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央乡村工作会议
2023稳秋粮 夺丰收
首页 > 滚动资讯 > 正文

京郊振兴,“第一书记”能担当

2019年06月28日 07:59   来源:农民日报   

  一项重大决策必有着全局的战略高度。选派村党组织第一书记,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抓基层、推动基层建设全面过硬和推动贫困地区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等重要指示精神的重大决策部署。

  京郊稳,首都安。自2015年以来,北京市持续从机关企事业单位选派优秀干部到软弱涣散村、发展落后村和低收入村担任第一书记,围绕精准脱贫、乡村振兴等开展驻村帮扶工作。截至目前,全市已有3批共计976名干部完成第一书记任职。

  实践充分证明,全市第一书记牢记使命,在建强基层组织、带领群众致富、为民办事服务、提升治理水平等方面付出了辛勤汗水,发挥了重要作用,驻村帮扶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同时,第一书记也在基层和实践中磨练了意志,增长了才干。

  如今,敢担当、勇作为、有情怀的精神已在第一书记身上充分体现,京郊大地上涌现出一支充满正气、斗志昂扬、干劲旺盛的队伍。

  “立了规矩,我带头执行!”——第一书记把加强基层党建作为自觉行动,强班子、建制度、带队伍,走出了一条条特色路子、形成了一个个鲜活经验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农村工作千头万绪,抓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是关键。作为村党组织第一书记,如何把基层党建做强、做活,把村党支部的组织力、战斗力提上去,把民心聚起来,还需找准路子,牵对“牛鼻子”。

  “像这样民主协商村里的事,搁以前没戏。卞书记来了,才给大家立起规矩。”怀柔区三岔口村村支委老杨对如今村里的变化,满是感慨。他所说的卞书记就是该村的第一书记卞恒青。而卞书记给村干部立规矩,事出有因。

  三岔口村是一个位置偏远的满族村,近年来,由于“两委”班子缺乏战斗力,村里发展滞后,被戴上了软弱涣散村和低收入村的帽子。“村里大小事,村干部一捏咕就定了。”“村里花了多少钱,干了啥事,一年到头很少给大伙念叨。”“村里用工,用的都是跟干部走得近的人。”……卞恒青在走访中发现,村民对村“两委”的意见,不止一箩筐。

  “村子涣散,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干部干事不讲规矩,惹得群众不满。”卞恒青对症下药,给村“两委”干部重塑规矩,要求村级重大事项都必须在村党支部的领导下,严格按照“四议两公开”的程序进行决策和实施。同时,制定党务村务财务公开制度、村干部坐班制度、低保户评定制度和村民在村务工制度等。

  “立了规矩,我带头执行。”卞恒青不仅表了态,而且是这样做的。一步一个脚印,他给三岔口村配的“药方”开始起效,村“两委”班子工作也逐步走上正轨。

  给干部立规矩,为村里建制度,不少第一书记以此找到了加强帮扶村党建的“钥匙”。有的在此过程中还创新方式方法,提升了农村党建工作水平。

  为尽快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房山区东太平村第一书记隗云华通过抓党建促发展,为该村“量身打造”了一套“小讲堂、小活动、小关爱、小专栏、小警示”的“五小党建工作法”。

  自此,村内党群干群关系得到明显改善,村里没发生一起党员违法违纪事件,村党支部被房山区评为“五好党支部”。目前,十渡镇已在全镇推广这一优秀经验做法。

  作为大兴区小黑垡村党支部第一书记,方亮帮村子建成一个有队伍、有活动、有阵地、有制度、有保障的“五有”规范化支部。有了这支充满干劲儿的队伍,小黑垡村火热开展起了“三亮、三比、三评”活动,增强了党员干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群众对村干部也越来越信任,2018年小黑垡党支部被市委组织部推荐为五星级党支部。

  近两年,在第一书记的群策群力下,京郊基层党建朝着制度化、规范化不断迈进。特别是在村“两委”换届选举中,第一书记们充分发挥作用,主动把好政策关、程序关、纪律关,推动换届选举工作顺利进行。目前,第一书记所在村党组织书记一次选举成功率达到100%,村班子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

  “群众不富起来,我绝不撤退!”

  ——第一书记坚持把谋发展促增收作为“第一要务”,围绕“精”字做文章,既“输血”更“造血”,扶贫扶志又扶智,为群众增收致富打下长远基础

  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是基础;脱贫攻坚,根本出路还是培育产业。因此,选派第一书记驻村帮扶的“第一要务”就是为帮扶村谋发展促增收,带领群众增收致富。为了打赢这一仗,第一书记们千方百计找门路,使出浑身解数。

  紧紧围绕“精准”做文章,是不少第一书记开展帮扶工作的“法宝”。平谷区梯子峪村第一书记张俊民到任后,根据平谷大桃的区位优势,明确了村子发展大桃种植、“三柴”养殖和文创旅游的一二三产融合的发展方向,提出让地生“金”、让“柴”变“金”、用“绿”引“金”的“三金”战术,并制定了“第一书记帮扶工作计划”。在他的带领下,梯子峪村在3年的时间里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成为“首都文明村”、平谷区环境优美村、乡创示范村。

  “群众不富起来,我绝不撤退!”如今,张俊民已是二次驻村,在梯子峪村的前两年时间,他总感觉还有很多没有实现的“蓝图”。这一次,他要利用梯田发展“彩虹花带”“杜鹃花海”,利用村里的绿色食材打造“善财宴”,发展亲子旅游……目的就是让村子自己“造血”,让群众真正长久富起来。

  从“输血”变“造血”,是许多第一书记驻村帮扶的最终愿景。延庆区大庄科乡黄土梁村第一书记李志敏,将北京农学院支持的香草种植项目落户该村。2018年全村低收入户参与种植金盏菊,户均增收超过了一万元,同时产业辐射到了其他三个村。目前,该村年产值10万-20万元金盏菊花丝皂的车间已经具备生产能力,基本形成香草种植、精油加工、原料回收、产品销售的产业闭环。

  对第一书记来说,派出单位是“娘家”,也是支援“大后方”。从北京工业大学派驻到密云区张泉村担任第一书记的季景书,从驻村的那一刻就以“第一书记打头阵,北工大党委是后盾,全体师生齐上阵,精准帮扶张泉村”的理念,对接好自己“娘家”的资源。通过他的牵线搭桥,一方面村民过去卖不出去的山货成了校园里的香饽饽,卖上了好价钱;另一方面,校村联手打造“张泉达康”特色品牌,办企业、打品牌、做电商,形成一套有效的脱贫致富机制。不到两年的时间,张泉村从一个被遗忘的小山村成为密云区重点建设的精致品牌村。

  第一书记驻村扶贫,扶志、扶智皆不可缺。为了解决低收入户无知识技能、就业难的问题,房山区黑龙关村第一书记孙曼积极协调建设村民培训学校,免费开办“民俗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中专班,为村民提供民俗旅游接待、餐饮实操、旅游产品串珠制作等技能培训,有21名村民以此实现就业增收。她还协调落地“引智帮扶”工程,将市、区农广校、佛子庄乡校与黑龙关村构建四级帮扶共建体系,鼓励村民开农家院、做“长寿宴”,带动10余户低收入农户实现增收。

  担当作为换来累累硕果。多年来,第一书记既送温暖、送项目,又送信心、送本领,把群众的心焐热、劲鼓足,让他们通过自身的积极努力改变面貌。据统计,2018年,北京市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524元,增幅快于全市居民,这里面都凝聚着第一书记的心血和汗水。

  “有情怀有梦想,哪里都是干事的主战场!”

  ——第一书记在基层的“大熔炉”中锤炼本领,在农村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赢得群众赞誉,实现了人生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贫困地区作为锻炼培养干部的重要基地。作为首都,北京机关企事业单位聚集了众多优秀的年轻干部。但是,很多干部是从家门到校门再到机关门的“三门”干部,缺少基层工作经验。选派干部到贫困村、落后村驻村任职,就是让他们看见最真实的农村,了解群众最关心的问题,解决群众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在一线摸爬滚打,到基层蹲苗成长。

  跟不少年轻干部一样,从北京市团市委选派的“80后”陈凯诺,在担任门头沟区雁翅镇山神庙村第一书记之前,没接触过农村工作,也不熟悉农时农事,更不了解村里的家长里短。2016年冬天,进村的一刻他就被前的景象惊呆了:低矮的土墙瓦房,家家劈柴烧炕,村里没有路灯,到了夜里漆黑一片。“冬天山里的气温接近零下20℃,我住的屋子四处漏风,盖两床被子都浑身发冷。”

  环境艰苦是许多第一书记共同的遭遇,过了这一关,还要过村民的“眼关”。“当时村里人都不认识我,连狗都把我当生人,常常追着我满山跑。”驻村初的尴尬让陈凯诺哭笑不得。为了尽快融入村里,他翻山越岭走家串户,一边口袋装着香烟,一边口袋装着馒头片,遇见老乡就递根烟,拉拉家常摸摸情况;看见狗就赶忙丢块馒头片,以防再被追着跑。慢慢地,乡亲们和这个年轻的第一书记熟络起来,常常拉着他到家里吃饭唠嗑。

  第一书记与群众打成一片只是开始,更重要的是要让群众过上好日子。从驻村之初,陈凯就潜心把村里的民俗文化做了番研究。他引来工美“国礼”设计团队,设计出“山神妙”文创丝巾,将山神庙村的风景、特产和传说都绘了进去。为了向市民推广,他在北京最时尚的三里屯策划了一场街拍活动,促成了线下25万元的订单。如今,“山神妙”丝巾已与多家企业签订合作,让村民走上了文创致富路。

  “有情怀有梦想,哪里都是青年干事的主战场。”这是陈凯诺的心声,也是许多年轻干部担任第一书记的初心。客观地说,第一书记都是组织上选拔的优秀干部,头上戴着“光环”,进村时有抱负、有心气,干部和群众的期待也很高。但是,基层是个“大熔炉”“大考场”,十分考验第一书记的心态和智慧。

  “来镀金的”“来捂事儿的”“一年能给我们涨股钱涨个十万八万的吗?”到村伊始,群众的对第一书记偏见和期望,让门头沟区东龙门村第一书记蓝盛斓感到十分为难。除此之外,每天十几人“轰炸式”的信访也让她有些手足无措。

  面对不解,身处困境,第一书记需要真心、耐心和群众工作法。通过走村串户,蓝盛斓找到了群众上访的症结,她采取“耐心倾听,认真记录,谨慎答复”的三步工作法,用真诚的态度赢得了村民认可。对于群众反映的问题,她从规范程序和制定制度入手,做到事事有回应,小意见马上整改,大问题集体协商,这让村民一下子增进了对第一书记和村干部的理解与信任。

  心里装着群众,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不少年轻第一书记在驻村的短暂两年里,用自己的“辛苦指数”换来群众的“幸福指数”,一件件实实在在的事情让群众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村民们有的写了感谢信,有的递交了挽留书,有的为派出单位送去了锦旗,表达对第一书记的感激和不舍之情。

  一批接着一批派,一棒接着一棒干。如今,北京第四批第一书记已经全部到村工作,他们接过上任的接力棒,继续发扬担当奉献精神。相信,这支队伍一定会为京郊乡村振兴贡献更大力量!


(责任编辑:景远)

分享到:
35.1K