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央乡村工作会议
2023稳秋粮 夺丰收
首页 > 滚动资讯 > 正文

甘肃省“最美扶贫人”事迹摘登:扛起责任使命 决战脱贫攻坚

2020年02月13日 10:38   来源:甘肃日报   

  编者按

  元宵节过了,春天来了,大自然物候已变换,扶贫干部们也跟上节奏,赶紧切换到新的帮扶工作模式。

  今天,我们脱贫攻坚版的最美扶贫人,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中,他们心系村民安危,坚守本职岗位,有的焦心牵挂着村里还未硬化的小巷,有的已着手规划实施今年村里的重点扶贫产业,有的还惦记着将钱款赶紧送回村里,他们心系一线,无私奉献。这些最美扶贫人,是广大群众的贴心人和主心骨,带领贫困户脱贫致富奔小康。我们刊登他们的事迹,为农村疫情防控加油!也为一线扶贫人鼓劲!

  因为超长假期耽误了太多的工作,在决战脱贫攻坚的路上,需要我们每个人抖擞精神,加倍努力,把失去的时间补回来,更需要扶贫干部们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抓好落实,大家齐心协力,攻坚拔寨,就一定能让贫困群众的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一天比一天好。(王朝霞)

  俯下身子,才能看得清帮得准

  ——记积石山县寨子沟乡麻沟村党支部原第一书记、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李平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洪文泉

  “村里今天情况怎么样?消毒液等防护物资还有没有?”从大年初五开始,金川集团公司社会帮扶办副主任李平就到岗,每天与帮扶的8个村的队长进行视频,了解村里疫情防控情况。

  从2013年到2019年连续7个年头,李平都被单位派驻在积石山县帮扶,先后担任刘集乡精准扶贫干部,刘集乡肖家村“第一书记”、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 寨子沟乡麻沟村“第一书记”、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谈起村情,他比村干部还了如指掌;干起农活,他比农民还得心应手……去年8月,回到单位的他因为熟悉帮扶工作,担任起了单位社会帮扶办副主任一职,继续干起“老本行”。

  在基层一线锻炼帮扶能力

  李平刚去肖家村时,村社道路泥泞不堪, 农民群众住房五成是土坯房,没有稳定的产业,群众缺乏劳务技能……李平经过走访调研,及时召集村干部商量对策,拜访村里的老人和能人,问计于群众,求策于村民,最终确定出适应肖家村的帮扶工作思路,通过外援辅助和内生动力相互支撑、共同推动,帮扶工作取得了较大成效,全村贫困户从303户减少到9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几乎翻了一番。

  贫困村的基础建设直接影响村里人的生活和精神面貌。李平协调金川集团公司投资50万元硬化2公里道路,投资12万元解决2个社群众吃水难问题;多方协调争取资金为肖家村小学新建教学楼,安装远程网络教育系统,为肖家村建设村委会、便民服务中心和文化广场等,几年时间下来,原本破败不堪的肖家村换了一幅天地。

  消除贫困,产业先行。李平带领肖家村“两委”班子确定了发展啤特果树种植、牛羊养殖、中草药种植、小黑麦饲草种植产业发展方向。他协调金川公司投资11万元购买种苗,在肖家村坡地种植700亩啤特果树;成立肖家村养羊合作社,由金川集团公司投入50.4万元,给70户贫困户投放420只基础母羊。仅此一项,就让30户贫困户实现了稳定脱贫,每户每年可增收800元左右。

  李平带领村里成立中草药产业合作社,入社农户100户,金川集团公司注资10万元帮助合作社发展,种植中草药150亩。成立种植养殖合作社,采取贫困户自愿、政府每户出资帮扶5000元、贫困户自筹500元的方式入社经营,牛产业如今成了脱贫致富的重要支柱。

  在贫困山村积累帮扶经验

  2017年8月,全省对帮扶力量调整优化,金川集团公司帮扶起积石山县寨子沟乡麻沟村,李平担任寨子沟乡麻沟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

  麻沟村是出了名的深度贫困村,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144户,贫困面为70.24%,由于高寒阴湿的自然条件,依靠传统产业增收几乎无望。

  到麻沟村后,李平结合当地资源禀赋和实际情况,探索出了一条“五级干部联动+群众内生动力激发”的脱贫新模式——县级干部主动下沉,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乡镇党委重心前移,发挥攻坚主体作用;村“两委”主动作为,发挥战斗堡垒作用;驻村工作队勇于担当,发挥助推帮扶作用。

  针对群众有发展养殖的意愿却无发展资金的现状,李平积极协调帮扶单位筹资34万元、动员52户贫困户筹资36万元,引进52头基础母牛进行分户养殖,为发展壮大牛产业奠定了基础。在麻沟村成立起“富民产业种养专业合作社”,与陇西县天士力中天药业公司签订购销合同,探索出了“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合作社种植中药材125亩。

  为了扩大养牛产业,麻沟村通过整合东西部扶贫协作资金、金川集团公司和社会帮扶三方资金,2019年1月建成了年存栏量达300头牛的现代化养殖场,5月又由金川集团公司出资100多万元引进基础母牛90余头。“目前都在育肥期,估计到三四月份可以出栏40头左右。”李平说。

  2018年后半年,麻沟村建立起积石山县首个中药材加工车间。“以前妇女们冬天都闲着,现在月入千元。”李平说。

  令人欣喜的是,在多方帮扶和群众努力下,麻沟村中药材和牛产业蓬勃发展,麻沟村的人均收入从2017年的3800元左右增加到2019年的6400元。

  在群众身边践行为民初心

  “贫困户的内生动力和致富能力是产业健康发展的保障。”缺技术、缺想法是李平在帮扶工作中遇到最大的问题,为此,他将肖家村57名孩子送往金川公司培训中心学习焊接、汽车修理技术,取得技能鉴定证。同时协调金川集团公司职工培训中心在肖家村成立了刘集乡精准扶贫技能培训站,培训贫困群众200多名,使贫困户致富技能得到大幅提升。

  “要做好帮扶工作,首先得俯下身子,走到田间地头,坐到农民炕头,才能融入进去,了解他们的想法,真正帮助他们。”李平说,如今虽然回到了原单位,可他每个月都要去扶贫点下去听听群众的想法,继续做好帮扶工作。

  如今,看到贫困群众收入越来越好,李平的工作越干越有劲。

  文化赋能,走出“醇香”致富路

  ——记舟曲县城关镇坝里村党支部原第一书记张锦芳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洪文泉

  舟曲县城关镇坝里村,坐落在距舟曲县城西北部约3.5公里的半山腰,全村179户村民,主要经济来源以种粮食作物、土酒酿造、种植苗木、养殖为主。曾经一度,因山大沟深、交通不便、缺水少地,坝里村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

  现如今,“第一书记”带着帮扶工作队打造的青稞酒产业,全村179户村民家家酿酒,户均增收近万元,走上脱贫致富路。

  “第一书记”名叫张锦芳,自2015年被组织选派到舟曲县城关镇坝里村担任“第一书记”以来,用自己的文化特长引领坝里村“美丽转身”。

  建起一个像样的基层党支部

  2015年6月,时任《甘南日报》记者部主任的张锦芳放下采访本,走到田间地头。这次她的任务不是采访,而是驻村帮扶。

  走进坝里村,张锦芳发现困难远比想象中的多:资源稀缺,没有产业,贫困群众缺乏脱贫致富的想法和信心。

  张锦芳结合坝里村党员结构和基本概况,迅速建立并完善了各项党建制度,让党支部委员担起了应有的责任,重新树立起了党支部的威信。

  张锦芳主持坝里村召开了“政治生日”活动党日,党员同志们收到了党支部精心准备的政治生日贺卡,并重温入党誓词。“给党员过政治生日,就是要把党员队伍的作用作为夯实扶贫工作和推进新型农村建设的核心任务,更加突出党支部的主体作用,使全村的党员都‘动起来’,为收集民意、吸纳脱贫致富的金点子提供更为广阔的舞台。只有让群众切身感觉到实惠、亲眼看到发展,才能充分调动他们脱贫攻坚的决心和信心。”张锦芳如是说。

  探索一条与众不同的致富路子

  精神头足了,还得有规范可行的致富路子。细心的张锦芳在入户时发现,坝里村家家户户都有酿酒的传统,且所产青稞酒酒质清凉、入口醇香,在周边地区都小有名气。但是,受酿酒工艺落后、规模较小等条件限制,坝里村酿酒业一直停留在小作坊式的加工模式上,未能形成规模、走向市场。

  坝里村四周被桃林环绕,村民取山泉之水古法酿造青稞酒……桃花盛开时节,村子四周一片粉色花海。于是,“一树桃花一壶老酒”这个富含诗意的主题闪过张锦芳脑海,坝里村古法酿造的青稞酒自此有了一个“文艺范儿”的卖点。

  她和村委班子成员反复研究, 多次征求村里党员群众发展特色产业意见,初步拟定了以发展土酒酿造业为主的脱贫计划, 撰写了产业发展报告。在她的积极协调下, 各帮扶单位先后投入资金51.8万元, 为村里的酿酒大户购置中型酿酒设备2套, 为179户酿酒农户发放酒缸1459个;甘南日报社筹措资金10万元,连续两年为28户贫困户每户购买优质青稞1300公斤,筹资2万元帮助贫困户提高酒曲质量。

  生产不成问题,销售才是关键。依托甘南日报社的行业优势,张锦芳协调单位在报纸上对坝里村青稞酒进行宣传。2018年5月, 甘南日报社还在合作市香巴拉广场上举行了为期三天的“一树桃花一壶老酒”舟曲县坝里村青稞美酒品尝会, 三天共计出售青稞酒3600余斤。

  打造一个别样的“醇香”产业

  坝里村紧抓“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三变”政策机遇,创建了舟曲县坝里村青稞酒酿制有限责任公司和青稞酒酿制农民专业合作社。张锦芳积极协调宜品文化青年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分别与公司及合作社签订售卖合同,拓宽了坝里村青稞酒销售渠道,她还协调创业基地在合作市免费为坝里村青稞酒提供青稞酒售卖铺面一间。

  2018年,舟曲县坝里村青稞酒酿制有限责任公司和青稞酒酿制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收购时为贫困户发放奖励资金,代替之前为村民发放青稞的做法——贫困户每售出1斤符合标准的青稞酒,向其发放奖励资金5元,每户贫困户最多可领取奖励金2000元。按照每户售出青稞酒400斤计算,当年即可增加收入8000元。

  如今,坝里村年酿酒产量达10万余斤,远销甘青川及陕西等地,土酒酿造已成为坝里村实现脱贫致富的“金产业”。吃住在村、工作在村,张锦芳早把自己当作坝里村人,与全村群众建立了深厚感情,也成为坝里村贫困群众最信赖的贴心人和带路人。

  2018年8月,张锦芳结束了驻村帮扶回到了原单位,但她心系坝里村,直到去年的年初她仍负责着单位的扶贫工作。“现在我还是帮着村里协调酒的销售,一年到村里去好几次,多是给村民送酒款。”张锦芳说,“过春节这几天都有很多村民打来电话问候,等疫情好转了,我赶紧去村里送青稞酒销售款呢。”

  不让须眉,坚守初心显本色

  ——记秦安县中山镇蔚文村原“第一书记”、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施林敏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洪文泉

  “眼下疫情防控时期,你们一定要注意做好防护措施,还要尽可能给家里人讲述疫情防控的重要性……”施林敏一边给帮扶村村民编发手机信息,一边牵挂着蔚文村村民的安危。

  “这6个孩子是我之前帮扶的蔚文村里走出来的学生,虽然现在我已经不驻村了,可心里最挂心的还是他们。”看着电视里的疫情防控新闻,施林敏心事重重。

  虽然已经结束帮扶工作回到原单位半年多时间,可在这位帮扶女干部的心里,没有什么比那片土地上的乡亲们更让人挂念的事情了。

  刚柔并济的帮扶女干部

  2017年8月22日,省林草局选派年轻干部驻村帮扶。作为80后的优秀年轻选调生,施林敏责无旁贷地接任秦安县中山镇蔚文村“第一书记”兼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

  汽车绕过一道道弯,翻过一座座岭,几经颠簸,终于来到了蔚文村,全村157户农户中一半以上都是贫困户,这里的贫困程度让省城工作的施林敏着实吃了一惊。

  “村委会院里杂草丛生,村委会就设在几间简陋的危房里。”回忆起第一天走进蔚文村时的场景,施林敏记忆犹新,“相比缺产业、缺技术,村民更缺乏的是精神。”

  帮扶干部走到哪,群众都躲得远远的,青壮年村民宁可倚着墙晒太阳,也不愿意出门打工赚钱……来之前想到过困难,但没想到这么困难,施林敏一筹莫展。

  几十年都改变不了的贫困面貌,咋能说变就变?村里几位好心人看着这个娇娇弱弱的女孩子东奔西走四处碰壁,劝她放弃。

  既然挑起担子,怎能轻言放弃?谁也没料到,这位省城来的女干部,性格很倔强。施林敏从所在单位请来“高科技团队”,利用航拍技术将全村的整体环境拍成了直观的“帮扶地图”。在村干部帮助下,在地图上清晰地标注出每一户贫困户的家庭住址和基本情况,建成了蔚文村自己的“帮扶数据库”。

  有了“数据库”,帮扶工作得以细化。对居住偏远的贫困户,帮扶队员们耐心给家长做思想工作,动员辍学学生返校读书;对卫生环境脏乱差的家庭,帮扶队员们上门带动农户一起清理打扫;对有矛盾纠纷的家庭,帮扶队员们多次上门调解矛盾;对在校读书的孩子们,帮扶队员们协调爱心人士为110位学生送来书包、新华字典……中山镇每个村子的活动室及活动广场都建成了,各项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村容村貌也焕然一新。

  雷厉风行的“第一书记”

  “越到基层,党员干部的形象越有影响力。”通过走访,施林敏发现群众的眼睛都盯着党员、盯着干部,他们怎么做,群众就怎么做。于是,她提出“牵头领导引领带队,党员干部结对帮扶,先进党员示范带动”的模式,坚持以加强基层党建引领脱贫攻坚,推行“第一书记”主抓,基层党组织齐抓共管,以务实担当的作风推动精准扶贫工作。

  此后,只要省林草局各级领导干部进村入户,施林敏都会借机邀请他们为村“两委”班子和党员上党课,对蔚文村的产业扶贫进行研究讨论。为了发挥村内优秀党员的示范带动作用,施林敏鼓励他们从思想上带动、产业发展上带头,引导贫困户发挥自身动力,催生他们主动脱贫的意愿。

  蔚文村的党员张金广是村里的技术带头人,花椒栽植技术培训时,施林敏就安排专家在他家地里开展。张金广肯学好问,向专家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专家一一回答,那些不敢提问的群众就在一旁默默地听着。

  村里发展土蜂养殖,施林敏又安排张金广第一个学习,等他掌握养殖技术后又安排他去培训其他养殖户。村里的群众看着张金广发展致富产业,慢慢开始主动找他求教,共产党员的先锋引领作用就这样悄然发挥出来。

  在施林敏和大伙儿努力下,蔚文村新栽花椒林600余亩,全村花椒林达1860亩,占到全村耕地面积的92.4%以上,为当地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播下了希望的“金种子”。针对花椒树成长的空档期,施林敏和帮扶工作队想方设法扶持农户间作套种,种植马铃薯、中药材等经济作物,免费为农户发放陇薯7号马铃薯种薯19吨、冬花种子8吨,种植350亩,还在花椒林下栽植万寿菊150亩,形成了户户有花椒、每亩有套种的特色产业。

  念念不忘的农家知心人

  驻村的两年时间里,施林敏和同事们一起,带领贫困群众找到脱贫致富的希望。2019年9月6日,施林敏结束驻村回到省林草局工作。回兰州的路上,她始终惦记着村里还没有硬化的小巷和群众家里刚考上大学的孩子。

  “帮扶经历让我对基层工作、对脱贫攻坚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施林敏说,最让自己感动的是通过帮扶,村里群众开始重视教育,已有好几个孩子走出大山,考上了省城的大学。

  今年1月7日凌晨,施林敏收到一条蔚文村村民发来的信息。凌晨发信息,施林敏以为村民遇到了困难寻求帮助,赶忙爬起来看信息。

  “施书记,您好,我是蔚文村村民王彦强……在您没来我们村之前,我们村里连条像样的路都没有……可现在情况却不同了……村民的思想观念变化了,收入增加了,村貌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在此,我想向您说句,您辛苦了!”百十来字的朴实言语,满溢着村民对帮扶干部的感激之情。

  “正是有这样淳朴的群众,我们的汗水才变得有意义。”一个多月后的今天,施林敏翻出手机中的这条短信,她的回忆依然被勾起,她说:“如果再有一次这样的选择,我依然会毫不犹豫地去他们中间,和他们一起为梦想奋斗。”


(责任编辑:景远)

分享到:
35.1K
聚焦中央乡村工作会议
2023稳秋粮 夺丰收

甘肃省“最美扶贫人”事迹摘登:扛起责任使命 决战脱贫攻坚

2020-02-13 10:38 来源:甘肃日报
分享到: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证1405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