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央乡村工作会议
2023稳秋粮 夺丰收
首页 > 滚动资讯 > 正文

黄承伟等:当前战“疫”对广西战“贫”的影响及若干建议

2020年03月13日 11:41   来源:乡村发现   

  【内容提要】本报告是“新冠肺炎疫情对广西‘三农’影响”联合调研组的专题成果之一,主要侧重于对贫困户收入、产业扶贫、公共服务、心理影响、稳定脱贫等关键领域受冲击状况进行评估。经研究分析,调研组认为:应客观全面看待此次疫情对广西脱贫攻坚的影响,总的看来影响属局部性暂时性,不会改变广西脱贫攻坚总体进程,但疫情所带来的严峻挑战和压力不容忽视,应抓住战“疫”释放的政策红利、要素转化等“利器”,尽快补齐关键领域突出短板,转危为机,为打赢战“贫”硬仗、提高脱贫质量、巩固脱贫成果奠定坚实基础。

  为密切跟踪此次疫情对广西“三农”的影响状况,中国扶贫发展中心、广西社会科学院成立“新冠肺炎疫情对广西‘三农’影响”联合调研组,于2020年2月15日完成了线上问卷调查,广西全区共有1778位农户参与了问卷调查(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农户938人),样本量覆盖全区14个地市;同时,课题组还对基层干部、第一书记、农业企业家和小农户等30余人展开了深度访谈。本报告作为课题组调研的专项成果之一,主要基于问卷统计数据和焦点访谈素材的整理挖掘,侧重于对贫困户收入、产业扶贫、公共服务、致贫返贫新风险等关键领域受冲击状况进行评估。现将主要调研结果分析如下。

  一、对贫困户收入来源的结构性影响明显,需防范收入回落的传导风险

  (一)贫困户收入来源受结构性冲击明显

  调查结果表明,贫困农户兼业化特征明显,外出务工(58.42%)、种植业(38.27%)和养殖业(17.38%)构成贫困户三大主要收入来源,如图1所示。

  经分层研究发现,在此次疫情的冲击下,贫困农户收入普遍受到冲击,不同收入来源受到的结构性影响显著,主要表现为工资性收入呈现困境化冲突、经营净收入受损明显、转移净收入保持基本稳定等特点。

  值的注意的是,在这一特殊阶段,贫困户工资性收入陷入困境化处境,对贫困户脱贫摘帽的负面干扰较大。调查数据显示,从主要收入来源上看,以外出务工收入为主的贫困户比例,比非贫困户比例高出17.47个百分点。而当前,贫困户的就业复工率(含部分复工和全部复工)仅为15.64%,比非贫困户的复工率低了15.62个百分点,详见图2。

  由此可见,在停工潮一时难以恢复的特殊时期,与普通农户相比,人力资本处于弱势的贫困户收入的困境化矛盾更为突出,表现出工资性收入贡献率最高和当前复工率最低的明显反差,必须引起足够重视。

  同时,贫困户家庭经营收入受损明显。据广西区统计局资料显示,2018年广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435万元,其中,第一产业经营净收入达3961元,占经营净收入的73.5%,对广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贡献率达31.9%。此次受疫情冲击较大的柑橘、养鸡业等传统种养业,在相当一部分贫困地区作为主导的扶贫产业,覆盖众多贫困户,由此对贫困户的打击不容忽视。

  此外,贫困户的转移净收入基本未受影响。转移性收入比例较高的群体,主要为深度贫困地区的部分人口和一般地区的老弱病残等特殊困难群体。这说明,一方面,上述群体作为脱贫攻坚最难攻克的贫困堡垒,其兜底收入的相对稳定,有利于脱贫攻坚目标的如期推进;另一方面,需要关注因疫情带来的食品、生活用品物价上涨,对这一群体实际收入的抑制。而物价上涨对贫困户的冲击较大,这一状况在我们的调研中也得到了验证。调查结果显示,32.94%的贫困户认为“日用品价格上涨太多,难以承受”,比非贫困户高出了7.81个百分点。

  (二)对贫困户收入预期的基本研判

  1.总体上看,贫困农户短期增收面临较大压力,但在国家经济基本面长期稳定、战“疫”投入更多向贫困地区倾斜、经济社会提振政策密集出台等利好的驱动下,贫困户收入增长仍保持持续稳定向好的基本面。

  2.贫困农户对全年预期收入信心不足所带来的预期困境,极有可能加剧其发展动能的不足,成为影响增收的消极因素。

  如图3所显示,分别有27.54%、15.51%、10.58%和8.55%的贫困户判断,今年自己的家庭收入将比去年减少50%以上、30-50%、20-30%、10-20%;仅有6.66%的贫困户认为,今年收入基本不受影响或略有增长;而另有31.16%的贫困户选择了“无法判断”,其谨慎心理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迷茫徘徊的心态。

  3.贫困农户为化解疫情冲击,做出调整当下生计方式的考虑,是对摆脱贫困性累积机制惯力的能动性反应,所释放出来的乐观信号,为政策设计提供了“当事人”的视角参考,政府部门应对此做出积极回应和引导。

  图5表明,32.75%贫困户考虑在疫情后调整自己未来的种植(养殖)方向。

  二、对农村产业冲击程度各异,调整产业结构、培育可持续发展能力尤为迫切

  (一)农村一二三产均受影响,旅游、餐饮、扶贫车间等受损最为严重

  从一产看,影响主要集中在柑橘等季节性果蔬、禽业养殖等领域。广西贫困地区农村产业多为传统性种养产业,尤其是受此次冲击较大的柑橘、鸡禽业等农产品,正是很多贫困地区县级“5+2”、村级“3+1”扶贫产业中的主导产业。以D县为例,2019年,全县共有114个鸡禽养殖场,养殖规模达180万羽,共有4个繁育场,年产鸡苗500万羽以上,辐射带动全县40%以上的贫困户。受交通中断、市场超市关闭、餐饮业歇业、活禽暂停销售等疫情防控措施影响,养鸡业一度出现断崖式行情,该县鸡禽产业也因此几近“冬眠”,肉鸡被迫压栏、鸡苗被迫填埋、孵化被迫中止,甚至出现局部抛售现象,100元4只鸡、100元6只鸡的行情,使贫困养殖户受到很大影响,脱贫摘帽压力加大。

  从二三产看,冲击主要集中在旅游、餐饮、商贸零售、电子零配件加工等行业,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带贫益贫效能力短期受限。据广西区文旅厅资料显示,2020年第一季度,全区乡村旅游、农家乐预计减少接待游客1775万人次,减少收入15.56亿元,预计同比下降均超过50%以上。据广西区扶贫办资料显示,河池市作为广西脱贫攻坚任务最艰巨的地区,截至2019年底,全市已建设就业扶贫车间521个,其中工厂型、居家式就业扶贫车间约占47%。目前,以电子零配件加工、制衣加工等工业链条末端产品为主的工厂型和居家式车间基本“停摆”,直接影响了约2.1万就业人口的短期收入,其中包括了近2300名贫困人口,这些贫困人口绝大部分为城镇化安置的易地搬迁贫困人口,非农务工收入是其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在外出务工受阻和“家门口”就业难的双重挤压下,进一步加剧了这些刚刚离土进城安置群众的生计脆弱性。

  (二)对农村扶贫产业发展的基本研判

  1.总体上看,疫情突袭加大了产业扶贫的压力,但也带来了新一轮的发展契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培育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大意义更为凸显

  2.突如其来的疫情进一步暴露了广西产业扶贫存在的沉苛积弊,必须全面加以审视反思,聚焦弱项短板,创新突围路径,才能为脱贫攻坚提供更加强有力的支撑

  我们认为,“同质化”与“规模化”中间,相隔只有两个字,那就是:市场!一方面,由于贫困地区产业发展条件的高相似性,带来了产业选择的高趋同性,从客观上加剧了贫困地区产业的同质化挑战。另一方面,扶贫产业长期以来存在盲目的规模偏好,加上缺乏龙头品牌企业强有力的带动,从而在市场“利刃”下,片面的“数量至上”未能有效转化为培育贫困地区农产品区域性公共品牌的资源优势。

  3.需要在产业扶贫中,给予贫困地区小农户更务实更精准有效的发展扶持

  在疫情影响下,贫困地区小农户的脆弱性进一步凸显,如果不能及时为柑橘、禽业等受创较大的种养农户提供更精准的务实扶持,不仅会影响相关扶贫产业的提振,而且更重要的是,极易使一些有勇气试水市场经济的致富带头人,被动从“商业小农”的边缘退回到低收入、低产出的“自然小农”模式,甚至引发某些扶贫产业向自给性生产方式退化的逆向调整风险。

  三、对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考验加剧,补齐短板对提高脱贫质量尤为关键

  (一)医疗教育供给痛点犹存待解

  从农村医疗卫生看,乡村医疗条件落后与村民科学卫生素养缺乏并存的矛盾亟待化解。据调查显示,此次疫情,家里“备有口罩”的贫困户比例(30.11%)比非贫困户低11.56个百分点,而“想备,但买不到”的贫困户比例比非贫困户低15.52个百贫点。这说明,贫困户对疫情的认知程度和所采取的防疫措施均滞后于非贫困户。在多数贫困户认知不甚理想的情形下,村医作为医疗体系深入到基础社会的触角,在疫情防控中理应成为专业性和权威性力量。但广西多数农村村医建设配置严重缺位。以T县为例,截至2019年6月,该县167个行政村共有现任在岗村医325人,每个行政村平均拥有村医1.95个,村医“以一看百”、“以一看千”的现象十分普遍,同时村医老化状况十分严重,30岁以下的村医仅有17人,仅占5%;41岁以上的村医占比高达76.66%,其中50岁以上的村医达40%。一旦出现疫情等公共卫生应急事件,如此薄弱的乡村医疗卫生体系,何以堪重负?

  从农村义务教育看,停课不停学进一步挑战贫困乡村义务教育短板,同时疫情对控缀保学有所冲击,应及时加以应对。疫情当前,通过互联网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是一个不错的也是迫不得已的选择。但这一选择在贫困乡村面临诸多实施困境,网课硬件条件有限、网络信号传输不稳、家长教育观念落后、孩子学习习惯长期缺乏引导等因素叠加,使得我们所访谈乡村的网课开设效果并不尽如人意。

  (二)对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的基本研判

  1.农村公共服务建设质量关系到脱贫攻坚目标的实现,直接影响着全面小康社会成色。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以及多项政策措施的出台,将更有力地推动公共服务下乡下沉,助力广西脱贫攻坚目标的实现。

  2.应抓紧总结和评估广西脱贫攻坚以来的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政策体系和地方实践经验,探讨这些特惠性政策向常规性、普惠性政策转变的可行性、衔续性,为后小康时代储备相关政策。

  3.医疗教育突出短板,最大的制约在于人才。因此,应把人才政策的有效创新创设,作为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一个最关键的环节。

  四、疫情带来的影响是制约今年脱贫质量的最大因素,需在构建防贫长效机制上下功夫

  (一)应谨慎对待“戴帽”又“戴罩”的忧虑心态

  如图6所示,分别有61%的贫困户担心受疫情影响难以脱贫或有可能导致重新返贫,(即“非常担心”和“比较担心”两者合计)达61%,可见,6成贫困户对实现脱贫致富表现出一定的悲观倾向,而持乐观态度的群体(即“不太担心”和“不担心”两者合计)仅为18%。

  显而易见,在贫困文化代际传递、市场经济“现代性”缺失以及贫困性累积机制等复杂因素制约下,相当一部分风险抵御能力本就弱势的贫困户,对疫后期的心理预期表现得更为脆弱,内生动力受挫,对稳定脱贫致富信心不足。此外,疫情的冲击还有可能导致极少数贫困户“等靠要”思想的加剧,极易给战“贫”工作造成“破窗效应”,其他贫困户甚至会受此影响滋生出“戴帽”又“戴罩”的心理。为此,如何恢复贫困户信心,必须下足“绣花”功夫。

  (二)对受疫情影响的贫困户心态等相关研判

  1.疫情是影响今年脱贫质量的最大制约,除关注疫情带来的贫困户收入风险、产业冲击、医疗教育挑战等影响外,对疫情引发的忧虑心态同样应给予谨慎关注。

  2.对受疫情影响较严重的非贫困户边缘群体要及时纳入政策扶持范围,在战“疫”中更应注重纠正帮扶资源集中过量向贫困户输送所形成的“悬崖效应”。

  3.在原发型积累性绝对贫困即将全面“清零”的关键时刻,需要同时衔续解决受疫情等冲击型风险导致的次生型新增性相对贫困,并不断探索和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

  五、化危为机,攻克贫困最后堡垒的具体建议

  建议一:用好用足国家各项政策

  近段时间,中央及各部委先后密集出台了非常有份量的政策“抗疫包”,比如,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国务院扶贫办或联合相关部门,或单独下文印发的相关文件已近10项,这对贫困地区而言,无疑带来了一场“及时雨”。为此,广西应结合原有政策,善用战“疫”利器,打好战“贫”组合拳,做好衔接与落实工作,进一步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相结合、巩固成果与提升水平相结合、重点突破与全面统筹相结合、扶贫防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等方面提高反贫治理效能,把疫情对脱贫攻坚的影响降到最低,保障广西贫困地区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小康。

  建议二:以稳岗稳产破解贫困农户收入预期困境

  针对疫情带来的就地就近务工需求上升的契机,加强对在家贫困外出务工人员的就业扶持,在脱贫攻坚项目建设、扶贫车间复工复产、农业春耕专业化服务、卫生防疫公益岗位等方面,有效吸引贫困劳动力就地就业创业;同时,用足用好中小企业复工复产扶持政策,进一步鼓励区内企业吸纳贫困人口就业,以此为契机破解近年来南宁等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用工紧张难题。深化粤桂扶贫劳务协作机制,提升对粤复工复产的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进一步强化用工信息发布、点对点出行等服务,落实好赴粤务工人员的交通补贴和稳岗补贴等扶持政策。同时,引导贫困农户和各类经营主体有序抓好春耕备耕,保障生产农资供应,发挥各级供销社、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在测土配方施肥、统防统治、代耕代种等社会化服务中的作用。

  建议三:加快推进扶贫产业突围进阶

  创新扶贫产业益贫带贫模式,结合广西大健康产业等重要战略,瞄准疫情冲击下的逆袭产业和业态,以中药材种植、康养保健特色农产品等为突破口,引导贫困地区因地制宜做好产业结构调整的大文章。针对在旅游扶贫基础较好、此次疫情中受损严重的贫困县(村),制定“一县(村)一策”旅游振兴扶持措施。对受疫情冲击较大的龙头扶贫企业和合作社在复工补贴、信贷扶持、税收减免等方面实行优先政策。

  建议四:加强农产品产销精准对接

  在科学防控前提下,尽快恢复全区农产品产销各环节的有序畅通。探索农产品物流扶持机制,对承运企业或个人给予补贴。创新线上线下销售渠道,与阿里巴巴、拼多多等网络电商合作,开设“抗疫农贸专区”,加强对滞销农产品的消化转化。立足市场需求与扶贫产业的联结共建,支持引导有意愿的各地市和区内外有实力、有诚信的龙头企业开展消费扶贫行动创新试点。强化贫困地区冷链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

  建议五:完善农业保险制度

  针对因疫情出现较大发展困难的区域性扶贫主导产业,探索设立大灾保险基金,建立完善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机制,积极申请把广西纳入国家开展农业大灾保险、完全成本保险试点范围,持续增加农业保险险种持续,促进农业保险覆盖面有效提升。

  建议六:补强教育医疗公共服务短板

  优化教育资源布局,有序引导教育资源合理适度向县城集中,支持城市优质学校因地制宜在贫困地区布局分校,推动“双师制”等模式有效落地,促进城乡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推动医疗资源和服务下沉,在全区推广北海、百色乡村医生“乡聘村用”成功经验,在转变村卫生室管理模式、转变乡村医生身份、提高乡村医生待遇、建立乡村医生社会保障机制等方面取得突破。

  建议七:探索建立动态监和防贫机制

  对因疫情影响失去收入来源、生活陷入困境的贫困群众和特殊困难群众,落实好临时救助和最低生活保障。建议在全区设立村级防贫监测员(可考虑由村级信息员兼任),对受疫情及疫情次生灾害影响较大的非持续稳定脱贫户、非建档立卡低收入户,乃至因疫情遭遇重大变故、突发致贫的非贫困户群众,进行动态监测预警,密切关注以上重点人群,创新设立“防贫基金”,探索建立梯度救助制度。(执笔人:刘东燕)

  作者简介:黄承伟 中国扶贫发展中心主任;刘东燕 广西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长。


(责任编辑:朱洁英)

分享到:
35.1K
聚焦中央乡村工作会议
2023稳秋粮 夺丰收

黄承伟等:当前战“疫”对广西战“贫”的影响及若干建议

2020-03-13 11:41 来源:乡村发现
分享到: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证1405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