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央乡村工作会议
2023稳秋粮 夺丰收
首页 > 滚动资讯 > 正文

新疆畜牧科学院田可川团队探索扶贫好经验:科技扶贫助牧民增收

2020年03月23日 09:56   来源:人民日报   

  新疆畜牧科学院田可川团队探索扶贫好经验

  科技扶贫助牧民增收(科技视点·科技扶贫 我们在行动⑤) 

  大美新疆,草域辽阔、景色壮丽,是我国绒毛用羊的重要产地。

  如何更好发挥资源优势、帮助南疆等深度贫困地区拔除穷根?新疆畜牧科学院研究员田可川带领科研团队深入一线,和牧民面对面讲、手把手教、实打实练,探索出了科技扶贫的新模式、好经验。

  脱贫攻坚贵在精准,争取一户一策帮扶到位

  “田老师他们刚来扶贫时,我根本听不进去科学养殖技术,那时候哪舍得提高饲养成本?但田老师算了一笔账,听到预期收益,我就想着试试看吧。按照他教的办法喂羊、给羊治病,我的羊群从十几只变成了30多只,每年收入从原来不到3000元提高到8000多元!”说起脱贫经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巴楚县色力布亚镇12村的牧民色买提·肉孜难掩喜悦。

  他提到的田老师,是国家绒毛用羊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田可川。从2017年起,为落实党和国家对“三区三州”脱贫攻坚的任务部署,在农业农村部的统筹下,田可川团队依托国家绒毛用羊产业技术体系,深入南疆地区,充分利用科技手段助力脱贫攻坚。3年来,新疆绒毛用羊产业突破困境,逐步走上正轨,老百姓的收入增长了,脱贫的信心也更足了。

  田可川介绍,新疆发展绒毛用羊产业得天独厚。作为我国传统牧区,新疆草场丰富,养羊符合牧民多年的养殖习惯。而且,绒毛用羊既能产肉又能产毛,比单纯肉羊更具经济价值。尤其在南疆地区,饲草不够优质,耐粗饲、抗逆性强的绒毛用羊更宜养活,也更适合贫困户养殖。此外,本地还形成了一支绒毛用羊领域的科研力量,成为产业壮大的重要支撑。

  那为何一直发展不起来?经过调研,田可川很快“把准了脉”——牧民的养羊技术还不够科学。“很多牧民秉承父辈传下来的‘靠天养畜、靠天吃饭’观念,夏天、秋天把羊赶出去放牧,冬天没有充裕的草料,就把羊便宜卖了,有时候羊病了也不及时救治。被动管理、粗放投入,怎么会有效益呢?”

  于是,田可川带领团队走进羊圈牧场,统一培训之外,还重视“对症下药”。看到有家庭养殖密度过大,指导合理分圈;遇见羊传染病高发,组织防疫技术培训,加强应急处置;发现玉米饲料未粉碎、育肥料配比随意的习惯,及时引导改进。

  截至目前,依托国家绒毛用羊产业技术体系,科研人员开展相关技术培训1500余场次,培训农技人员8万人次,发放实用技术书籍10万余册,赠送种羊5000余只。田可川说:“脱贫攻坚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我们的思路就是争取一户一策,逐个击破。”

  普及科学养殖知识,帮助牧民转变观念

  到牧民家里讲技术,说起来容易,办起来难。“我们不是走过场,是真心诚意地想帮牧民改善生活。所以,讲到点子上,说进心窝里是关键。”田可川深有感触。

  语言是第一道关。一些牧民汉语不够流畅,田可川刚入村时,曾邀请懂汉语的村民当翻译,但有些科学养殖专业术语繁杂、晦涩,村民没有经验,很难深入浅出地表述,效果大打折扣。为此,田可川就专门带上懂维吾尔语的技术人员同去,在磨合中加强与牧民的沟通,也增进了相互间的感情。

  牧民听懂了是一回事,接受却是另一回事。“观念扭不过来,技术懂了也白搭。”田可川说。

  调整养殖方式时,前期经常需要增加投入,有些贫困户舍不得投钱,科研人员就掰着手指头给他算预期收益。有的牧民对学习新技术感到倦怠,科研人员就拿出计算器,解释一个好剪毛手一天收入能达到800元左右,如果学会了机械剪毛,2个月的剪毛季就能创收4万元。一次入户不行,就两次、三次,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循序渐进,慢慢牧民们就接受了。

  有的贫困户学东西慢,听完培训就忘,科研人员也没有一丝不耐烦。国家绒毛用羊产业技术体系拜城综合试验站站长苟锡勋带领包联干部,手把手地教牧民亚生·吐尼亚孜怎么驱虫、用什么药、如何剪毛,羊每日喂食多少……通过3年养殖,亚生·吐尼亚孜成了细毛羊养殖的“土专家”,年收入从以前的5000元增长到现在的6.5万元。

  “老百姓最讲实惠,说得天花乱坠没用,要让他看到成效。我们会挑选一些思想先进的牧民作示范户,眼见着草壮了、羊肥了、毛细了,其他人自然就会效仿。”田可川说,科技扶贫要有毅力,耐心把帮扶做实做细。

  不只培育种羊、改进饲草的产业前端需要科技加持,绒毛用羊产业链的所有环节都需要创新的力量。

  田可川举例,我国北方地区的地方绵羊品种都能够生产羊毛纤维直径很细的绵羊绒。通常来说,羊毛细的价格高,粗的价格低。放在以前,牧民把细毛和经济价值低的粗毛混合在一起销售,被当做低质量的毛绒原料。科研人员了解情况后,对牧民进行培训,强调细毛的重要性,并引导他们使用分疏机等设备,对羊毛按粗细进行分级整理,把纤维直径在18微米以内的原料分拣出来,绵羊绒的价格从1—2元/公斤快速提高到10—20元/公斤。

  目前,新疆已建立起完整、成熟的绒毛用羊产业扶贫模式。科研团队提供技术指导、人员培训;当地政府制定计划、组织实施,提供生产条件;农户紧跟落实,及时反馈。多方齐心协力,就为了早日实现产业发展和牧民脱贫的双重目标。

  培养“技术明白人”,拉近农民和科技的距离

  田可川扎根新疆多年,在他看来,扶贫工作要格外重视农民技术员的培养。

  这些农民技术员,通常是在本地从事技术工作的农民。拿新疆来说,很多农民技术员就是原来的乡镇防疫员、兽医等基层工作人员。

  “科研人员到一线去义不容辞。但是不少牧民反馈,有的专家习惯了给学生上课,讲得太理论。有的牧民说‘教授戴着眼镜,文绉绉的,我可不好意思提问’。我们意识到,除了直接培训农民,培养农民技术员这种‘技术明白人’也很重要。”田可川说。

  因此,田可川团队重点强化对农民技术员的培训。

  “农民技术员都有技术底子,培训起来上手快,还能把书本技术和土方法结合,更接近生产实际,特别好推广。”田可川说,这些人几乎都是本地人,不用城乡两头奔波,能吃苦、不怕累。而且,农民技术员在牧民中颇有威信,了解贫困户的实际困难,说话有分量。

  田可川举例说,在伊犁试验站的巩乃斯种羊场,在关键技术环节上,农民技术员和牧民同步开展相应的工作,他们同吃同住,遇到问题能在第一时间解决,大大提高了牧民的养殖积极性。“可以说,农民技术员是拉近农民和科技间距离的桥梁和纽带。”

  今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田可川告诉记者,他和团队的目标是继续做好科技扶贫工作,帮助更多贫困户走上致富路,推动我国绒毛用羊产业再上新台阶。


(责任编辑:景远)

分享到:
35.1K
聚焦中央乡村工作会议
2023稳秋粮 夺丰收

新疆畜牧科学院田可川团队探索扶贫好经验:科技扶贫助牧民增收

2020-03-23 09:56 来源:人民日报
分享到: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证1405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