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央乡村工作会议
2023稳秋粮 夺丰收
首页 > 滚动资讯 > 正文

以人民为中心 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

2019年10月21日 09:28   来源:陕西日报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如果贫困地区长期贫困,面貌长期得不到改变,群众生活长期得不到明显提高,那就没有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那也不是社会主义。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是近14亿中国人民的共同期盼。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

  ■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存在的绝对贫困问题,将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里历史性地得到解决。

  燕连福 张慧敏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招待会上指出,70年来,中国人民发愤图强、艰苦创业,创造了“当惊世界殊”的发展成就,千百年来困扰中华民族的绝对贫困问题即将历史性地划上句号,书写了人类发展史上的伟大传奇!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这意味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诸领域、各方面与全过程,都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是我们共和国的坚实根基,是我们强党兴国的根本所在。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打赢脱贫攻坚战,完成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

  为人民谋利益

  让人民过上好日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如果贫困地区长期贫困,面貌长期得不到改变,群众生活长期得不到明显提高,那就没有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那也不是社会主义。”纵观历史,我们党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都是为人民谋利益,让人民过上好日子。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带领人民持续向贫困宣战,实施大规模扶贫开发行动,使贫困人口大幅减少,贫困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贫困地区面貌发生根本变化。新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加大扶贫投入,创新扶贫方式,扶贫开发工作呈现新局面。经过长期持续努力,我们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使7亿多贫困人口成功脱贫,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是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集中体现,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最重要最现实的使命担当。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关键看贫困老乡能不能脱贫。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是全面小康最大的短板。没有农村和贫困地区的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全面小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务必一鼓作气、顽强作战,不获全胜决不收兵。”我们要打赢脱贫攻坚战,就要保持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始终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强大根基。党员干部都要有这样一个意识:只要还有一家一户乃至一个人没有解决基本生活问题,我们就不能安之若素;只要群众对幸福生活的憧憬还没有变成现实,我们就要毫不懈怠团结带领群众一起奋斗。我们要打赢脱贫攻坚战,就要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的问题,充分尊重人民所表达的意愿、所创造的经验、所拥有的权利、所发挥的作用,把扶贫扶到点上、扶到根上。特别是在扶贫政策的设计和落实中,应更加注重人性化、精细化,引导贫困群众树立主体意识,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使各项扶贫政策与贫困群众的实际需要,实现更加有效的对接,进一步激发贫困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依靠人民群众

  使脱贫具有可持续的内生动力

  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发展壮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不断前进,正是因为依靠了人民。谋划发展,最了解实际情况的,是人民群众。推动改革与发展,最大的依靠力量,也是人民群众。实践启示我们,无论遇到任何困难和挑战,只要有人民支持和参与,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越不过去的坎,就没有完成不了的任务。

  脱贫攻坚是干出来的,首先靠的是贫困地区广大干部群众齐心干。人民群众有着无尽的智慧和力量。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脊梁,是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改革开放在认识和实践上的每一次突破和发展,改革开放中每一个新生事物的产生和发展,改革开放每一个方面经验的创造和积累,无不来自人民的实践和智慧。打赢脱贫攻坚战,同样必须坚持依靠人民群众,使脱贫具有可持续的内生动力。要用人民群众的内生动力支撑脱贫攻坚,营造勤劳致富、光荣脱贫氛围,引导贫困群众树立“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观念,激励贫困群众靠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以自己的辛勤劳动实现脱贫致富。同时,更加注重精准,坚持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做到对症下药、靶向治疗。注重把扶贫和扶志、扶智结合起来,把救急纾困和内生脱贫结合起来,把发展短平快项目和培育特色产业结合起来,变“输血”为“造血”,实现可持续稳固脱贫。

  脱贫致富不仅是贫困地区的事,也是全社会的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是近14亿中国人民的共同期盼。“人心齐,泰山移。”打赢脱贫攻坚战,需要贫困地区广大干部群众艰苦奋斗,需要各级扶贫主体组织推动,需要社会各方面真心帮扶。我们应更加广泛、有效地动员和凝聚各方面的力量,进一步支持各类企业、社会组织、个人参与脱贫攻坚,进一步激发企业到贫困地区投资的积极性。强化东西部扶贫协作,推动产业层面合作,推动东部地区人才、资金、技术向贫困地区流动。引导社会扶贫重心下沉,促进更多帮扶资源向贫困村和贫困户流动,实现同精准扶贫有效对接,帮助贫困地区群众摆脱贫困落后的面貌,扎扎实实把脱贫攻坚战推向前进。

  脱贫成效

  由人民来评判

  “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脱贫攻坚已到了决战决胜、全面收官的关键阶段。各地区各部门务必咬定目标、一鼓作气,坚决攻克深度贫困堡垒,着力补齐贫困人口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和饮水安全短板,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同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小康社会。要采取有效措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确保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

  人民是我们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党的执政水平和执政成效都不是由自己说了算,必须而且只能由人民来评判,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脱贫攻坚的水平和成效,最终也要由人民来评判。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我们要坚持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从人民群众关心的事情做起,从让人民群众满意的事情做起,带领人民不断创造美好生活。打赢脱贫攻坚战,做到脱真贫、真脱贫,同样是为了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为了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集中体现和深刻阐释。只要把贫困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作为制定政策的依据,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齐心协力、顽强奋斗,我们就一定能够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存在的绝对贫困问题,将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里历史性地得到解决。这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任务,还要继续付出更为艰苦的努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既要看数量,更要看质量,不能到时候都说完成了脱贫任务,过一两年又大规模返贫。要多管齐下提高脱贫质量,巩固脱贫成果。要严把贫困退出关,严格执行退出的标准和程序,确保脱真贫、真脱贫。扶贫工作必须务实,脱贫过程必须扎实,脱贫结果必须真实。我们应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监督,完善扶贫信息公开制度,做到阳光扶贫、廉洁扶贫,确保扶贫工作质量,向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对不严不实、弄虚作假的现象,要严肃问责、严肃处理;对脱贫领域腐败问题,要发现一起严肃查处问责一起,绝不姑息迁就,确保脱贫成效真正得到群众认可、经得起实践和历史的检验。

  作者单位: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梁木)

分享到:
35.1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