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央乡村工作会议
2023稳秋粮 夺丰收
首页 > 滚动资讯 > 正文

产业扶贫的关键是给农民稳定预期

2020年03月25日 13:30   来源:吉林日报   

  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治本之策。但产业扶贫又不能一蹴而就,需要长时期的扎扎实实的慢功夫。在很多产业项目宣传推广中,有的地方贫困户始终顾虑重重,下不了种养殖决心,而另一些地方贫困户则敢上敢干,产业发展热情空前高涨。一些人会把产业扶贫搞不起来的责任,轻易地归结到部分贫困户懒惰不思进取这些表面原因上,但如果深究起来,就会发现真正的原因。

  产业发展积极性高的地方,关键在于当地有配套的产业支撑,形成了稳固的产业链条,产业可持续有保障,种了不愁卖,贫困户摸得清市场、看得见希望。稳固的扶贫产业链,使产业持续释放出带动效应,极大增强了产业发展后劲,是产业扶贫赢得群众认可的关键所在,成为产业扶贫实现稳步推进的重要保障。而缺乏产业配套的地方,农民看不到希望,当然不会贸然行事。

  此外,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人事变动,也常常成为影响产业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例如工作队、扶贫干部的更替、撤离,原先过于依赖工作队争资金跑项目,以及扶贫干部们的资源、能力、信誉,产生了极好带贫益贫效果的产业扶贫项目,后续支持跟不上、管理混乱,情况急转直下,原本红红火火的扶贫产业没落了。在产业扶贫中,“干部一走,产业就散”,此类事件在基层并不鲜见。一些借助外力发展起来的产业并没有真正在当地扎下根来,一些大包大揽的做法也让地方患上了“依赖症”,人才扶植没跟上,一旦外力减弱或消失,产业便难以持续,产业扶贫陷入尴尬局面。

  上述情况,无论是因为产业配套不成熟不完备,还是因为人走茶凉带来的影响,都是缺乏“长期性”。因此产业扶贫必须对症下药,尽可能消除上述这些不稳定因素,才能形成农民对参与产业发展的前景的“稳定预期”,从而激发他们投身产业扶贫的积极性。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加大产业扶贫力度,种养业发展有自己的规律,周期较长,要注重长期培育和支持”。因此,要做好产业扶贫这篇文章,一忌急于求成,二忌花拳绣腿做表面文章。需要各地各级党委政府立足实际,创新举措,精准施策,脚踏实地,不急不躁,长期培育才能形成稳固产业链,不断增强产业发展后劲。

  一是在项目选择上,要在“精准”上下功夫。结合实际因地制宜,既要符合脱贫攻坚政策要求,又要适应地方发展需要,要从产品和市场两个需求端考虑,把千家万户的“点”与当地带动辐射能力强、市场前景好的产业“面”精准结合,以面带点,以点促面,实现“精准”选择。在技术培训上,全面摸底贫困户文化水平、产业发展需求等因素,以需定培,强化管理,利用“田间课堂”、专题讲座、组织参观等形式,真正帮助农民解决实际问题,实现“精准”发力。利益联结上,政府需做好中间服务,鼓励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与贫困户精准对接,结成共同体,将分散的资金、劳动力、土地和市场组织起来,实现“精准”施策。在对接市场上,鼓励引导贫困户发展多样化产业,避免“单打一”,要引入具有影响力、社会责任感强的龙头企业,与贫困户签订协议保底价回收产品,解决销售不畅难题,实现“精准”对接,让产业发展成果变成群众手中的真金白银。

  二是规划上要着眼产业“可持续”。一方面,要形成稳固产业链条。要放眼长远,因地制宜,统筹区域产业布局,科学规划配套产业;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挥带动效应,创新生产经营模式,解决好产品的加工、销售等难题;要实施特色开发,通过产业纵横延伸完善,从单一生产性功能向文化、观光、休闲等多功能扩展,实现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将贫困户镶嵌进来,形成稳固的扶贫产业链。另一方面,要实现产业扶贫“目中有人”。要建立健全人才培育和保障机制,逐步培养熟知本土环境、熟悉专业技能、熟练操作流程的“土专家”,授人以“渔”,落实传帮带,推进技术服务与科技创新,强化本土人才扶植;要探索建立农业企业与贫困户责任共担、利益共享的合作关系,创新股份合作、订单帮扶、产业园区带动等多元化利益联结模式,激发内生动力,真正打造一支“不走的扶贫工作队”,为产业扶贫提供强大支撑。


(责任编辑:朱洁英)

分享到:
35.1K
聚焦中央乡村工作会议
2023稳秋粮 夺丰收

产业扶贫的关键是给农民稳定预期

2020-03-25 13:30 来源:吉林日报
分享到: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证1405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