贫困区,是我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秦巴山区偏处内陆,自然阻隔,信息不畅,加之生产要素弱,城市化水平偏低,城市带动力弱,经济发展较全国滞后。中科院成都分院因地制宜,积极整合院内资源,对利州区域和9个贫困村整体打包捆绑集成帮扶,着力补齐精准扶贫链条中的科技链,注重发挥中科院的科技和人才优势,以“政产研”的思路上接 政府,下连产品开发,从组建“四级两联动”党建帮扶体系(即:一是分院党组、各所党委、党办部门、支部小组“四级联动”;二是分院、研究所、责任部门、驻村干部“四级联动”)和“帮扶单位+科研团队+驻村工作队+组培技术+村合作社+企业单位+示范基地+贫困户”科技帮扶模式,到打出了4+N组合拳(四个协议、N帮扶项目方案),探索科技助力精准扶贫的新思路、新方法。

  

  白朝乡是利州区最偏远的一个乡,仅6000多人。贫困发生率曾高达26.9%。全国三八红旗手、中科院成都山地所研究员张丹与广元市恒昌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王钦合作在白朝乡徐家村建立了食用菌循环模式栽培示范基地,解决了食用菌资源引进和石斛种植过程存在的栽培创新、菌种繁育、规范化生产技术及种植模式等关键问题。白朝乡乡长石洪连介绍说,徐家村共161户553人,年轻人基本上都外出打工,剩下的全是老人和儿童。依靠这个园区,2019年,徐家村实现人均年收入过万元。正是因为科技的力量,今年5月,白朝乡入选2020年农业产业强镇建设名单,成为广元市内唯一上榜的乡镇。

  STS项目:秦巴山区特色高效农业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

  秦巴山区的经济主体是传统农业。如何在不占用当地粮食土地的基础上为村民创收,是中科院成都分院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成都分院通过STS项目这种科技服务网络项目,为广元地区建立起了一种适合山区农业发展的新模式。

  “秦巴山区最不缺的,就是石头。”中科院成都生物所胡亚东博士这么介绍。此模式就是根据当地山区石质地貌为主的特点,大力发展可在石头上种植的特色中药材,筛选出适宜贫困山区林下、果园生长的中药材品种,通过试验研究,集成了“药-果-药”、“林-药”套种的立体种植技术方法。根据粮食与特色中药材特点,发展互不矛盾互不争资源的山区混合农业,在不影响原有植被、不影响粮食生产的情况下,新增中药材经济效益。同时,引进与培育中药材加工、经营企业,解决中药材市场。开展中药材精深加工产品研究与开发,提升中药材附加值。促进完整产业链的形成,保证扶贫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构建科研单位技术支撑、农户生产、企业加工与经营的科技扶贫模式。此种模式为我国以石质地貌为主的贫困山区经济发展提供一个切实可行的样板。

  

  在具体项目实施中,成都分院引进种植特色中药材品种3个(金钗石斛、叠鞘石斛、铁皮石斛)和小麦品种2个(川育25和中科麦138),金钗石斛、迭鞘石斛、铁皮石斛的市场价值较高,为四川道地药材,适宜广元地区的林地、坡地种植,不与粮食争土地,能够极大地提高山地的经济效益。川育25和中科麦138为中科院成都生物所自育的广适性高产优质小麦品种,产量高、品质优、抗病性强,尤其适宜在秦巴山区种植。依托引进的特色中药材和小麦品种,成都分院在广元的利州区、苍溪县、旺苍县、剑阁县建立示范基地4个。同时,进行产品深加工模式研究,建立了适宜当地山区特点的中药材与粮食生产、加工、质量控制技术规程,并与相关企业合作,合作开发了相关产品。

  以科研院所+企业+农户的模式进行示范推广,建立中药材与粮食作物混合种植及高效利用的山区农业模式,促进和保证了当地农业企业和农户的增收。

  STS项目的实施,不仅加强了实施地的传统产业,更重要的是建立了一个全新的石斛中药材产业,为当地找到了一个新的可持续发展农业模式,再造了一个新的产业和经济增长点,并且“不与粮食争地、不影响生态保护”,受到当地企业和农户的欢迎,也受到当地政府的大力欢迎和扶持,在白朝乡魏子村,山坡林荫下裸露的石头上,就长满了被当地人亲切称为“扶贫草”的植物石斛。从广元市利州区区委副书记王超那里得知,白朝乡在科技力量的支撑下,2019年,人均年增收约2万元。

  成都分院分党组副书记刘刚君介绍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也是脱贫攻坚的生命力。五年时间里,成都分院向利州区派驻了21位驻村干部和科技特派员。帮助村帮助村民充分利用当地不多的可种植土地和丰富石头资源,既基于当地传统的食用菌产业,探索可持续高效循环的种植模式,引种培育名贵中药材石斛,发展新产业。从短期经济效益来看,本项目所建立的农业模式中,优质小麦种植可带来当地粮食作物的增产和增收,石斛等中药材的种植更是可以在原先几乎无经济效益的林地、庭院等处带来明显的经济收益,实现一次投入种苗可多年收获,并可附带发展石斛康养和旅游观光产业。从长期经济效益来看,新型的产业和农业模式不仅会促进当地农业的发展水平,更会给整个秦巴山区带来新的经济增长机遇。(文/图 马力贤)


(责任编辑:朱洁英)

分享到:
35.1K
聚焦中央乡村工作会议
2023稳秋粮 夺丰收

科技扶贫走出新路 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助力利州区扶贫攻坚

2020-07-27 17:21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分享到: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证1405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