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央乡村工作会议
2023稳秋粮 夺丰收
首页 > 滚动资讯 > 正文

真心真情扶真贫 精准攻坚拔穷根

2020年06月04日 11:08   来源:广西日报   谢 丽 周 斌

 

  谢 丽 周 斌

  河池市大化瑶族自治县地处滇桂黔石漠化片区,是我区尚未脱贫的4个极度贫困县之一,也是国家挂牌督战县。全县自然条件恶劣,石山面积占90.1%,人均耕地面积不足0.8亩,大多都是从石头缝里开掘出的东一块西一块的“望天田”。2015年底,大化有贫困人口2.25万户10.44万人,92个贫困村中,贫困发生率20%以上的有48个。

  2015年底,自治区党委、政府调整自治区政府办公厅到大化开展定点帮扶工作。自治区政府办公厅主动担当,在条件最艰苦、贫困程度最深、发展基础最差的大石山深处选择了雅龙乡温和村、红日村、胜利村及七百弄乡弄京村、古文乡义和村、古河乡丹桂村等6个深度贫困村作为定点帮扶村。为全力攻克贫中之贫,2018年3月,在脱贫攻坚决战决胜阶段,自治区政府办公厅选最强力量往大化派驻新一轮扶贫工作队,由第四秘书处副处长、二级调研员黄鹏飞担任工作队队长。今年3月,在驻大化扶贫工作队全体同志全部延长留任的基础上,自治区政府办公厅再增派2名骨干力量担任工作队员,全力打赢脱贫攻坚收官战。

  两年多来,工作队及各驻村第一书记立足大化脱贫攻坚形势任务以及6个定点帮扶村中5个未摘帽、1581户7643人未脱贫、贫困发生率高等实际,真心真情投入,多方筹集、争取、协调自治区和河池市、大化三级安排各项资金约1.04亿元,用于6个村发展建设,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扶贫产业,创新推动“党建+扶贫”模式,实现1169户5964人脱贫摘帽,除已于2017年脱贫摘帽的丹桂村以及2019年7月后盾单位调整为自治区机关事务管理局的胜利村外,温和村、红日村、弄京村、义和村4个村2019年全部实现整村脱贫摘帽,完成自治区政府办公厅定点帮扶脱贫摘帽目标任务。其中,温和村、红日村、胜利村、弄京村4个村先后接受中央专项巡视组、国家检查调研组、自治区脱贫攻坚大督查考核组和“四合一”核验组、县际交叉检查组等实地核查工作,各级评价较好。

  雅龙乡温和村

  驻村第一书记:自治区政府督查室决策督查处四级调研员覃善来 说干就干的“急先锋”

  典型做法: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加快推进脱贫攻坚各项工作

  脱贫攻坚事业“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最忌临渊羡鱼、犹豫不决、延误时机。温和村驻村第一书记覃善来是个说干就干、干就要干好的扶贫“急先锋”。他和黄河等驻村工作队员带领村“两委”班子一起“谋规划”“推危改”“建水柜”“布产业”,带领温和村甩掉了贫困村的帽子。

  驻村以来,覃善来始终牢记“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有多少真情”,始终用双脚丈量温和村每一寸土地,攀爬陡峭山路遍访全村378户贫困户,掌握了村里最真实的情况。2018年7月,温和村率先在大化印发实施《脱贫攻坚三年实施方案》,方案底子清、情况明、措施准,成为全县各村学习借鉴制定脱贫攻坚三年实施方案的蓝本。温和村还出台《脱贫攻坚百日行动方案》,持续向危房改造、家庭水柜建设、医疗保障、控辍保学等发起攻坚,坚决打赢“四大战役”。

  “土地里最多的是石头,石头旁边才是稀稀疏疏的玉米”曾是温和村的真实写照。该村村民祖祖辈辈就靠种植玉米养家糊口。贫困户没有稳定收入,就不能脱贫。覃善来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和村“两委”一手抓劳务输出,一手抓产业发展,因地制宜紧紧围绕“种”和“养”做文章,大力推行“粮改饲”项目,引导村民改变种植方式,改种生长周期短、抗旱抗风、产量高的“全株玉米”和优质牧草,让贫瘠土地变得更有价值。

  覃善来带领村民在大化全县率先推行“党旗引领 联建联养”扶贫产业发展模式,2018年11月开始,组织25户农户采取“基础设施联建、管理运营联动、利益分配联享”的模式,一起养殖肉牛50头,次年10月实现销售,参与的农户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效益。尝到第一批养殖分红甜头的农户开始养殖第二批肉牛,参与的积极性更高。温和村成功将“联建联养”扶贫产业发展模式延伸到七百弄鸡养殖产业,并在今年2月实施七百弄鸡产业“扩容提质”工程,创新推行“联养共销”模式,依托扶贫养殖示范场辐射,将七百弄鸡苗分批量分到贫困户家中养殖,提高贫困户发展产业的积极性,深受欢迎。

  只有“撸起袖子加油干”,才能配得上“新时代长征人”的光荣称号。在参加全区“时代新人说——我和祖国共成长”脱贫攻坚主题演讲比赛时,覃善来这样总结:“这是一个伟大的时代,我们‘撸起袖子加油干’,大家的梦想,一定能够如期实现”。

  雅龙乡红日村

  驻村第一书记:自治区政府办公厅第二秘书处四级调研员覃云州 无中生有谋产业的“领头雁”

  典型做法:勇于探索创新,突破制约瓶颈,打造“联建联养”产业扶贫新模式

  红日村人均耕地仅0.66亩,生产生活用水全靠水柜收集的雨水,贫困发生率曾经高达29.8%,“九山无水一分地”是全村最真实的写照。2018年3月,初来乍到的驻村第一书记覃云州,看着贫瘠的巍巍苍山和茫茫青岩,只能望“石”兴叹,一筹莫展。

  为尽快破解产业发展难题,覃云州和李委洲等工作队员召集村“两委”干部和党员骨干,召开“诸葛亮会”,开展扶贫产业发展大讨论。最终,村“两委”统一了思想,确定了扶贫产业发展“两手抓”的思路:一手抓以养牛、鸡、猪为主的传统养殖产业;一手抓以养菜蛇为主的特色养殖产业。

  认准了方向,说干就干。为了学习养蛇技术,覃云州开着私家车,带着党员骨干走遍了扶绥、灵山、横县等主要养蛇基地,遍访各路“蛇王”,邀请广西大学蛇病防治专家等到村讲授养蛇技术,遍取养蛇“真经”。功夫不负有心人,红日村从2018年5月开始调研养蛇产业,而后流转15.58亩土地、建设128间蛇房、安装养蛇设施设备,到当年9月第一批2236条蛇苗进场养殖,仅仅用了3个半月,创造了“红日速度”。

  2019年8月,红日村蛇类养殖示范推广基地的养蛇规模已经达到2.2万条,带动84户贫困户加入联建联养。两个月后,养殖的第一批肉蛇获得销售,实现42.5万元的销售额,参与养蛇的贫困户人均增收约2000元,为村集体经济创收1.2万元,红日村的“蛇友”们喜上眉梢。

  同时,覃云州还把“联建联养”蛇类扶贫养殖新模式,复制到肉牛、七百弄鸡、七百弄羊等传统养殖产业发展上,并延伸拓展到周边其他贫困村,有效扩大产业覆盖面,着力破解扶贫产业发展瓶颈、村集体经济增收难题。2019年底,红日村弄许屯七百弄鸡养殖场打响了“当头炮”,组织17户贫困户采用“联建联养”模式养殖3500羽七百弄鸡,人均获得分红近3000元。红日村集体经济也水涨船高,2018年底实现“零”的突破,收入达6.4万元,2019年再翻一番,增收13.6万元。

  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国家出台了“禁野令”,养蛇产业需要迅速转型转产。覃云州在耐心做好蛇农思想疏导工作的同时,号召村民不等不靠、主动作为,在县、乡两级的统筹布局和安排下,红日村和大型牧业公司合作,引进新型优质湖羊种羊,着力打造勾角屯湖羊养殖示范园,仅用时一个月就完成了3000多平方米羊舍建设。今年4月,红日村已引进1000头湖羊在场养殖,原先的“蛇农”已完全向“羊农”转型。覃云州被授予“全区脱贫攻坚优秀第一书记”荣誉称号,获得自治区激励干部担当作为奖励,受到自治区党委、政府通令嘉奖。

  古文乡义和村

  驻村第一书记:自治区调处办四级调研员黄晓军 孜孜不倦的“扶贫老兵”

  典型做法:以农业高质量发展为突破,因地制宜打造具有义和特色的农产品全产业链

  义和村村部距古文乡政府所在地13公里,距大化县城52公里。全村共616户2111人,人均耕地面积不足0.8亩,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薄弱、产业发展滞后。

  曾于2010年至2011年在都安高岭镇伍峒村担任过社会主义农村建设指导员的“扶贫老兵”黄晓军始终对扶贫工作充满热情,对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满怀深情,2018年3月再次投身扶贫一线,担任义和村党组织第一书记。黄晓军在周达等驻村工作队员的配合下,带领义和村依托后盾单位和县乡支持,有力推动了扶贫工作开展。2019年脱贫53户200人,贫困发生率降至2.19%,顺利实现整村脱贫摘帽。

  作为一名二次参加驻村的“扶贫老兵”,黄晓军深知,只有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才能提高贫困群众收入。驻村以来,通过实施“农产品变商品”工程,义和村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家,培育香椿辣椒酱、瑶山土特产杂粮等农产品加工企业2家,开发系列农特产品5种,带动40户贫困户实现创业就业;引导贫困户发展以山羊、湖羊、猪、牛、赤苍藤、天绿香、香椿等为主的产业增收项目,形成特色效益农业基地80亩,户均增收5000元以上,80户群众从中受益。

  从驻村第一天起,黄晓军就一直行走在全村31个屯的田间地头,用“脚板”拉近与群众的距离,用真心回应村民诉求。通过实行分工负责制、分线负责制和分片负责制,充分调动村“两委”干部及驻村工作队、包村工作队全体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形成攻坚合力,做到了175户贫困户714名贫困人口户户有项目、人人能增收。

  与此同时,黄晓军以基础设施为重点,积极争取整合各类扶贫资金460多万元着力解决水电路灯等基础设施瓶颈制约,累计修建产业路2条共1500米,新建道路防护栏1000米,新建路灯300盏;新建水柜110个,解决90户367人安全饮水问题。同时以产业发展为依托,引入70万元建设两个联建联养七百弄鸡养殖示范场,累计进苗1.2万羽,实现全村6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特色产业覆盖,户均养殖规模达150羽,户均奖补和经营收益达到5000元以上。通过多种类多元化扶贫产业开发,义和村成功探索出贫困山区如何因地制宜地通过增加产品附加值延长产业链的经验。

  雅龙乡胜利村

  驻村第一书记:自治区直属单位住房制度改革委员会办公室综合科科长王晖 凝心聚力啃骨头的“开荒牛”

  典型做法:破解“增收难”、破除“等靠要”、破断“贫穷根”

  胜利村地处雅龙乡西部,山多地少,瑶族人口占90%以上,人均耕地面积不足0.6亩,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贫困发生率一度达到93.4%,是广西乃至全国有名的贫困村。

  穷则思变,驻村第一书记王晖发挥“老黄牛”精神,带领覃芳青等驻村工作队员,从破解“增收难”、破除“等靠要”、破断“贫穷根”入手,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目标,逐屯逐户研判,啃下硬骨头。2018年、2019年胜利村实现560户3081人脱贫,贫困发生率降至36.3%。

  坚决啃下道路交通落后硬骨头。山高弄深,通行困难是制约贫困群众发展的瓶颈。王晖与驻村工作队遍访全村,找出群众意愿最强、最急需修建的关键道路,抓紧实施各片区主要道路建设大会战。随着道路建设加快推进,群众生产生活成本明显降低,脱贫致富信心明显提振。

  坚决啃下安全饮水保障硬骨头。交通发展带来了贫困群众危房改造和家庭水柜建设热潮,面对时间紧迫、人工紧缺、分散施工缺乏监管约束、成本高等问题,胜利村积极探索创新扶贫基础设施建设模式,率先组建脱贫攻坚劳务施工队,帮助贫困户开展建设,既提高施工质量和效率,又解决了在家劳动力务工收入问题。同时,创新投入使用家庭水柜钢模板,与劳务施工队相结合,开展水柜集中连片建设,采取流水作业方式,建设进度明显加快,有效降低了施工成本,还增加了村集体收入。2018年至2020年,胜利村共实施危房改造283户,建设家庭水柜626座,实现住房和饮水安全保障全覆盖,贫困群众住茅草房、喝山塘水已成为历史。胜利村有效推进家庭水柜大面积快速建设的做法得到广泛推广,成为大石山区饮水工程建设示范点。

  坚决啃下扶贫发业发展硬骨头。胜利村采取“产业+扶贫”措施,通过引进碧桂园等社会帮扶力量,让贫困户在产业链上脱贫致富。全村成功运行集中产业项目9个,其中肉牛养殖场3个,先后养殖肉牛260头,发动种植牧草280亩,带动贫困户240户,2020年春节前第一批肉牛出栏让参与的养殖户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收益,产业发展的信心更加充足。胜利村旱藕种植加工产业经过大力发展,已经建成自动化的旱藕粉丝加工厂,申请获得食品生产许可证,通过生产加工带动种植,旱藕种植面积扩大到400亩,覆盖贫困户350户,年产值超百万元。

  昔日的胜利村,村民们大多过着“土里刨食”的生活。如今的胜利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和村容村貌明显改善,村民收入连年增加,电视、手机、摩托车等成为了贫困群众的“吉祥三宝”,2019年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突破10万元。

  七百弄乡弄京村

  驻村第一书记:自治区政府办公厅印刷厂生产业务科科长李东 攻城拔寨的“排头兵”

  典型做法:所有工作向脱贫攻坚聚焦,各种资源向脱贫攻坚聚集

  弄京村是深度贫困村,距大化县城80公里,地处滇桂黔石漠化片区核心区。全村共有536户2244人,人均耕地不足0.7亩,均为旱地。驻村扶贫以来,驻村第一书记李东发挥攻城拔寨“排头兵”作用,带领廖伟等驻村工作队员,聚焦贫困村摘帽“十一有一低于”指标,协调各种资源和力量合力攻坚。2019年弄京村脱贫87户514人,贫困发生率降至1.3%,顺利实现整村脱贫摘帽。

  坚决攻下扶贫产业发展堡垒。李东组织建档立卡贫困户在村部建设了特色养殖示范基地,并计划在大化瑶族自治县城南工业园区购地近40亩建厂,支撑产业做大做强,加快产品市场化开发。大力推进七百弄山羊、七百弄鸡、肉牛、肉鸽等产业,筹资54万元建成弄勒屯、上京屯“联建联养”养羊示范点,覆盖12户贫困户;筹资建设6个养牛车间,购进肉牛187头,覆盖带动187户贫困户增收。2019年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近10万元,为全村脱贫打下了坚实基础。

  注重能人培养和能人带动。组织扶贫骨干外出考察肉牛、山羊等产业发展模式;举办2期特色养殖培训班,将6个定点帮扶村的30名贫困户培养成为特色养殖骨干。通过对各养殖示范场的建设,弄京村已培育带动产业能人9人,实现产业覆盖贫困户117户,夯实了贫困户脱贫致富的产业基础。

  坚决攻下控辍保学堡垒。2019年是弄京村整村脱贫摘帽年,却有辍学学生11人。针对不同情况、不同类型辍学学生,李东制定有针对性的劝返对策,发动帮扶干部采取晨访和夜访、谈心和奖励等手段相结合进行劝返工作。为使弄青屯学生蒙团返校后不再逃学,李东个人以每学期奖励200元与蒙团约定完成学业;对弄井屯远在江西务工的蒙蓝,李东多次与他及其亲属沟通,以报销来回车费并亲自带帮扶干部到大化接人等方式,最终将村里最后一名在外务工的学生成功劝返。

  坚决攻下道路交通建设堡垒。李东千方百计解决弄京群众出行难问题,2018年以来,累计争取各级扶持资金476.3万元,共修建或硬化道路总里程超过25公里,有效改善了村内道路建设不充分、不均衡状况;筹资28.5万元,在弄京屯等重点路段安装了68盏太阳能路灯,解决130户501人夜间出行难问题。

  古河乡丹桂村

  驻村第一书记:自治区政府办公厅第五秘书处一级主任科员马腾 朝气蓬勃的“小马书记”

  典型做法:以五星级党支部建设为抓手扎实开展脱贫攻坚工作

  “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中山大学硕士毕业的马腾响应国家号召,从广州来到南宁工作,主动请缨奔赴大化瑶族自治县古河乡丹桂村。

  作为一名“90后”干部,马腾褪去脸上的稚嫩,克服语言障碍、交通不便等困难,爬沟过坎深入偏僻山屯开展工作,迅速融入当地,与群众打成一片。

  丹桂村是开国将军覃国翰的故里,马腾注重弘扬红色革命传统,以党建和产业为切入点全力推进脱贫攻坚工作,依托丹桂村五星级党支部打造全区基层党建工作示范点。推进党建工作与脱贫攻坚有机融合,做到围绕党建抓脱贫,抓好脱贫促党建。在丹桂村党支部下成立4个产业发展小分队对应桑蚕、七百弄鸡、山羊、蜜蜂养殖4个扶贫产业。采取“点对点、人盯人”的分工方式,由每个小分队负责日常督导,建立产业推动定期协商机制,充分发挥丹桂村基层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

  赤子之心引入桑蚕产业。马腾和驻村工作队在前期充分调研、广泛培训的基础上,通过调查问卷、反复入户、外出考察的方式,使贫困群众思想受到冲击、视野得到开拓、内生动力被激发。丹桂村以“党旗引领 联建联养”带动农户发展,采取“党员+能人+贫困户”的运作模式,针对不同类型的贫困户“量身定制”参与方式。2019年初,丹桂村桑树种植面积实现零的突破,目前种植面积突破80亩,带动贫困户16户,每户每月增收约2500元,越来越多的群众加入进来。

  辐射推广,放大效应。获得群众信任是一个艰辛的过程,却让马腾的心与大家贴在了一起。他趁热打铁,把“党建+产业”的模式迅速推广到七百弄鸡、山羊、蜜蜂养殖,打造丹桂村产业项目基地,实现了由点到面的示范带动效应。整合财政资金建设完成6个扶贫养殖场,每个养殖场培育1名党员能人带动发展,贫困户产业覆盖率达到100%。

  抢抓发展机遇,基础设施不断提升。硬化产业道路2公里、修建600米防洪水渠、建设饮水提升工程、完成全村入户道路硬化、完善电网改造、完成弄共道路塌方维修、建设1.5公里光纤网络、安装75盏太阳能路灯、建设弄共和丹扁屯移动基站、实施自治区乡村风貌改造示范村项目等。

  如今,丹桂村除蓬勃发展的产业外,红色旅游也已摆上议事日程,小山村焕发出新活力。“小马书记”感到很欣慰。

  (本版图片由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办公厅提供)


(责任编辑:朱洁英)

分享到:
35.1K
聚焦中央乡村工作会议
2023稳秋粮 夺丰收

真心真情扶真贫 精准攻坚拔穷根

2020-06-04 11:08 来源:广西日报
分享到: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证1405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